●姜秦丰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广义的“视唱”,指所有视谱歌唱的形式;而严格意义上的“视唱”,仅指“视谱即唱”即第一次视谱歌唱,强调其“即兴”性。本文讨论的是严格意义上的视唱。
关于对严格意义上的视唱的教学的认识,以下引用两位老教授著述中的议论,我们可以看到长期的视唱教学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郑敏教授在《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札记》中写道:“回顾过去的教学工作,我觉得看谱即唱是我们视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的学生可以把规定的作业经过练习后唱得非常熟练、非常好,但是,给一条十分容易的新谱却结结巴巴唱不下来,甚至连调都找不到。”[1]
王光耀教授在《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中也说道:“(长时间‘磨'出来的视唱)虽然滚瓜烂熟,‘五彩缤纷',实则是虚假的繁荣,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2]。
对音乐听觉训练的研究,在我国是由高校或艺校的视唱练耳教师进行,但是在入学考试水平的训练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做得比较多,系统的研究相对贫乏,最初级阶段也就是入门的训练,科学性、有效性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仍然处于相对空白。而此课题关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起点,还决定了在大学中继续深入学习视唱时是否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决定了他们在专业素质训练方面能够走多远,达到多么高的水平。
教学对象:准备参加音乐类艺考的高中生,也包含少量报考音乐学院附中的小学生或初中生。这些学生有接受过长期良好专业训练的素质很高的、已经具备很高听觉水平的,也存在那些较晚开始专业学习甚至邻近考试几个月才选择走专业学习道路的接近零基础的学生。本文研究的训练对象主要是后者。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音乐知识贫乏、演唱演奏技能处于初级水平,专业表演曲目极为有限,音乐听觉经验接近空白。
初级阶段的视唱训练包含了三个基本技术要素:辨认唱名、组织节奏、音准控制。在各种视唱教材中,一般只是提供了大量的视唱条目,相当于“曲集”,对于学习过程、具体要求往往没有具体指导说明。也有一些教材会在视唱开始之前有一些音阶、音程、节奏的集中练习。
在与视唱技能相关的诸多因素中,较短训练周期内相对较难系统提高的因素是音准。辨认唱名比较偏向单纯的视觉反应,因此容易建立条件反射效应,形成有效的记忆;节奏也是“可视”并且是可以依靠肢体律动进行把握的,因此都比较具象,通过集中训练较易得到提高;而音高是不可视的,因而具有抽象性。表现在视唱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进行正确的唱名识别,可以根据节奏时值知识、击拍动作的视觉观察进行节奏的正确表现,而音准本质是声音,无法借助视觉进行直接把握,所以多数初学者必须借助乐器的辅助才能使练习过程正常运行。在初学时如果要完全不借助钢琴辅助而进行视唱,则对学生的乐感、音准反应、心理素质都有较高要求。
决定音准认识水平的因素是多元的,如调式感(音级位置感)、音程感(音级距离感)、音色感(音高认知依赖于某种乐器音色)、绝对音感等。本文无意对音准认识发展训练进行面面俱到的论述,只讨论其中的调式感因素。
视唱音准反应能力的获得和调性的训练密不可分。虽然并非必要,但是通常从C大调开始学习。C大调的七个音级正好对应着乐音体系中的基本音级。无穷无尽的不同的旋律都可以只由这么七个音级进行,加上节奏的编排排列组合的变化而千变万化,但是组成材料却非常简单。理论上来说,我们只要记住了这么七个音级各自的音高,任凭它排列组合成什么样的旋律,我们都应该能够正确地进行视唱。现实中很多艺考生可能已经学会唱数百条视唱,但是面对一个新谱,还是不能脱离钢琴的辅助,独立完成视唱的音准,就是没有有意识地对每个音级的音高建立起牢固的记忆。所以说,“学会很多首视唱自然就会识新谱”的思维是错误的,因为它只适用于一部分零基础的初学者,而且效率低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训练过程。
由此看来,视唱的音准问题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基本问题。解决了调式音级的音准概念建立的根本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视唱水平。
针对存在的问题,某些视唱教材通常在教材正文前面的“教学法建议”中进行一些简略的说明,如:
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写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册)的“教学法建议”中明确指出“用固定唱名法视唱要特别注意调性感的训练,首先是音级感的训练。大小调式最重要的是要有主音和主和弦感觉。民族调式则有宫音感及主音和宫音的关系感。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与其他几个环节(理论知识、听觉分析、听写)密切配合”、“为了获得调性感,在视唱各调前可先进行定调,办法是:唱音阶、音级、音型模进、调内音程及调内和弦等。”[3]
还有很多教材会把这些练习具体化罗列出来,如:
音阶、二度到七度的模进(见谱例1)。
谱例1:
从每个音级开始,练习与其它所有调式音级的音程连接(见谱例2)。
谱例2:
这类练习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视唱》第一册的前十课①。
这种练习,如果我们把每个音级和其它七个(包括八度)组成连接,可以得到7×7=49个连接,如果计入下行,则有98个连接,很明显练习的量太大,不太具备可行性。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看起来这样似乎囊括了几乎各种音调进行的可能性,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并不太能够对学生掌握音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根溯源,是因为这种练习都是模进练习,缺点是“过分规律和程式化,易于造成习惯性的听觉惰性”[2]。而且练习的关注点在“词汇”(音程连接)而忽略了“单字”(单个调式音级)的掌握。练习的效果就如同隔靴搔痒,杯水车薪。所以,这样的练习是很难见到实效的。如果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单个音级静态的音准把握上,则可以事半功倍。
虽然视唱教材的“教学法建议”明确提出了视唱练习中调式音级感训练的必要性,但是缺乏具体的训练步骤和计划,见诸正式练习的课程则少之又少,基本上不具备可行性,更多靠教师慢慢长期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或者照本宣科,长年累月进行着效果并不明显的训练活动。
笔者在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下面的方案进行系统、集中的训练。
这种练习方式避免了程式化的模进,排序规则较复杂但有规律可循。这种方案可称为“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的分类及综合练习”,通过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配套编写相应的视唱教材,达到事半功倍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第一阶段: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的分类练习
一、固定顺序的练习
将调式的七个音级分成稳定音级和不稳定音级两个组合分别进行练习。七个音级固然并不算多,但是分类学习则更易于掌握。
七个调式音级中包含了三个稳定音级(主和弦)、四个不稳定音级(导七和弦)。
为了使稳定音级的音组构唱练习也组成四个音,八度重复其中某个音。如C大调稳定音级(见谱例3)。
谱例3:
将这四个音按照各种不同顺序进行排列,可以得到24种排列(见谱例4)。
谱例4:
开始阶段的训练,应尽可能严格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练习,因为如果没有顺序,则很可能不能保证没有遗漏。这个顺序可以按照列表进行掌握,但是最好能够从理论上讲解排序的规律,否则陷入死记硬背就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同一组合的不同排列规律如下:
(一)1.第一组完全上行(基本顺序)
2.调换第三音、第四音顺序。
3.第二个音改为更高的音级,余下的音由低到 高排。
4.调换第三音、第四音顺序。
5.第二个音改为更高的音级,余下的音由低到 高排列。
6.调换第三音、第四音顺序。
(二)1.基本顺序第二音为首音,余下的音由低到高排列。排列2.- 6.同(一)
(三)1.基本顺序第三音为首音,余下的音由低到高排列。排列2.- 6.同(一)
(四)1.基本顺序第四音为首音,余下的音由低到高排列。排列2.- 6.同(一)
不稳定音级组合re-fa-la-si的练习可以按照类似的排列顺序进行训练。
这个练习,通过在相同组合,排列却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每个调式音级的高度。
在练习过程中,高度处于高低两端的两个音通常能较快记牢,中间的两个音往往会把握不准,唱成其它的音高,需要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对音准控制的要求。对每个音准的品质:音头、音腹、音尾进行严格要求。音头就是在发音的最初始瞬间就达到准确的高度,而不是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滑到准确的高度上。音符就是在持续的过程中没有高度的变化,避免颤动。音尾就是单个音符即将收尾时要保证音高不发生变化。
对速度的要求。慢练时很细心的注意每个音的音头、音腹及音尾的状态并进行精确的控制,快练则是对音准反应的提升。
如何借助钢琴等键盘乐器进行音准把握的学习:开始阶段采用先弹后唱(跟琴唱准每个音)的方式,中期阶段可以同时弹唱,逐渐熟练掌握后的巩固阶段可采用先唱后弹(用琴检验每个音),最后阶段进入不弹只唱的方式,使用初步具备的内心听觉对音准进行准确的把握。四个阶段视个体差异从2-7天不等。
练习时注意使用“筛选”法:把容易出问题的序号用笔记下来,在后续的练习中重点练习,直到完全掌握。
时间安排:稳定音级、不稳定音级各24组练习,分别练习4-5遍(稳定音级练习连续练习数遍、然后不稳定音级连续练习数遍),每天两次。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指导,一周可以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学生在这个周期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表现为:从掌握顺序规律到注意音准,注意每个音高的直线线条形态控制,即音头、音腹、音尾均达到音准阈限。最终把核心的注意力放在唱名和音准的一一对应上,并达到稳定的水平。
二、改变小节顺序的练习
这样的练习虽然不像音阶、三度等常规练习那样太富于规律性,但仍然是有规律的,为了消除定势思维带来听觉惰性的不良影响,可以采用改变小节顺序的方法继续练习,如按照以下小节序号的顺序进行测试或练习:
1-8-15-22;2-9-16-23;3-10-17-24;4-19-11-18 5-12-20-13;6-14-7-21
或2-7-18-23;3-8-13-24;4-9-14-19;5-10-15-20;6-11-16-21;1-24-18-23等。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是练习过程的再优化,在分类练习达到比较稳定的水平之后,打破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的界线,将所有音级融合、混合起来。
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的混合练习,更加适于实际的视唱要求。首先是将整组的连接进行交替,即唱一组稳定音级的排列,再紧接着唱一组不稳定音级的排列(见谱例5)。
谱例5:
逐渐过渡到将排列完全拆开混合,将谱例5中不稳定音级排列组每个音分别插入前面的稳定音级组之间(见谱例6)。
谱例6:
平行调之间的切换,鉴于有很多在乐段中交替使用的情况,可以在学习完平行小调调式音级构唱练习之后和前面的自然大调音级进行混合练习的切换训练。这种情况存在于乐句之间的切换或乐句内部的交替。
如下例,前四个音完全在e和声小调中,而从第四个音开始,是e自然小调或旋律小调的进行方式,也可视为其平行调G大调的音高集合,这时便产生了“跨界”音调的非单一调式的复杂音调进行(见谱例7)。
谱例7:
不同调性中的交替训练,能够逐渐导入音程练习。如谱例7主音向下构成小二度,紧接着向下小二度音程,既可视为调式交替,也可视为是单纯的音程变化。这样的内容最好在去唱之前,对乐句材料的所属调性进行一个理论分析,然后才能有效地按照音级练习的基础准确地完成音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调式音级感的输入过程,因此不再赘述。
第三阶段:逐渐引入视唱练习
为了能够发挥之前的音级练习的作用,建议编写针对性更强的视唱练习,同音级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视唱可视为音级反应和节奏组合反应的配合练习,要求音级高度和节奏同时进行连续的正确处理。所以视唱材料的编排应按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组织。按照这样的思路,之前的视唱教材比较符合这种训练理念的几乎没有,所以编写专门的、全新的视唱教材势在必行。
这里的视唱练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视唱,而是结合“调式音级音准感输入”的基本练习,对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音准反应之后的应用和强化的训练目的,从基本练习平稳过渡到视唱实战。
1.为了配合音级感练习的进度,最初级的视唱可以全部由稳定音级构成或全部由不稳定音级构成,结合各种节奏型做各种排列组合。然后再将两组进行混合。
2.充分体现各种音程进行。有了音准练习的铺垫,并没有“近易远难”的音程难度层级区分,因为真正的调式音级音高感是一种位置感,和距离的把握能力无关,即既不会因为是二度进行而感到容易,也不会因为是大跳进行而感到难以把握;既不会因为是大小纯音程而感觉容易,也不会因为是各种增减音程而感到困难。
3.节奏复杂化逐步深入,能够使用很少量的精力就可以轻松完成正确的音准反应是对音准反应的考验和提升。有余力完成除音准之外的节奏因素。
开始时节奏应设置的比较稀疏,使学生能够感到松弛的速度,节奏密度逐渐提升时注意难度的平滑渐进。
在进行有难度的视唱练习时,速度一定要控制好,是决定音准控制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该为学生找到适合其能力的速度,以进行顺利的视唱。
这样,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帮助没有基本的调式感的学生建立起首调音准感觉,对于学习其它调性同样很有效果。所以非常适合对固定唱名概念的训练。
附:一升一降范围内调性的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的组合(见谱例8)。
谱例8:
新教材并不排斥传统视唱教材对不同民族的民歌和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既可以按照技术要求的定位编排在合适的章节,也可以放在技术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统一进行编排,作为对各种音乐风格、音乐文化的积累的学习。
视唱本身是一个综合了识谱、音准反应、节奏反应、旋律美感体验等因素为一体的练习,但是单凭视唱本身对音准反应水平的提升作用是相当有限的。以“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的分类及综合练习”为核心的“调式音级音准感输入”练习则是一种单一的、以提升音准感觉为唯一目标的训练方案,极具操作性,值得推广。
本文前面已经说明,决定音准认识水平的因素是多元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其它因素对音准把握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本文只是管窥其一斑,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注释:
①《法国视唱》原名SOLFÈGE DES SOLFÈGES,是法国亨利· 雷蒙恩和古斯塔夫·卡卢利合著的系列视唱教材,其中第一分册的前十课并不是具有旋律意义的乐段,而是一些基本的读谱、音阶、模进的纯技术性练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