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君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年跨度较长,每一个年级的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接受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决定了教育方式的不同。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孩子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特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创设不同的数学问题情境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为了图方便,数学教师盲目地采用单一的教育方式,将不利于孩子学习效率的提高及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分年段;问题情境;年龄特点
对低年级儿童而言,颜色、声音、画面等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宜用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对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宜侧重创设体验式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师宜把学习活动设计得富有挑战性,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促进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分学段创设问题情境。
一、低年段——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低年段的学生天真烂漫,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教师应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将教材中的“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注意力不够稳定,但是他们天性爱玩,游戏能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和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设计了“猜一猜”的问题情境。学生像受到刺激一样,马上兴奋起来,开心而又紧张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此时,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借机带领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教学片段】
课件呈现6行花朵,每行8朵,前面10朵以正面呈现,剩下的花以反面呈现,并且按顺序编号。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摆了很多花,有的正面朝上,有的反面朝上,但是只要你想知道哪朵花是什么颜色,老师都能很快地告诉你!
学生说号码,教师猜颜色。这样多次互动后,足以让学生惊奇和赞叹,为后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和情绪准备。
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将有趣且好玩的事物、游戏活动等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顿时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中年段——创设体验式的情境
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喜欢动手操作且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讨论学习和操作学习。因此,创造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数学,不失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面积”一课时,我设计了“摆一摆、比一比”的体验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经过两次操作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面积”和“面积单位”获得了更深的体验。
【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那你会不会比较不同物体表面或图形的面积大小呢?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比大小,规则是:如果右边图形的面积大,举左手;相反的,如果是左边图形的面积大,要举……准备好了吗?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内容的安排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所以我先呈现容易辨认大小的图形,再呈现不易比较的图形(如图1)。在游戏中,学生热情高涨,全然不知是在学习数学。
师:这两个图形比较,谁的面积大?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起了冲突,因此发生了“争执”,课堂好不热闹。
借此,我及时提出本节课的关键问题: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啊?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生1:可以用重叠的方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再比较两个图形多出的部分。
生2:可以用画格子的方法,把每个图形分成一样大小的格子,再比较格子的数量,格子多的图形面积大。
生3:可以先量出①的边长,以及②的长与宽,再用公式计算。
师:你们的方法都特别好,有创造性!
师: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们选择合适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把你们的想法付诸实施。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過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设计成操作性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高年段——创设挑战性的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智的逐渐成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图形中的规律”时,我利用高年段小学生喜欢迎接挑战的特点,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请你们用尽可能少的小棒摆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并探究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两种摆法(如图2)
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第一种摆法中“小棒的根数=3n”的规律,但第二种摆法中蕴含的规律,对五年级学生来讲,则是新的挑战。
【教学片段】
师:按照第二种摆法来摆,分别需要多少根小棒呢?试着用式子表示出这个规律。
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学生在讨论中产生了以下3种方法:
“小棒的根数=3+(n-1)2”
“小棒的根数=1+2n”
“小棒的根数=3n-(n-1)”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都可以说明,学生在这种适度的挑战性问题情境中,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究的欲望更高。
尊重学生的年级段特点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是该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三是该年级段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有机地融合在问题情境中,不失为落实“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责任编辑:李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