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明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难度逐渐增加,历史教师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有效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史料实证素养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本文试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史料实证为抓手,在优化传统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初浅尝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实证;优化课堂
2003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而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新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都发生重大变化。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史料,拓宽历史视野。通过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可以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做独特贡献,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本质特征和关键能力。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概念及课程目标
(一)概念与目标
所谓“史料实证”,是指对取得的史料进行辨析,试图用可靠的史料再现史实的态度和方法。历史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必须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辨析,剔除谬误,保证真实,。这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新课程标准从四个维度分解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认识史料是理解历史的桥梁,理解各种类型的史料,掌握收集史料的方法和途径。(2)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对作者意图的认识,可以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实证意识培养。(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事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理解。(4)能够以实证主义的精神处理历史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史料实证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史料不仅是我们解释历史真相不可缺少的证据,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石。没有史料,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空谈。对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同一时代的人们会因为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应该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基礎上,在明确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来探讨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以便找到更合理的解释。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作用
(一)重新构建:重现历史真实感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脱轨等情况,在历史教材中,由于历史教材内容大多数是发生在过去,自身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必须要对历史进行重新构建,同时要展示相关史料,对历史事实进行补充。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重现历史事实,让学生走进历史。在历史学科中,史料实证意识极为重要,如果没有掌握这种方法,历史学习就很难寻找到根源。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节《神权下的自我》这一课的教学,需要补充大量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来加深对文艺复兴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璀璨文化成就的认知。
(二)提供方法:加深学生认识度
试题分析讲评课是渗透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从笔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历史学科思维意识薄弱。例如在我校2018-2019学年高三某检测题中:
材料一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设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6分)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在阅读材料中,学生无法对材料中的“社会根源”进行论证。在试卷讲评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做答,印证材料中的“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为史料提供理解方法,提升学生对“社会根源”内涵的把握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
(三)换位评价:体现历史客观性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站在不同角度来对历史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应该查阅相关历史知识和材料,让历史更加具体完整。史料实证方面是对历史评价和依托,如果忽略了史料实证重要性那么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在学习历史中,要加强对史料实证分析,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例如,对于“婚姻观念中的唐宋变革”,笔者试着使用生活化、故事化的史料创设情境,比如唐宋两朝烈女节妇对比表。学生通过史料的研习和探究,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特征,拓展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史料解析能力,推导出这一时期贵族政治衰弱、商品经济发展以及理学思想兴起的社会状况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的培养策略
(一)自身素质:史料教学讲究引导性
历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历史教学的证据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对史料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培养历史教学中的证据意识,将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关注历史教育的人文属性。在历史课堂中,应该建立合作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从历史观点出发,寻找理论结合实践方法,加强对史料实证分析和研究。历史教师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教师更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二)案例选择:史料剪辑讲究针对性
要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应该让学生养成对历史价值观判断的标准,通过史料实证阐述历史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史料进行运用,这也才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历史史料进行选择,并且选择内容要和教材有关,这也才能够实现史料教学中的针对性教学。在学习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二第三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教学案例: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变迁。教师通过展示明代通俗小说“三言二拍”中的若干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史实,增强学生对明代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通过史料分析和有效的设问,让学生深刻理解明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增进学生对明代社会变迁的历史理解,明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因素,同时又渗透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
(三)课堂教学:史料运用讲究灵活性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证据意识,能激发兴趣,使历史变“活”,具有时代气息,加深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问题的认识;对重要文献的解读,使学生的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机械复述课本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研习史料可以使他们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教师所提供的或教材中的史料进行历史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认识。例如在讲授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对中国的影响,我补充以下史实材料:
“新大陆发现后,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以及它们在亚洲、美洲的殖民地都卷入了與中国的远程贸易中,使以生丝、丝织品、茶叶、瓷器为主的中国商品遍及全球,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是欧洲殖民者掠夺于美洲的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樊素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本段材料也为学生理解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提供了史料实证。用史实说话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史料的价值不仅在于佐证教材的观点、丰满教学内容,更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结论: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要求促进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将历史学科本质、历史学科思想、历史学科方法融入历史教学之中,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新的认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8(16)
[2]马允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8)
[3]魏靖靖.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26)
[4]孙斌,谢芳洁.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核心素养的落实[J].中学课程资源.2018(09)
[5]郭巧梅.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
[6]樊素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J].复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