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立
最近,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文章介绍中国贫困地区248所高中,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在线直播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效果。有的贫困地区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7万多名学生中有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
有人感动、落泪,称赞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有人质疑、批评,认为直播课堂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背后有以牟利为目的的资本在推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广大读者的心情也由一开始的激动、振奋,转为疑虑、失落。真相到底如何?我们该如何看待在线直播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效果?笔者想从另一个视角谈谈自己的看法。
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方面的作用不能否定
众所周知,贫困地区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教育资源既有硬件又有软件。硬件主要指教学设施、设备等,软件主要指师资、内容、观念、信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优秀的师资。因为优秀师资将带来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前沿与更及时的信息分享。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硬件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优秀师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部门曾大力推动城市优秀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到薄弱地区的薄弱学校挂职、轮岗等制度建设,成效并不显著。毕竟让校长和老师离开自己家庭所在地和熟悉的学校,到另一个地方的薄弱学校去工作,存在不少实际困难。不仅各方面成本较高,其辐射面也相对有限,起作用时间也比较缓慢。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它发挥作用快、辐射面广,需要付出的总成本较低。例如,成都七中通过在线直播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贫困地区200多所学校同步跟随学习,一下子就让数以万计的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到城市优质高中的优秀师资和优质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向贫困地区的孩子分享了城市优秀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理念、内容、方法等,另一方面也讓城市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厚条件来之不易,从而增加了学习动力。在这样的直播课堂上,被直播学校的教师会更认真地讲课,学生会更认真地听课;而接收直播的学校不仅学生听到了高水平的授课,老师也相当于接受了一次次现场的教学示范与培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这些变化在《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中都可看到)。这难道不比将优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派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挂职、轮岗,或者让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脱产学习、培训更加方便、容易,效果更好吗?这种低成本高收益、两全其美的好事为何不能做?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屏幕改变命运”的说法不宜夸大,但更不宜缩小
前文已经分析了直播课堂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方面的作用,这是不是意味着笔者完全认同“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说法呢?从文章的描述看,确有一部分贫困地区的学生通过在线直播课堂教学激发了学习动力、提高了学习成绩,最终考上了大学乃至重点大学。这些孩子将离开消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家乡,到城市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因此而改变。从这点来看,说直播屏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并不为过。然而也应该看到,目前这些被屏幕改变命运的孩子暂时还是少数。据媒体报道,能够进入直播班学习的都是当地的尖子生,而且还需要交纳一定的学习费用。他们能够考上大学,也不完全是在线直播课堂的功劳,还有当地教师的组织与配合,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国家大学招生指标向农村和贫困地区适度倾斜等原因。有人经过分析发现,虽说这些地区大学入学率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很大;个别学校在经过一段直播课堂教学后,又取消直播课堂,改为校内上课,同样取得了高考的好成绩。但所有这些都不足以否定直播课堂教学对贫困地区学校所发挥的正面作用,但也说明要改变贫困地区教育面貌,光靠一块屏幕是不够的,还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
试想,那些贫困地区学校原来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直播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多方面冲击,能否在短时间内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而没有这些变化,学生、家长和当地政府能否重新恢复对本地学校和教育的信心?本地教师又能否快速提高教学水平?目前贫困地区的学校还只有部分尖子班的学生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能参加直播班学习,如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直播平台统一招标压低价格等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接受直播授课,效果是否会进一步扩大?
再想深一层,被改变命运的难道只有那些考上了大学的学生吗?其他孩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通过直播教学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接触到新的事物与新的观念,养成了在线学习习惯,未来不排除有些人会通过网络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教育部在大力推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建设,近期将建设2万门国家级和省级的在线开放课程。如果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通过学习大学的在线开放课程,进一步接触到大学的优质教育,是否也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呢?
在线直播教学对贫困地区教育生态带来变化
一个地区教育的落后,不仅是硬件设施的落后、师资水平的落后,还有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落后。直播屏幕表面带来的是一堂堂高水平的授课,其实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比如,贫困地区学生通过屏幕看到自己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接受直播的学校教师通过观摩屏幕上城市学校教师的授课,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水平;被直播学校与接受直播学校通过直播课堂建立起线上线下交流与联系机制,促进了双方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拉近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心理距离。这些变化通过学生、学校、教育机构向家长、当地政府部门、社会的扩散,将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其影响将是长期的,对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媒体报道,由于在线直播课堂让本地大学录取率升高,一些原本将孩子送至省城和外地的家庭,又将孩子送了回来,贫困地区学校首次出现生源回流现象。这些都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如果在线直播教学模式能够坚持下去,并扩大至各级各类学校,将一所城市优质学校对多所贫困地区学校的“1+N”模式,逐渐发展成多所城市优质学校对多所贫困地区学校的“N+N”模式,使直播双方都有选择的机会,岂不更好?如果未来这种直播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而是在所有同类型学校之间建立这种直播课堂,直播方向也由单向转为双向,是否更能够促进各校之间优质课堂教学的分享与交流?到那时,课堂教学生态将发生多么大的改变?
政府应大力推动在线直播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作用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之所以受到一些媒体的质疑与批评,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报道涉及一家从事网络直播的私营网校,一些媒体深挖这家企业的背景和后面的商业运作,甚至揭露出一些违法交易。舆论的监督是应该的,也有利于未来在线直播教学的健康发展。但若以此完全否定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则会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泼掉,其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
不必讳言,企业的目标是营利,民营企业尤其如此。要求企业不追求营利只做公益,是不现实的,无异于道德绑架。追求利润并不总是坏事,引导得好可以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企业由于有生存竞争的压力,往往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比政府部门和体制内的学校要更加敏感,对未来发展趋势看得更准、想得更远。今天很多在线教育企业成为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由于其所受到的观念与体制束缚较少,他们往往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想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大量科技创新型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如果没有他们的逐利行为,就不会有我国信息科技方面的巨大进步。如果总是用一种怀疑和敌视的眼光看待企业对教育的参与,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今天如果离开了在线教育企业的参与,单靠政府和学校,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教育是国家的大事,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义务教育尤其如此。放任资本和企业在在线教育领域纵横驰骋、圈地捞钱是绝不应该的。政府部門应该承担起引导、扶持、监督、规范等责任。既然在线直播课堂教学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生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部门就应该积极介入,推动这一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第一,组织专家学者对在线直播教学模式的经验、效果进行研讨,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第二,制定相关的规则、条例、制度、政策,使在线直播教学走上规范化轨道;对其中涉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维护在线教育市场的正常秩序;第三,组织设备、平台等的统一招标,让直播教学课程的价格趋于合理,并考虑通过购买服务等措施,减轻贫困地区学校和家庭的负担;第四,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育机制和体制变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学者、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
责任编辑: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