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学史上“多余人”典型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2019-09-10 07:22:44曹闽川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奥涅金贾宝玉

曹闽川

摘要:贾宝玉和叶甫盖尼·奥涅金分别来自中国和俄国这两个国家的不同文化下的艺术形象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他们被称作时代的“多余人”。他们“同而有异”:出身贵族,受过知识教育;都对现实生活和官场不满,但又都受阶级所限;不能获得圆满结局,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而通过二者形象的对比研究,能够知道中国和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

关键词:封建社会;贾宝玉;奥涅金;多余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小说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文学形象。奥涅金在沙皇统治的腐败时期,明白统治阶级破败在即,但阶级局限性又让他没有勇气投入人民革命的行动当中去。因此他仿徨不安,患上了时代的“忧郁症”,可以说奥涅金在某种意义上是“多余人”的鼻祖。而在18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学史上也早早出现了“多余人”的形象,贾宝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他是典型的“富贵闲人”,他追求个性,藐视礼法,有朴素的民主平等思想,但最后却只落得皈依佛门的结局。贾宝玉与奥涅金在文学史上都属于“多余人”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范畴。

一、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红楼梦》反映的是18世纪中叶,即清王朝所谓的“乾隆盛世”:一方面,封建政治统治日渐僵化和腐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整个社会蕴含着巨大的危機;而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还保留着对于国家的强权统治,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虽然有外来文化的传播,但是封建统治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领域还存在足够的优势,新的阶级还没有产生。贾宝玉出生在贾家,是贵胄府邸。看似光鲜辉煌的贾府却正是整个时代、整个国家日落西山的缩影。在这个大家族中,一方面,他们鼓吹道德教化;另一方面,他们道德沦丧,乱伦、纵欲、通奸、腐败、奢侈、虚伪比比皆是。

普希金生活在19世纪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分裂严重的俄罗斯。沙皇大肆进行专制活动,奉行高压政策,实行恐怖统治,镇压百姓,联合欧洲其他封建势力抵制民主运动,民主力量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受到西方启蒙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批贵族中的先进分子因为发现曾经以为高尚先进的事业发生质变,又走投无路,在思想上找不到方向,因而陷入了孤独仿徨之中。奥涅金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个。

(二)都具有叛逆性

贾宝玉所在时代,儒家经典《四书》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然而贾宝玉对父亲吩咐的“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没放在心上,反而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被封建卫道士反对的书如获珍宝。他蔑视封建知识分子仕途经济之路,鄙夷挖苦那些热衷于功名富贵之人是“国贼禄鬼之流”“沽名钓誉之辈”。他一出生就被安排到了“人上人”的地位,但他抛弃了封建贵族给子孙安排好的那条通往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道路。而他生活的大观园又是一个礼教较为松弛的地方,他从那些女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因此他把全部的热情和理想寄托于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们身上。他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上下有别”的主仆观念以及“父母之命”的封建包办婚姻观念。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他同情被压迫、奴役的奴仆。第七回中写道他跟来自贫寒之家的秦钟初次见面的时候,他产生极大的震撼:“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早得与他结交,也不枉了此一生。”这里不单单只是对荣华富贵的一种厌弃,更是对自己出生阶级的一种否定。在感情上,他强烈反对封建专制象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追求自由的新的以爱情为前提的进步的婚姻观念。

奥涅金在贵族家庭中长大,无师自通于各种社交场合。他的吃穿用度,无不考究:“桌上摆着青铜器和瓷瓶,琥珀烟斗是在皇堡生产,雕花水晶瓶里的香水精,最讨那娇嫩的感官喜欢,小梳子、小剃子应有尽有,小剪刀有直头也有弯头,小刷子总共有三十来把……”然而他也接受过西方启蒙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熏陶,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社会。奥涅金生活在法国启蒙主义以及俄国贵族革命活动频繁发生的时代,他对腐朽的俄罗斯上层社会感到失望,“心不在焉,流露出一副清醒模样”,“奥涅金患上了不治之症……对人生早已是心灰意冷”。他厌恶贵族社会,厌恶自己空虚的生活状态,因此他陷入无状态的游离之中。他蔑视俄国地主,他知道邻居们怀着势利的心态想来结交自己,便骑着马偷偷从后面溜走。他是贵族们眼中的浪荡子、胡作非为的自由主义分子、虚无主义者、具有新思想的坏分子,是无礼的毫无礼貌的缺乏教养的危险人物。奥涅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了改革,将摇役制改地租制,以减轻农奴的负担。在奥涅金看来,他的这些乡绅邻居们,是站在农奴制上的将农奴剥削地一贫如洗的吸血鬼,是“一帮子”坏蛋,是老奸巨猾的骗子。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奥涅金绝不是一个恶棍,一个放荡淫乱的人,虽然同时也不是一个道德的英雄。”奥涅金不满足于这样的浑浑噩噩的生活,他大胆地刘上流社会进行尖酸刻薄的嘲弄和讽刺,他厌恶自己的精神空虚和无所事事,他在潜意识里开始要求合理的工作和崇高的理想,他不愧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叛逆者形象。

(三)都具有“多余人”消极的一面

奥涅金和贾宝玉虽具有对封建贵族生活的不满,但是仅仅是一种叛逆的初端。他们并没有彻底坚决地走上同贵族阶级决裂的道路,他们的反叛倾向只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朦胧的、不自觉的水平上,表现出了一种软弱、不坚定和动摇,这是他们性格中更本质和更显著的特点。奥涅金在接受了西方先进文明思想的影响之后,对俄国上层社会报以批判态度。但为了继承伯父的遗产,他变成了他所讽刺的“虚伪者”,表面上忧愁,心里巴不得伯父早点死。而他虽然在自己农庄进行了改革,但并不彻底,只是剥削形式的一种转变而已。而他面对达吉雅娜的真挚表白的时候,他冷酷的拒绝:“我的爱情尽管怎样热烈……却会使我对您怪罪。”正如赫尔岑说的那样:“他在二十岁的年龄就已经老了,而在开始变老时,又因爱情变得年轻。他永远期待着什么,但什么也没来到,而生命在消逝。”而他与连斯基决斗也体现了这一点。他为了贵族阶级所谓的“贵族荣誉”杀死了自己的朋友,也是受俄罗斯封建观念毒害的结果。

贾宝玉也具有巨大的局限性。他虽然反感贵族阶级的虚伪和腐朽没落,但是他自己身上也具有浓厚的贵族烙印。他虽然对女子体贴,与下人亲近,但停留于表面。在第八回中,贾宝玉让茜雪留了碗枫露茶,但被李嫲嫲吃了,宝玉因此摔了茶杯,怒骂茜雪,最后茜雪被撵出了贾府。“贾宝玉任性起来简直不顾一切”然而,他在封建权威的代表即他的父亲面前,则噤若寒蝉,都是“唯唯而已”;在面对一个丫头叫“蕙香”时,他竟大发雷霆,认为一个丫头“不必蕙香兰气,哪一个配比这些花儿?”并给这个姑娘改名“四儿”;而在婚姻和科举问题上,他最终向整个封建家庭妥协了,贾母和凤姐掉包宝钗为他妻子时,他也默认“木石前盟”比不上“金玉良缘”,他一向看不起的科举考场,他也踏进去并得了举人第七。他甚至对自己曾说过的那些亵渎封建伦理道德的话表示过忏悔,认为“那是我小时候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信口胡说,如今再也不敢说了”。贾宝玉和奥涅金存在着与生俱来的阶级属性,他们要反对的恰恰是他们自身安身立命的东西,因此永远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新生活,他们只得痛苦和苦闷,落得悲惨下场。

二、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对爱情的态度不同

达吉雅娜一个真挚而文静的女孩子。她在和奥涅金认识之后,被奥涅金迷倒,并陷入了暗恋的漩涡之中。她在鼓足勇气之下给奥涅金写了一封信,而这封信确实打动了奥涅金的心。然而对上流社会男女情感感到腻烦的奥涅金最终还是拒绝了真正爱情的到来,他不认为贵族女子中也会有人能够跟他有同样的想法和思考。他在上流男女关系的逢场作戏中形成了固执的偏见,认为世上只有虚伪和玩弄。最终他拒绝了达吉雅娜。

而贾宝玉对待爱情,是执着和追求自主的。在贾宝玉的爱清道路上了有四座大山:即父母之命,金玉良玉的宿命论,薛宝钗的诱惑,皇商家族的权势。但贾宝玉从始至终都坚持自己的标准,“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他反对金玉良缘,坚持木石姻缘,因为当人劝他说些“经济文章”的话语来时,“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他钟意不贰,他将“圣上所赐菩香念珠一串”送给奔丧刚回来的黛玉,以表真心。而当黛玉魂去九天,婚姻无爱的情况下,最后遁走空门二….贾宝玉的恋爱观,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自我自主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抵制和反抗,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二)两者的结局不同

贾宝玉出生贵胃却有朴素的民主和平等思想,他又反对权威,对封建道学进行了直接的抨击和蔑视,他同情奴仆,渴望真摯爱情,追求自由,然而他的性格和出身决定了他与封建背景无法彻底决裂,最终落得家道落魄。而他抛弃了现世的桎梏,来到青梗峰下,只听惜春说他“入了空门”,李纨说他“成佛作祖成仙”,皇帝又封他为“文妙真人”至于究竟成佛成道,还是个谜团。曹雪芹说,贾宝玉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余石”,到了最后,他还是成为人世的“余石”,成为“多余人”。

奥涅金虽然对现实黑暗社会不满,然而最终也找不到出路,又无法摆脱世俗的习惯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贵族势力,便索性投入到了自己之前深恶痛疾的黑暗现实中去了,他不再思考修改“古老的摇役制度”来“减轻农奴的负担”,他完全被虚荣心驱使,在本阶级即将没落和毁灭的最后返照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贾宝玉和奥涅金,他们都拥有超前的智慧和优握的环境,都想努力去改变现状,他们反对本阶级原始的丑陋基因。但是他们又因为自身阶级固有的局限性,难以真正和本阶级决裂,导致了自身命运的悲剧。而他们两个的惨淡结局只是“多余人”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的不同演绎而已。

三、结语

通过对贾宝玉和奥涅金两个东西方典型“多余人”形象的对比分析,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奥涅金们”和“贾宝玉们”所代表的阶级所表现出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透过他们我们看到了整个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历史趋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更有耐心和充满期待地继续挖掘、探索“多余人”人物所蕴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俄]亚历山大·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奥涅金贾宝玉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54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红楼梦学刊(2020年2期)2020-02-06 06:14:32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性格成因
“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相同点分析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3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探析
大观(2016年12期)2017-04-15 19:05:15
浅析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咏叹调《假如我喜爱家庭生活》的场景与表演处理
大众文艺(2017年21期)2017-03-12 08:42:33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4
“多余人”的苦恼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名作欣赏(2014年15期)2014-07-19 1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