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三原则在夏济安汉译《冬日漫步》中的运用

2019-09-10 07:22:44陈玉飞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目的论

陈玉飞

摘要: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散文《冬日漫步》文笔流畅,风格独特,号称“行走的美学”,而夏济安的译文比较接近原作的风格,行文相当优美,表达几乎传达了原作的神韵,非常值得译者学习研究。国内对夏济安的散文翻译研究数量偏少,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以夏译《冬日漫步》为例,浅谈夏之散文汉译的优美之处。

关键词:冬日漫步;散文翻译;目的论

台湾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夏濟安(1916年—1965年),早年生活在江苏苏州,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其先在国内名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去了中国台湾,任职于台湾大学。夏济安一生虽然翻译的作品不多,但是备受翻译界推崇。《夏济安译美国经典散文》是其最重要的译作,由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它影响了许多翻译界人士,国内不少译论、译著都引用他的译例。笔者选取了夏济安先生其中一篇译作《冬日漫步》中的一些句子,通过分析,鉴赏其译作之美感。

一、文献综述

(一)散文翻译综述

通常来说,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为四大文体。散文简短,情、景、境、理浑然交融,具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四大功能。散文翻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原文的神韵和行文优美。在谈到英语散文时,刘炳善则总结道,翻译散文时,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灌注进去,并以创作的精神对待散文翻译,重视其文采和风格。周方珠认为,散文翻译要能准确再现原文的语义或核心内容,这是散文翻译的首要原则;而语言的选择取向则决定着散文风格,它奠定了散文风格的基础。

(二)翻译目的论原则

翻译目的论是由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提出。翻译目的论的提出颠覆了传统翻译观,它标志着翻译观的一次重大转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要目的明确,译者要想在源语文本之上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必须根据翻译目的制定恰当翻译策略。因此,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应该秉承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要遵循连贯原则,然后这两者又要同时遵循目的原则。

二、案例分析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它承载着传达文化和信息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让目的语读者从译文中获得源语读者从原文中得到对等的信息和体验。英语与汉语在语法、措辞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差异甚大,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管是忠实于源语,保留源语的风格和神韵,还是对源语进行合理修改,都要选择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达源语信息。本部分将以夏译《冬日漫步》为例,浅谈翻译目的论原则在夏之散文汉译中的运用。

(一)目的原则

译者准确传达源语信息是所有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英语散文翻译要注重译本对原文文风和神韵的把握,但英汉两种语言和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文、实现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目的,对于散文翻译的处理不能只是简单地直译或者意译,在译者要依据其翻译目的,合理保留和改动源语内容或结构,在保持源语显著的差异特征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译文造成目的语读者的费解,影响交际。

例1:But while the earth has slumbered,all the airhas been alive with feathery flakes descending,as if somenorthern Ceres reigned,showering her silvering grain over allthe fields.

例1中,“feathery flakes”这个词本意指“像羽毛般的薄片”。如果使用“羽毛般的薄片”这个意象,很难让汉语读者联想到大雪这个意象。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文,让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夏译把“羽毛般的薄片”译为“鹅毛片片”,因为通过“鹅毛片片”,汉语读者可以很容易联想到“鹅毛大雪”的意象,眼前就会出现大雪纷飞的景象。再如"northernCeres”,如果直译为“北方的克瑞斯”,汉语读者就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通过查阅词典,本人查到“Ceres”一词指代“谷神星”即“古罗马农业女神”,夏济安先生把“Ceres”译为“五谷女神”,非常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读者读到“五谷”,就知道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

(二)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不仅要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还要在目的语文化和语境中产生一定的意义。英语与汉语表达方式差异巨大,汉语通过语序来体现句子的逻辑关系,句式简洁明了;英语则通过关系词、非谓语动词、介词短语等方式来体现句子的逻辑关系,句式冗长复杂。译者翻译英语长难句,如果仅依据语法对应来确定汉语译文的语序和结构,结果译文必定难以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无法让读者理解其真实内涵,这必然会给跨文化、跨语言交流带来重重障碍。

例2:A cold and searching wind drives away allcontagion,and nothing can withstand it but what has a virtue in it…

我们都知道,英语像树,结构严谨,相比之下,汉语似竹,形式松散。上面例句,英文的语言特征一目了然,两个形容词“cold”和“searching”作定语直接修饰名词“wind”,读起来简单顺畅。但如直译到汉语,难以成文,即便译出,也甚是拗口。因此,夏济安先生在处理这句翻译时,通过“增译法”和短句处理的方式,把原句译成三个小短句,“寒风一吹,无孔不人,一扫而光”,并按照风吹的逻辑顺序铺开,准确地传达了源语所包含的信息和意蕴,一气呵成。夏的译文虽打散了原文严谨的结构,但目的语中,却使整个意境更加协调一致,节奏流畅,更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3:A healthy man,indeed,is the complement of theseasons,and in winter,summer is in his heart.There is the south.Thither have all birds and inserts migrated,and around the warmsprings in his breast are gathered the robin and the lark.

此例句中集中体现了源语作者的行文风格。英语句式除了逻辑关系联系紧密之外,常常会使用到省略的手法,省去一些显而易见或者潜在的信息,这样的信息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测而出,从而达到句子简练有力的效果。“in winter,summer is in his heart.There is thesouth.”原文作者用了两个简单句,有力地刻画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的心理状态。夏济安先生通过“增译”手法,把原文两个简单句通过前后对仗的方式,添加了“外面”和“人在北方”,这样“内心”和“外面”,“南方”和“北方”就有了前后呼应,从而形成工整的对称句式,在形式上增加了译入语的结构美。

再如,“Thither have…and around the warm springsin his breast are…”两个并列短句都是倒装句的结构,如果直译过来:“禽鸟和昆虫都会迁移到他的心头居住;知更鸟和百灵鸟都飞向他的内心温泉。”看似行文流畅工整,实则刻板。夏济安先生并没有这么处理,而是增译了‘他的心里就住着温泉,在他的身边,一只只……”,将原文那种动态的感觉,描绘得更加栩栩如生。为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时候需要改变源语作者的行文风格。此处,夏译舍弃了原来的行文风格,反而增强了译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所以,在翻译时,如果译文只是以保留源语作者的行文风格为目的,往往会致使译文失去连贯,难以理解。

(三)忠实原则

目的论忠实原则要求翻译要忠实原文的内容,准确传达原作的思想,不能抛开源语随意翻译,曲解源语本意,造成漏译、错译或乱译,它是各学派翻译理论一直逃不开的话题。

例4:The wind has gently murmured through theblinds,or puffed with feathery softness against the windows,and occasionally sighed like a summer zephyr lifting theleaves along,the livelong night.

本例是这篇散文的首句,梭罗通过几个介词短语“through the blinds”“against the windows”“like asummer zephyr”,把风吹的效果和给人的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但夏济安先生并未完全按照原文逐词逐句翻译,而是通过拆句法,把长句译成数个短句“低声吹着”“吹过百叶窗”“吹在窗上”,并且调整了源语“吹在窗上,轻软的好像羽毛一般”和“夏季长夜漫漫和风吹动树叶的声音”的语序。另外,夏译把“like”翻译成“几乎叫人想起”看似与原文相去甚远,但细细推敲,便会发现译者的用心之深,原本晦涩的文字立刻变得生动起来,非但没有曲解原意,反而准确表达出原作的思想。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因为忠实原则不仅体现在译文与源语在语句与结构上的一致,也体现在内容和逻辑的一致。

例5:The sun at length rises through the distant woods,as if with the faint clashing swinging sound of cymbals,meltingthe air with his beams,and with such rapid steps the morningtravels,that already his rays are gilding the distant westernmountains.Meanwhile we step hastily along through thepowdery snow,warmed by an inward heat,enjoying an Indiansummer still,in the increased glow of thought and feeling.

英语重形合,需要通过语言手段衔接,比如“asif”“and”“suc…that”,从而达到语篇的统一连贯;汉语则不同,它重意合,衔接词语较少,主要依赖于意义上的统一连贯,所以在翻译中,要删除不必要的关联词。夏济安先生在翻译这段语篇时,充分发挥汉语的语言特点,删除了“as if”“and”“such…that”和“meanwhile”,虽然看似在形式上没有忠实原文,但是内容和意义完全符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

三、总结

本文通过功能目的论对夏济安的译作《冬日漫步》的分析,可以看出夏济安的散文翻译无论是在理解,还是在“传神”方面,都能做到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中英语言的转换游刃有余,他的很多增译,拆分句式,都增加了散文的音韵之美和可读性,译文非常地道,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夏济安的散文译文,我们在感受其译作美感,领略其翻译造诣之时,更应学习其翻译精髓,指导我們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M].London:Routledge,2001.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1.

[3]Vermeer,Hans J.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M].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

[4]廖美珍.善用小句——读夏济安译“冬日漫步”[J].上海科技翻译,1998(02):37-39.

[5]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夏济安.夏济安译美国经典散文[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

[7]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8]周方珠.文学翻译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4.

猜你喜欢
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广告英语翻译探析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修辞手段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的渗透
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商标零翻译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新疆外宣英译特色探究——以目的论为视角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