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娜
摘 要:责任和感恩意识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必备意识。而小学期间则正是这两种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对此需要教师从引导学生认识责任和感恩的价值、意义做起,以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勇于担当,学会感恩,从本质上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责任与感恩;培养路径
一、小学生责任和感恩意识的缺失表现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任,一方面要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则要在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时勇于担责,毫不推脱。其既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基础,也是综合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感恩意识是指对给予自己恩惠和帮助的人或物的感激之情,以及随之做出的回报。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小学生的责任与感恩意识都是较为匮乏的,在学生和生活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的意识十分淡薄,在遇到问题后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而且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都视为是理所应当的,自己无需付出,只要心安理得的接受即可。这种认知状态对小学德育的开展和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需要教师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和路径,全面加强学生责任和感恩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
首先是適当运用奖惩制度。奖惩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于通过奖惩让学生明辨是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比如在布置完一项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就应该讲明奖惩规则。出色完成后就得到物质和精神奖励,而没有完成或完成情况不理想,则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学生在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之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且这种奖惩方法还特别适用于集体活动中,在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担任着一定的职责,都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学生之间既相互监督,又密切合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能力,当每个学生都心系集体,心系他人的时候,责任意识的培养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适当运用奖惩制度,正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
其次是以教师的言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在小学阶段,师生之间的接触是较为密切的,学生对教师也比较依赖。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自己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同时,自己也及时批改作业。带头维护教室内的卫生等。这些无言的行动,一方面可以表明教师对这些事情的重视,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效仿,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
最后是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责任心的培养,是以学生认识到责任重要性为前提的。所以要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负,才能营造出团结一心的集体氛围。比如可以在班会中,制定出某一个时期的班级发展目标,这个集体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是以学生的群策群力为前提的,这样班级里就没有了“客人”,全都是“主人”,真正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新局面。同时,学校和教师也需要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也要有所要求,不能因为怕耽误学习而不让他们自己动手。比如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自己洗衣物等,都是小学生应该做的。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心。
三、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路径
首先是创设切题的情境。正所谓“情由境生”。感恩之情并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生成的。这种情境体验越真切、越频繁,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就越强烈。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情景。首先,可以利用一些主题节日,如教师节、母亲节等进行感恩教育。在节日当天,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精心选择视频,展示出教师、母亲的奉献精神,并要求学生给教师和母亲说一句真心话等。这种主题十分明确的活动,效果也是尤为出色的。
其次是营造感恩的氛围。比如可以在校园内、教室内,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感恩故事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无时不处于别人的关爱中,而自己则有责任和义务去回报这些关爱。而且与家庭形成良好配合。感恩教育同样需要在家校协同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多数家长都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过度的满足孩子欲望,其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所以家长要和学校形成良好的配合,主动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
再次是实施社会和自然感恩教育。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师生,都是社会和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社会和大自然,生存和发展也无从谈起。所以在感恩意识的培养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大自然的感恩。在感恩社会方面,要通过一些爱国、爱科学、公益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社会的关爱。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感激、尊重和敬畏自然。可以让学生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等,让爱护和保护自然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基石,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责任和感恩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养成这两种意识,才能形成正确的三观,达到外化于心,内化于人的目的,继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从责任和感恩的内涵和缺失表现谈起,就具体的培养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这两种意识的培养,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勇挑责任重担,常怀感恩之心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韦琼芬.浅谈中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2]姚黎.中小学德育的实效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