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秋月
摘 要:预设和生成是教学的一对矛盾体,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推进,“预设”与“生成”这两个矛盾的概念也逐步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正确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的统一性。文章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从“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善于倾听,催生生成”“借题发挥,创生生成”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助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预设;生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推进,“预设”与“生成”这两个矛盾的概念也逐步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若主观预设多了,课堂就会变成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就成了为表演而添设的木偶,无法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若动态生成多了,又会导致无目的的生成,造成课堂“天马行空”的局面。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强调生成,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全部抛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思考与安排,充分考虑所设置的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
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前,教师设置一个讨论环节:假如你有100万,你会怎样处理?主要是通过生活体验,让学生明确“学会理财,是人们必备的生活技能”。因此,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如改善生活条件、储蓄、投资、做善事。其实,这涉及了怎样用正确、合理合法的方式处理财产,合理消费等问题,而有些知识学生在八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有些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只要教师善于整合资源,稍加引导,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不参与讨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可能有100万。于是笔者引导他们这样理解:“也许我们没有100万,但是我们会有1000元,会有10000元,怎样才能把它们变成100万?是存入银行,还是买房子、买黄金、买股票等投资?”善于处理财产,使它不断增值,是这节课要理解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对这些教学预设作出全面的思考、安排,避免学生激烈地讨论完后还有部分学生一头雾水,不能理解。
二、巧妙调整,优化课堂
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在于预见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巧妙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善于倾听,催生生成
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后,笔者出示了一道巩固练习:
小丽到商场购物,随意试穿多件衣服,她说:“反正试穿不要钱。”并把衣服乱扔乱放。售货员提醒她不要这样时,她态度粗暴,顶撞服务员。她的做法( )。
A. 是正确的,因为顾客就是上帝
B. 是错误的,她不应该试穿那些衣服
C. 是正确的,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D. 是错误的,没有做到有修养、守秩序
当屏幕显示题目后,部分学生大喊“选A”。当时笔者以为他们故意扰乱课堂秩序,于是让一个喊得最大声的学生回答。他说:“我想选A,但要选D才能拿分。”这当中肯定有某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否则学生怎么会出现一个矛盾的选择。于是笔者问:“为什么你觉得选D才能得分?”他说:“这是消费者在市场中应履行的义务。”“你为什么想选A?”他说:“现在市场上的生产者、企业家太坏了,老是侵犯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问题奶粉、地沟油等,他们都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那样做?”原来,学生还不能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他们认为既然生产者、销售者可以不履行义务,他们也可以这样做。这个不仅是学生的想法,也是当前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
于是,笔者抓住时机,继续提问:“假如你把鞋子都试了一遍,然后店员非要你买一双,行不行?”学生回答:“不行,这是侵犯我们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当你不得已买了一双鞋子,两天后发现鞋已经断裂,你拿鞋回商店让他们换货或赔偿时,他们以鞋已出店或者没有证据显示是鞋的质量问题为由,不给予换货赔偿,行不行?”学生回答:“不行,这是侵犯我们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依法赔偿权。”最后笔者总结:“从法律层面来说,法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时候,也对消费者提出了要求,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就是义务。所以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如果你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就会失去相应的权利。从道德层面去理解,如果人人都随心所欲,不接受约束,那么人们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就混乱。”这样不仅更正了学生对知识的错误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背后的原因。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理清学生混乱的思绪。
(二)借题发挥,创生生成
教材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是现实中所有的例子都与三维目标的落实一致。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想法、思维的疑难,要注意分析内容的主次,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挖掘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借题发挥,创生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过程。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时,结合当时中日钓鱼岛争端与教材第62页“梁思成”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梁思成要保护日本文化?我们应怎样对待中日矛盾下的日本文化?在讨论快要结束时,突然一位学生大喊:“抵制日货!”面对这种情境,这位教师整顿纪律后,针对该生的言论,结合当前华人为保护钓鱼岛而进行的一系列抗议活动,说:“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对日本某些行为的不满。”转而进入预设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游行示威是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的权利;当前打砸抢烧的行为不仅没有影响到日本,反而侵害了我国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公民热衷于购买日本电子、汽车产品等归根结底是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要真正“抵制日货”,必须提高我国自主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这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回归教材,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要虚心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为我所用。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当前的时政热点,而且能提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增强使命感。
三、结语
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把“双刃剑”,横在所有有志于改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教师面前,它可能使课堂锦上添花,也有可能画蛇添足,使课堂误入歧途。如何才能不掉入陷阱,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对结果了然于胸,对过程多作假设,多模拟情境,多预估情况,使预设更有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的有机结合中预设,才能生成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既不能固守预设而漠视生成,也不要因为迷恋生成而自坠“陷阱”,使道德与法治課堂教学失去“灵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沈大安.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J].福建教育,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