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19-09-10 07:22吴英浓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欧阳修全文

吴英浓

一、教学内容

部编本九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醉翁亭记》。

二、教学简析

贯穿欧阳修《醉翁亭记》全篇的主线是“乐”字。文中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流传至今。“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作者寄怀山水以抒发仕途的坎坷和心中的苦闷。全篇构思精巧,条理清晰,结尾处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作者借酒消愁、醉情山水,惆怅与苦闷也消融在与民同乐之中,表现出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不唯写景优美,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一个古代被贬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突破了传统的游记散文模式,融入了大量议论和抒情成分,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创造了游记体散文新的审美意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激情的方法,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按要求听读,情感品读,引导学生欣赏短文的优美语言,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此外,巧用多媒体展示教学流程、辅助课文赏读,为学生留下明晰的学习目标和思路。

四、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3.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4.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欧阳修生平的事迹资料及醉翁亭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情况。

2.熟读全文,找出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词语。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九年级的你一定已经学过许多古代诗人的诗歌,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的诗歌?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学过“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文章吗?“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一篇美文《醉翁亭记》。

(二)明确目标

向学生出示课文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学习要求。

(三)了解作者

1.教师简述作者的生平事迹。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2.请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与作者有关的故事。

(1)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2)故事悟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说一说与大家分享一下。

(示例:教子有方;战胜困难,重视教育。启示:在当今这么优越的学习环境下,我们要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立志成材,争取早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时代接班人。)

(四)清楚背景

宋仁宗(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五)分析题目

这篇文章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讨论发言)

(归纳:交待了描写的地点及文章体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六)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环滁(chú)林壑(hè)尤(yóu)美琅琊(láng yá)也

水声潺(chán)潺饮少辄(zhé)醉若夫

(fú)

林霏(fēi)开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

伛(yǔ)偻(lǚ)提携(xié)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

宴酣(hān)之乐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

觥(gōng)筹(chóu)交错颓(tuí)然树林阴翳(yì)

除了以上的字外,课文中你还有哪些字不会读的?请你提出来。

(七)初读课文

1.读出疑难。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会理解的字词。

2.读出声音。同位之间大声、准确地开展朗读比赛。

3.读出节奏。先全班同学齐读,然后老师选取一段指导如何读出节奏。

4.读出情感。全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时要读出相应的语气。

5.读出美感。先由老师范读一段,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组织同学互评。

6.推荐演读。选出班里朗读比较好的几个同学一起朗读,老师给予点评。

(八)疏通字义

4.翻译下面句子。

(1)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九)整体感知

1.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什么?课文中那个句子是反映这一主线的?

2.文章围绕这一主线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十)研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中的表现手法、效果、主旨等内容。

2.学生研讨、交流。

3.小组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修订)

4.教师讲解。

(十一)思考探究

1.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本文“乐”字贯穿全文,文中都写了哪些“乐”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文章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话?

(十二)总结深化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將“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点明全文主旨。(板书如下)

(十三)收获感悟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从文章的内容、手法、思想上得到了什么收获?

(十四)积累拓展

《醉翁亭记》中的一些语句已经演变为成语沿用至今,请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年乐夫人学校)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欧阳修全文
快乐的“长工”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青年再造
发现“西方中医”
反腐
来信
勤奋的欧阳修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欧阳修拜师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