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2019-09-10 07:22黄晓强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文本

黄晓强

什么是语文教学?如果说语文是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语文教学则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从而养成学生的言语能力。

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语文界的前辈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1]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诗意盎然的、充满着美感的。它既要有外在的、可感知的形式美,如抑扬、节奏、韵律、书法……又要有内在的理性美,如互信、灵动、智慧、创造……它应该是智慧的交融与碰撞,个性的彰显与欣赏。这样的课堂涌动着师生间真挚的情感,散发着语文独有的诗意芬芳。

一、诗意课堂来源于文本中真挚的情感美

作为课堂教学媒介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美的语言艺术。或许它是平实简明的,但平实中不乏淡雅的美: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原色原汁原味,充满着本真的美。无论是说明文准确、简约、平实的美,还是议论文的严谨、周密、思辨的美,都散发着令人着迷的神韵。

但更多时候,这些文本是用语言文字来描绘意境,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描写场景的特殊艺术。它们是艺术的,是极富感染力的:或哀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或幸福……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如许精美的艺术表达,它们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有着厚重的民族精魂,它们是某一文化、某一地域、某一时间阶段内的文明精髓。文本精美的语言折射出五彩光芒美化心灵的感觉,经典的语句产生叩击人心的力量,语言的魅力滋润心田后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充分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重视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并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建设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诗意课堂来源于课堂语言的本色美

说到诗意的语文课堂,真实有效、书声琅琅、诗情画意、灵动和美是其本色。

课堂语言美的体验一方面来自于美读。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指导的技巧性融为一体”。[2]因此语文课就应该要求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要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以读为主线,内容在熟读中吸收理解,结构思路在阅读中梳理,技巧语言在品读中鉴赏。每篇诗歌或文言文必须熟练背诵,做到张口就来。教师要帮助激励阅读,给学生提供背景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可以先示范背诵;通过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寻找记忆的线索标志。经典段落篇章要求“美读”,要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

我们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引领学生默读、齐读、单人读、接力读、领读、表演讀等,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我们听特级教师的课常会有深切的感受:本色自然,实实在在。如余映潮老师,从不刻意追求流行,所用课件一律都是简单朴素;但课堂上灵动多姿、层次细腻、富有诗意的朗读教人感受到这才是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至真而至美。

课堂语言美的体验更来自于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4]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语速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语言与精美的文本艺术语言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形成课堂上良好的“师生-文本”互动。

三、诗意课堂来源于课堂交互的和谐美

诗意的课堂首先必须是和谐愉悦的,它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袒露情怀,倾吐心声,表露真情;思绪在想象的天地中飞舞,在思维的星空里翱翔。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四川省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5]为题讲述的“一节普通的语文课”: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笔者以为,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更在于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具备诗意的课堂上本应浮动的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如果缺少了民主和谐的土壤,缺少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与思想的碰撞,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起来的。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达到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

四、诗意课堂来源于课堂创新的灵动美

语文课堂的诗意美不仅是语言的、情感的、和谐的,更体现在课堂上师生间不断闪现的智慧的灵光,它们像一颗颗划过茫茫暗夜的流星,点亮了学生的心灵。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灵动的课堂。要建设灵动的课堂,第一要素是学生。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所以动起来才会更精彩。语文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比如: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收集不少民间语文形式,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体味民间语文的智慧与魅力;让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故事、诗句、歌词等,感悟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深情与寄托;带学生漫步古诗苑,学唱古诗,给古诗配曲,给古诗编舞,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深刻地领悟诗词内涵,含英咀华,领悟到诗词的旋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國的语言文字。灵动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是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

诗意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和美的课堂。和美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语文课堂寓教于乐的方法很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PPT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激发。课堂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指导,教师激情的导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现,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时的提示,依托文本的“旁逸斜出”等,都展示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尊严,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塑造人格,提高教养。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灵光闪现的创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拥有创新精神才能体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敢于留下空白的课堂。所谓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联中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善于留有弹性的课堂。所谓留有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一是由浅到深之间的弹性,使全班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都能自由选择,自主发挥;二是从一种思路到多种思路的弹性。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并梳理学生解决疑难的思路,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换;三是从一元结论到多元结论的弹性,学生阅读文本,是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要鼓励探讨多元结论。轻轻松松学语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进而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允许存在模糊的课堂。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地方在于它具有模糊的朦胧的美,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提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存在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限性和无限性并存的教学生态。在语文教学中,预制的和生成的交互着。学生在新生成的、不确定的因素中闪现智慧之光,在不断拓展的无限性中打开思维的新视野,开掘学习语文的丰厚资源。教师需要不断调整预制方案,调控教学节奏,因势利导,灵活机智地变化,使教学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动静有节,快慢有致。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着力营造情思飞扬、言语鲜活的在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不仅用感官去感知世界,而且用心去倾听世界,用情去体验世界。学生的思维在现实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跳跃、飞腾。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言语也就会活起来。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我们的教学必然会因为诗意而变得浪漫,学生的思想也会因浪漫而得以自由驰骋。没有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是呆滞的,是死板的,是做作的。只有飘逸着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返朴归真,才能有智慧的灵光如流星划过暗夜,才能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注释:

[1]马祥:《咬文嚼字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6年第7-8期,第14页。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2页。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5]李镇西:《心灵飞翔的时刻》,《教育科学与艺术》,2014年第7期,第66页。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诗意语文课堂文本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冬日浪漫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