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石柱君 樊东宁 李洪义 荆婵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重要的建设者,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尤为重要。要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必须要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纠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开展必要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对策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绵延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成果,种种成果可谓俯拾皆是。我们的古典诗词、乐曲、戏剧、书法、民俗、服饰、饮食、建筑、中医等无不融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时至今日对外国人也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重要的建设者,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体人格、审美情趣、文化视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养分。而且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要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必须要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纠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从总体上来说是不容乐观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的认知由于专业、年级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近年来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干扰,致使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有限,认识不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更无法将其应用来指导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总之,传统文化的养分并未充分滋养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原因分析
1.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高校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有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渠道多是一些古装影视作品,流于表面,认知肤浅。高校在传统人文课程的设置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的文化导向。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颇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给了大学生更多的文化选择,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的认识。有些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糟粕,应该被摒弃。还有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总之,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挖掘出来。
3.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功利化
有些大学生存在重考试成绩轻文化素养的心理,认为成绩是考查其能力、影响其毕业的重要指标,而素养的形成非一时之功,也没有显性的评价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传统文化素养的价值,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一知半解,对相关课程的学习满足于成绩合格。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态度大大制约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4.文化传播媒介的变化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们的交流、学习、思维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网络文化越来越多的占据了大学生的心智。快餐式的网络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娱乐化的特质,相较于一些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典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也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
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并形成传统文化素养的根源。课堂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应首先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研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将教材、课程、教学等进行协调推进改革,建立一个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还应着力提高大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内驱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乐器、书法等技艺类课程的开设就非常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领略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另外,高校的课堂上还应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挖掘适应时代需求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陶冶其情操,让传统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在教学方式上,高校课堂上也应积极革新传统教学方法,可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以声、画、视频等方式来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传统文化课程的考查方式也应探讨注重实践的考查方式。
2.纠正学习态度,引导大学生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大学生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对新鲜事物较高的接受度,使其天然具备了践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建设的希望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也理应由他们承担起来。认知决定态度,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改变其学习态度的根本。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至今日都可以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座右铭。针对大学生面对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困惑,应进一步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大学生也应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另外,大学生还应不断提高对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辨别能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深入发掘和充分运用这一资源开展好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有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中,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养分,另一方面,拓宽思想教育发展之路,促进二者融合,所以这项研究既迫在眉睫,又意义重大。在大学生中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教育教育的影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
4.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导向作用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逐渐积累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識的变化能在耳濡目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以把校园作为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邀请各领域专家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在清明节、元宵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使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在大学生的内心扎根。同时,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充分利用起来,创作、传播具有艺术魅力、文化韵味的作品和文章,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将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更为大学生喜欢的媒介形式传递给他们,让他们不知不觉受到吸引、感染和熏陶。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考察参观时曾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再创辉煌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2]陈龙涛.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3]杜琳琳.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方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 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