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必须基于核心素养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使之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国际理解,交流和融合人类文明成果,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高中政治;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为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时代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中价值观的激烈竞争、社会转型期中国出现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密不可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性和时代性的集中反映。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必须基于核心素养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一、增强理论自信,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想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晰学科性质,强化价值导向。高中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实现教育德育功能的主导性和引导性渠道,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和能力培养发挥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它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二是学习基础理论,强化理论依托。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认识领域理论,为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还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三是明确生活主题,强化情理交融。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寓于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思想和知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把理论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2017年7月21日,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共解幸福方程式”为主题的2017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论坛中提到: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城镇人口提高到7.93亿,年均增长1634.2万人。据估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就增长1.2,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上的增加向注重质量和内涵提升转变。学生对新型城镇化这个时事热点有所认知,但受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这道探究题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创造投资需求、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就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等重要作用进行了简要阐释,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新型城镇化的认知。高中政治教学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寓于生活题材中,让学生充分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现实基础和重大作用。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国经濟社会事业发展的成就给学生讲解科学发展观,结合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改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结合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等,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
高中政治教学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坚持时代性与实践性的基本立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伦理品质,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日常文化生活所需,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大的本土资源支撑。增强文化自信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强化主流文化,抢占文化阵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高中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这极大损害了主流文化根基的稳固性。高中政治教学要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运用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最新时事材料,着力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彷徨、浮躁等问题,以此增强主流文化的说服力和凝聚力。二是整合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高中政治教学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使其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铸就青少年的精神根基。同时,高中政治教学要引导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能力,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在把握传统文化的要义和新义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对比中西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高中政治教学要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批判吸纳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第三次取得奥运冠军,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夺冠,奏响了时代最强音。“刻苦钻研、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的经验总结,早已超出了体育竞技范围,成为时代主旋律。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女排精神为什么在当前也能奏响时代最强音。
中国女排以坚强的意志、拼搏的作风和超越自我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女排精神,激励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本探究题立足于女排精神这个时事热点,系统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和道德实践的外化,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伟大梦想的实践中。此外,还可以结合“一带一路”讲解中华文化传播,结合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型事例讲解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结合全国道德模范等典型人物事迹讲解人生价值观等,运用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增强国际理解,交流和融合人类文明成果
当今时代是文化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时代,世界文化不仅相互交融、相互吸收,也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作为德育课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视野。一要把握时代特征,增强国际意识。二是加强时事教育,增强国际理解。高中政治作为时事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可以充分利用体现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以下材料。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20世纪开始兴起的现代陶艺非常注重精神情感的真实传递和陶艺造型与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而景德镇陶艺仍然采取重工艺轻思想和艺术表达的传统模式。是迎头发展现代陶瓷工业,还是继续走传承手工艺术的道路,成为景德镇发展陶艺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有人认为,中国陶艺的发展必须立足传统进行创新,也有人主张在艺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陶艺必须向西方取经,采取世界现代陶艺主流的表达方式。
有人认为,现代陶艺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陶艺,学习外来陶艺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请你运用文化自信的知识评价这种观点。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国自信面向世界的基石。本探究题立足中国景德镇陶瓷工艺的发展,针对立足传统进行创新还是采取世界现代陶艺主流的表达方式的讨论,深化了学生对文化自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讲解国际合作与国家利益,结合好莱坞电影文化讲解文化创新,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讲解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等。教师通过对国际时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同国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环保上的差别,深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总之,高中政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自信,这是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高中政治教学中增强学生价值观自信,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引,需要有效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人类文明,努力在政治教学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丁燕.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2]刘海.立足民族认同 增强国际理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9-11.
[3]席端平.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