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丽
◆摘 要: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帮助人更好的建立自信、获得归属感,这是社会对人的要求。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同伴交往的闡述,探究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一、同伴交往概述
1.同伴交往
心理学上对同伴的定义是:同伴是社会上平等、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而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他们年龄相近、兴趣一致、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尤其是到了中班阶段(4~5岁),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同伴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多。当今社会,虽说实行二胎开放政策,我国家庭极大部分还是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幼儿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同伴交往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同伴交往的意义
同伴可以作为榜样来影响幼儿行为发展。如果与合作、讲道理、喜欢分享的同伴一起玩,幼儿就会变得更加合作、慷慨,能用建议或请求的方式相处,而不是用攻击行为。幼儿没有足够的自评能力,因此他们会用同伴的行为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困惑和烦恼,产生焦虑紧张,而这种情绪在与同伴相处中能够得到宣泄、同情和理解,从而相互帮助克服情绪或心理上的问题。幼儿想融入同伴,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幼儿良好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由此可见同伴关系是多么的重要。而现实中,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并不是那么的顺利,总会存在一些问题。
二、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他们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和睦相处。在两者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得过于情绪化。因此幼儿同伴交往中,这就成为一个严峻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2.孤僻、不合群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比较孤僻,不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耍,非常敏感、自卑、闷闷不乐。他们喜欢一个人呆着,不愿让别人接近,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主动交流、玩合作游戏。
3.具有攻击性
有的孩子有侵犯他人的行为,如打人、争抢玩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这些行为如不引起重视,他们会逐渐形成骄横无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三、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对策
1.让幼儿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孩自我中心性表现得越明显就越难交到朋友,孤独也就随之而来。为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体验有朋友的快乐,为了满足中班幼儿初步的社会情感需求,我布置了“好朋友”主题墙。孩子们通过绘画、制作等来表现情感,感受到有朋友对自己很重要,在不受欢迎、没有朋友的时候很孤独,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带来的后果和学会交朋友的重要性,并从中体验有朋友的快乐。
2.增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自信
孤僻、敏感而又自卑的孩子经常会被忽视,他们因无人关注而缺乏自信,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他孩子注意和了解他们,增强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心,在同伴中寻求归属感。如林梦辰小朋友,尽管动作很慢、不善表达,但做起事来总是有条不紊、有模有样。有一次,我请小朋友去活动室搬玩具,大家来来回回地走动着,玩具筐前的一条小椅子被碰得东倒西歪,妨碍了大家的行动,其他孩子根本没在意,这时梦梦放下自己手中的玩具,默默地把椅子搬到旁边,我立即表扬了她,小朋友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梦梦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从那以后,我发现小朋友会有意无意地去找梦梦玩,她也会主动去和小朋友交往,性情有了很大的改变。
3.顺应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发展需求
对待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要引导他们不用破坏性方式去发泄情绪,而是采取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或发泄。如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打球、玩水、唱歌、跳舞等活动来发泄情绪;开辟“发泄角”,放置软沙袋、充气娃娃等材料,供孩子不开心时,在这个活动区内情绪得到宣泄和满足。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教育,让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孩子,我们应该告诉他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是要想办法去阻止。当别人打你时,你要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用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到攻击,则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并及时告诉老师,老师的批评能够让攻击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同伴的抵制。这样既可以引导孩子自我保护、又让攻击者受挫,被攻击者通过反击就能成功地阻止别人的进攻,以后他们就会表现得坚强、不退缩,这时同伴是幼儿社会行为的强化物这一作用就充分发挥出来。
同伴的作用无时无刻都在彰显,学会与人合作和交往,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幼儿社会交往能力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已经开始萌芽,我们要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往意识,学习良好的社会技能,学会交往,促使他们今后的成长更顺利。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