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命石
【摘要】 在中国80%的大中学生都属于心理健康者,剩下的学生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的优秀学生心理状况尤为突出。如何预防及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也一直是教师在德育方面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将就进行身体锻炼和体育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处方的方式着手,消除优秀学生的心理障碍治疗优秀学生的心理疾病,从而达到促进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效果。
【关键词】 优秀生 心理综合征 运动处方 初中阶段
教师的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将目光放在差生身上,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常会存在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更应该将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首位。目前在教育行业非常热门的运动处方成为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途径。
一、运动处方
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还能促进人体释放大量的心理能量,让人达到镇静、舒适愉快的效果。经观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普遍比一般人群乐观积极,这其实是因为体育锻炼产生积极情绪能够为人体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充分的发挥人体潜能,帮助人们理清思绪、克服困难。
运动处方:心理医生或者教练员依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等特点,用医生处方的形式规定“病人”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运动处方,调节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体育手段的调节,不仅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学生内心的情感发泄出来,从而达到稳定情绪的作用。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体育项目和手段,从而达到针对每一名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治疗。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效的消除消极心理因素,达到真正意义的身心平衡。
二、“优秀生心理综合征”
农村中学的“三好学生”,在大家的印象中多是聪明上进,遵纪守法的正向积极的模样,但是经过我们的长期接触后发现,如此正面的形象也有着一定程度心理障碍,几乎一半的优秀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这之中女生的占比更加高,这是需要引起教师重视的特殊人群。
经过本人的长期观察发现“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1.过度追求完美:对自己的期待过高,行为上极度注重细节,稍有不完美就会惴惴不安,甚至会有强迫症的症状;对于身边的环境和他人期望过高,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效果不佳。
2.注重消极面:一些师长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过度的自信,经常对学生的表现优秀的情况不加以表扬,但对于学生的弱点却加以宣扬,久而久之,學生产生了对自我认知上的不足,经常在意自己的弱点,对于自己的长处却视而不见,过于自卑。
3.过分注重他人评价:注重他人评价主要建立在以上两个表现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过度追求完美就是为了能够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得到他人的正面回应;另一方面,学生注重消极面,害怕给他人留下坏印象,害怕他人一直讲述自己的弱点,甚至可能会出现减少社交或者自闭的举动。
接下来本人将例举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运用运动处方的一些例子:
1)好胜心强,自负
适度的好胜心理,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正向的关系,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提高学习成绩。但好胜心过强,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优秀学生的好胜心主要表现在凡事都要争高低,一些学习成绩上面的浮动都会心惊胆战唯恐其他学生超过自己,这样的心理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甚至会导致产生焦虑的心理。为此,我认为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高难度的技巧性体育运动例如,跳水,武术,体操。也可以找一些实力比学生更加强大的人,不断的让学生受挫,提醒他们人外有人,不要过于自负,有好胜心是好事,但好胜心过强只会徒增烦恼。
2)过分紧张
一些学生平时表现很不错,但一到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就会表现失常,例如,演讲前几天会失眠,即将要演讲会紧张不停上厕所,甚至在考试的时候容易犯低级错误。这样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做重要的事情前夕紧张冒汗,经常上厕所,不停喝水等。
对于这种学生,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和自我放松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度给予自己心理暗示,平时还可以让学生参加激烈,公开的体育比赛。例如: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等。因为赛场上情况多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冷静沉着的面对,才有可能赢得成功。平日里也可以多让学生回答问题,令人紧张的事情做多了,就觉得不是那么紧张了。经常在这样的比赛和发言中接受挑战,处于紧张的氛围中,遇事才不会过于紧张。
3)社交能力差
有些学生独来独往不爱和人沟通,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好就可以对人发号施令,令人讨厌。久而久之,这两种学生都容易出现没有伙伴的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容易出现到了新的环境,不主动交往,孤僻,消极的心理。人是社交动物,若没有正常的人际关系,人就很难健康的成长下去。社交能力差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不与人交谈,避而不谈或者直白的指出他人错误说话难听等。
面对这样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早日发现这样的学生,教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另外也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不得不和其他人交谈,合作。例如,接力赛跑,拔河,篮球等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感知同学的热情,改变孤僻的性格,树立集体观念。
4)缺乏自信心
面对挫折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例如一些家长信奉的挫折教育,一个劲地说学生的不对之处,对于正确的行为不加以表扬。针对这样长期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是经常的事情,可以列举自己的挫折的事情,但是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挫折,应该要正视它,并且找出出现这样的挫折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对于面对挫折就消极面对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例如,跳绳,撑杆跳,跑步等,让他们在简单的困难中轻易克服,从而找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上课期间或者教学期间多表扬该学生,让他们感知到他人的关系和注意。
5)焦虑,抑郁
学生对于失败异常的敏感,可能是没有接受过失败,对于失败无法接受。也可能是为了获得成功的评价而紧张焦虑。虽然对于这样的焦虑,抑郁的行为有时难以用言语改变,但经过大量学者的验证,发现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宣泄的治疗手段可以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焦虑抑郁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头晕失眠,胃痛严重的可能会自残或者伤害他人。
因此,面对有焦虑或者抑郁倾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慢跑或者散步的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这样的有氧运动有利于学生减轻抑郁或者焦虑的症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抑郁者参加运动可以显著的产生积极效应,为学生提供一种宣泄的机会,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三、利用运动处方消除“优秀生心理综合征”的注意事项
多种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可能是家庭和学校教师的压力,可能是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个性沉积的结果。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都是以升学作为目的,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育的培养。农村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自己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学生身上,从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非常看重事情的结果,对于失败更是表现的十分脆弱。因此在实现运动处方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对症下药的,对于不同的症状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要有针对性的使以运动处方,不应该广撒网,让每个学生都把体育活动经历个遍。
2.要注意循序渐进,运动处方是可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但不能一开始就开猛药,也不应该每次都是浅尝辄止。第一种,可能会让学生心生退缩,第二种则会一直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每次锻炼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每次约30min左右,可以以3个月为一个周期,当然主要是结合学生个人的情况适当改变。若没有变化可以适当加强或者换个方式,若已经治愈则可以提前结束。
3.要注意安全,運动处方中有些会是比较剧烈的运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场,避免发生意外。
4.要结合学生情况,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该就进行剧烈运动,应该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运动,并且尽量系统化训练,为终身运动打下基础。
总结
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差异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现实社会的“成功导向”所引导的。这是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合力造成的结果。因此要想改变优秀学生群体的心理综合征必须实施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家长和教师要提倡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社会也应该对优秀学生群体降低期望值。学生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学生接触社会,拓展视野,磨练意志,从而减少心里综合征的发生率。对于已经产生了心理综合症的优秀学生群体,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引导学生发泄情绪为主,运动处方为辅的进行治疗学生的综合征。
[ 参 考 文 献 ]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田爱香.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0).
[3]秦俭.浅谈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中华素质教育,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