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9-09-10 09:49:56黄莉雯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诗文语感语言

黄莉雯

教育部、国家语委研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求以广大青少年、教师、家长和中华文化爱好者为基本对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作用。经典诗文虽好,但师生诵读经典,常遇到三难:“难懂、难读、难坚持”。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三难”,便能达到促进语文教学,培养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经过一些教学实践,我初步形成以下策略。

一、实现“经典诵读”好读能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经典诗文是千古之韵,所蕴含的礼敬、韵趣、声雅、律美等是养成良好的语感、素养和品格最经得起推敲的艺术作品,是学习和品鉴最得天独厚的语言材料。按语文新课标“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語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经典诗文中的“韵感”为抓手,选择有梯度的诵读内容,引入课前经典诵读,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读懂,逐步培养学生语感。因此,我在选择诵读文本时,注重了以下梯度原则。

1.韵律性

学生读经典诗文常感到生涩拗口,在拿到材料的时候已经被吓倒,不知道如何读下去,更谈不上语感。所以我们从最具韵感的篇目选择,例如,一、二年级读《笠翁对韵》、三年级读《声律启蒙》、四、五年级的从海量的古诗词到主题组诗、六年级读《论语》。学生从踏入小学校园的第一年开始就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至三年级读“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到五年级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到六年级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学六年里从韵感到字词、句读的形式、再到浓厚的人文性内容,有梯度的升级转变,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等语文的诵读技能不正在不断练成吗?

2.生活性

经典诵读运用于生活,把读会、学到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以致用于生活的某些情景。学生不自觉学习时,教师提醒大家“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生不礼貌时,师提醒“首孝悌,次见闻”;当教师提醒大家要互相学习时,有的学生马上会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有调皮的学生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应对;校运会将至,刚学了歇后语的同学会互相提醒,大家训练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否则我们就是“孔夫子搬书”——净是输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能理解的文化亦层层深入。

3.趣味性

中高年级,除了课前诵读,我们还可以增加小古文的学习,学生在读懂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人心思的机敏周到、趣味的雅致讲究。比如,《杨氏之子》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读懂后无不感叹杨氏子的智慧、礼仪和妙趣;《两小儿辩日》,可以模拟对话,来个“辩读”,改变一下读的形式,更能让学生喜欢;像《笑林广记》烧衣服一篇,也是妙趣横生。篇目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就能读懂“一最性急、一最性缓”的区别,并捧腹大笑,在笑声和趣味中学习收获最佳。

二、实现“经典诵读”熟读能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言的积累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运用智慧和策略,助力学生提高诵读效率,有益于积累语言。语言积累多,也能为初中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见缝插针,积少成多

训练经典诵读不妨利用课前2分钟。据统计,2分钟可以诵读1首古诗,一天有六个课前2分钟,可以反复读6遍,一周五天,共30个课前2分钟,共读120遍古诗,一首古诗熟读成诵需要20遍,保守估算能至少可以背下来6首古诗。这样见缝插针,积少成多,一本《笠翁对韵》一学期完成绝对不成问题,而且训练过程中所包含的学习与处事的道理足以让学生终身受用。

2.玩中诵读,寓教于乐

教师尝试把古诗文诵读和游戏相结合,取得显著的效果。“快板”节奏鲜明,可以用在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三字歌上,在快板伴奏下,学生在反复读也不觉得厌烦,而且速度可以从慢到快渐进,从快到慢切换,时有变化,时有新意,既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又可以读出诗文的节奏和重音;师生互动是最有意味的促进方式,“趣韵对”—课前起立“诗歌对”、课中整顿纪律“口令对”、路队中“行走号子”都是低年段学生最喜欢的游戏;“飞花令”是高年级最常用的检查主题组诗最有趣味的游戏。同桌玩、四人小组玩、大组擂台赛,学生一边读一边记,一边玩一边背,学习有效又不累。

3.巧用平台,声情并茂

“朗读者”风靡整个中国,不仅是因为节目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传声者,还因为朗读本身就是抒发情感、感悟生活的好载体。每个人都能大胆地在别人的故事里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利用公众号推出校园“朗读者”“榕园书匣子”,配上音乐、录下熟读的诗文、经典故事或精彩章节即可,这让全校师生有更广阔的展示自己朗读的平台。

三、实现“经典诵读”有趣能整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包括鉴赏、想象和创作。以经典熏陶,必有提高。

1.诵读内容整合

整合各年级的诵读内容,编排主题的诵读内容,可以让诵读更有趣味。本届读书节,我以“韵”串起《百家姓》《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及传统文化瑰宝:对联,挖掘其中的字韵、词韵、句读韵,师生对唱,把先人智慧诵之、传之、唱之。不管是诵读者还是观赏者,都得到了莫大的渲染和示范,生生之间能感受对字、对词,甚至以词对句的魅力,学生和教师或家长之间能一起欣赏对联,从“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中感受“韵”的无穷魅力,也体会到回文联、顶真联、叠字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2.课内教材整合

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的内容,都散落在不同的单元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整合,串起知识链,可让诵读更系统。例如,我给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过“对联”课堂,我设计“对字、对词、对句”的梯度练习,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特点、拾获自信;设计“读联、赏联、悟联”的环形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加字、换位、变速、换调等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叠字联的特点和妙趣,逐步建构语言、运用文字,进而感悟更多的对联。

3.经典与创编整合

创编经典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整合,也是最高级的整合。这样的整合可以不墨守成规,可以加入他们熟悉的现代元素,更可以以经典为径,创编出专属的经典。像《笑林广记》烧衣服一篇,“一最性急、一最性缓”还可以如何呈现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创编出不少“烧X”篇目,甚至其他更有趣的。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整合中,既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也感受经典的魅力,更收获了民族自豪感。

巧借经典诵读为抓手,用语文教学的手法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逐渐实现把经典诵读当成一门课程来开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都在路上,继续做传统文化的传灯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夏湾小学(519000)62CAE233-6526-4D6C-858B-F617F1CA0ED8

猜你喜欢
诗文语感语言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8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