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高效课堂不该忘却的元素

2019-09-10 23:34魏星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文本

魏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需要紧扣教材中一篇篇融合了语言之美、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课文,引领学生体悟情感、升华人格,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六下《匆匆》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性而读,探寻文本之美

1.理读全文,探寻精巧的结构之美

《匆匆》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非常鲜明,作者依照贯穿全文的“24问”为线索,层层递进,不仅点明了主题,同时还深化了主旨。

教师在引领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将理性思维之光烛照在文本结构。第一,着重关注排比句式,借助自然界中“杨柳”“燕子”“桃花”作为春天象征,在灵巧精妙的设问中逼着读者不断思考人生;第二,则以“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为统整性问题,作者借8000多个日子的匆匆来去与常态化的琐事进行对比,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进行具化,将前置问题形象化,更为后续的抒情奠基;第三,作者先是用反问句“我能做些什么”,开辟了内在情绪的抒发通道,然后运用一连串的追问,追踪生命的痕迹;最后运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与文本的开篇呼应。

如此精妙且不落俗套的艺术化构思,使得朱自清这篇经典散文彰显出浓郁的与众不同之美,不仅为学生呈现出深刻丰富的人生意蕴,还让学生获得了初步的审美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2.理读片段,探寻生动的情趣之美

优美经典的散文都充满了节奏之美和旋律之美,流畅的语言秀丽而清晰。《匆匆》一文就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细读就会发现,形成这样的表达效果主要就在于作者运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视角,犹如作者站立在读者面前,平等、和谐地进行对比思考,让人倍感亲切。比如“是有人偷了吗?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毫无半点修饰与创作的样子,全是源自于心底的对话。

此外,作者通篇都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时间当作调皮可爱的精灵,教师从课文中“脚边飞起”“手边过去”“身上跨过”等一系列新鲜而动人地词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中所蕴藏的丰富情趣。

从这两点出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圈画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语句,在细加品读中梳理并提炼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他们”“你”等词语,紧扣语境理解这些分别指向于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化阅读,尝试将课文的第二人称修改为第一人称,或者以第三人称进行描写,体验两者之间表达效果的差异,从而感受原文中活色生香的自然情趣之美。

二、思维叩问,感受文本之美

1.与作者对话,感受深刻的哲思之美

作为六年级学生,一般性散文的内容和情感的体悟难度不大,教师要将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在文本所承载的哲理之美上。因此,教师要与文本的作者形成对话,从文本表达中捕捉细节,感受文本的哲思之美。

《匆匆》一文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与无奈,更要尝试进行理性化思考:一般人会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才会觉得“时光匆匆”?当时作者朱自清才二十多岁,为什么就会有“时光匆匆”的感受了呢?教师就一方面组织学生将思维浸润在生活中;另一方面为学生拓展朱自清的相关资料以及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作者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完全在虚度光阴,因而产生了“人生匆匆”之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认知和体验,再次走进文本,对文本中“时间有限而生命无限”的主题认知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2.与生活联姻,感受丰盈的形象之美

《匆匆》之所以成为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将抽象、无形的事物具体化、可感化,这样的表达究竟蕴藏着怎样高超的表达技巧和言语密码呢?

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比如“八千多个日子”和“一个日子”,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梳理作者是怎样将“八千多个日子”的匆匆表达出来的,与“一个日子”的匆匆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与叩问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作者运用了“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夸张性比喻,进行了生动而形象的概括,借以展现“八千个日子”的“匆匆”之感,并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阅读时,时间就( );劳动时,时间就( );睡觉时,时间就( )

这样的训练或许不少教师都能想到,但我们的训练还可以就此再往前走一步:作者为什么不写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呢?为什么要写洗手、吃饭、睡觉的事情呢?学生借助教师的问题在对比中意识到,如此一来,文本中蕴藏的审美元素在悄然之间就变成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积累,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得到了保障。

三、实践迁移,表达文本之美

1.练笔多元化,展示个性之美

语文教学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从理解的角度阐释的。因此,在进行练笔表达时,教师就需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审美差异,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自己对文本之美的感知,让学生迁移性能练笔的切入角度更加多元化。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即将毕业,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这一生活体验出发,紧扣自己在学习《匆匆》一文中所形成的感受,对小学生活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收获进行回归与整理,尤其是契合主题的时间流逝中的自省等进行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运用写作的方式加以呈现。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多元的,对文本的审美也是多元的,笔下的文字也就呈现出具有极强审美情趣的个性化情绪,从而以文字的形式镌刻了属于自己生命成长的印记。

2.练笔交融化,展示实践之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能够正确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能够积极开发课程性资源,建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和联系。因此,在紧扣《匆匆》进行练笔实践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时间去哪里”这一主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搭建多维度的学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做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篇课文;可以收集相同主题的美文诗词或者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组织一次朱自清美文地分享交流;可以唱一唱与珍惜時间相关的歌曲,欣赏其中的歌词,也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配上美丽的图片,举行一次与文本主题“匆匆”相关的画展。

以这种形式展开的教学,语文的学习就与音乐、美术和诗歌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地交融,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从而使得学生的体会更加丰富。这正顺应了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本质属性定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性语文素养地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小学(225600)

猜你喜欢
朱自清散文文本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清芬正气朱自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朱自清的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