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了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并结合我军竞技体育的具体实践,阐述我军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我军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军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107-0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军事体育竞技队伍形成了自己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体育英才,造就了一支以“八一”为标志的人才队伍。世界竞技体育的突飞猛进、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变革,军队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具有特色的军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国内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国外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其培养模式则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熊斗寅(1988)较早介绍了前苏联及部分东欧国家的训练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对苏联模式、美国模式、法国模式做了三种比较,其中,对美国把中学作为培养奥林匹克冠军摇篮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更为详细。池建(2009)通過对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发现美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依托教育系统,经过长期改革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竞技体育队伍人才的培养体系是由最初的中小学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育学校、省区市优秀运动队和国家集训队,以及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加盟”下,最终形成了以教育系统的初级竞技人才培养为基础、经体委系统的中级人才培训为衔接、以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为任务的专业运动队为最高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较为完备和成熟的“三级训练网”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正在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出现业余体校数量减少、参加业余训练人数规模趋于萎缩,而另一方面全国各试点学校、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却在迅速增加的强烈反差。竞技能力及潜力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文化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全人格塑造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钟秉枢,2003)。
2我国军事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举国体制下,我国军事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特殊的体制,使得军地之间的训练经费、教练员和运动员待遇、管理模式等矛盾越发凸显,影响军队竞技体育的活力。从运动员的角度来看:运动员的引进、培养及其出路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其中优秀运动员的引进是制约军队竞技体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地方省市的运动队相比,军队竞技体育没有自己的业余体校,没有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就相当于没有了军队竞技体育发展的“腿”。在引进地方优秀体育苗子时,地方体校往往不愿意将有“前途”的青少年交给部队。而运动员自身更担心自己退役后的安置问题。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教练员的选拔、执教能力的培养、流向等环节也会影响军事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3军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军队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所开展的体育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体育之间,在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还存在着受战争需要而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要研究军队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要从军队建设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3.1军事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
完成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某体育专项特长,通过普通征招入伍途径进入到八一队的运动员,一方面接受专项训练,一方面接受运动训练学专业函授大专和本科的在职学习。学员按教学计划完成规定课程,考试合格,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文凭。结束运动生涯后,一是转向教练;二是进入其他军队单位,从事军事训练工作;最后是进入军队转业退伍安置程序。目前,我们运动员的培养上采取的就是这一模式,但显然还不够通畅,在运动员来源和去路上都还有障碍,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
3.2军事竞技体育教练员培养模式
遵循我国已有的专业体育教练员培养体系,军事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可以依此展开:首先,从富有爱学、肯钻、善于探索的退役运动员中选拔优秀者进入教练员退伍,已在运动员阶段完成函授教育的教练可以采用脱产的方式进入普通高等教育,完成运动训练或其他专业大专、学士甚至是更高的学历教育,以提高教练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进入专业队定位教练员角色后,在职期间,需完成教练员岗位培训和不定期的短期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练员岗位培训以提高教练员思想、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为目的。按不同运动项目、不同技术职务(高、初中级)进行培训。其“合格证”是教练员任职提升的必备条件之一。短期培训以向教练员及时传授某一运动项目最新信息、动态或提高某一方面理论知识为目的。这两种在职培训均可以以学分形式,纳入教练员晋升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熊斗寅.各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88(4).
[2]池建.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走进美国[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徐猛(1977—),男,江西乐平人,江西警察学院,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