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欢
摘要: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丰富文化资源和有效实践途径。以苗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家风以其特有的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家风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内在契合性。深入挖掘苗族家风资源,合理利用苗族特色活动和教育方式对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苗族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1-002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会期间明确提出“想要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载体和方式”。家风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起到了重要的涵养作用。目前有关家风和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家风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和路径[1],也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文化资源和实践路径[2],但相关研究既缺乏对少数民族家风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也缺乏家风文化的多样性研究。因此,从至少一个少数民族的家风文化视角来研究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涵养作用,既有利于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新的路径参考。
1 家风对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家庭风气、家族风尚,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特定情境(家庭家族)有机结合的产物。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家风有着同样的文化源泉。因此,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可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1.1 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历过剥离、凝练、升华而提出的,时刻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否则也不会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如此广泛的国民认可度。同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文化,它有着丰富的传承内容和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培育提供了活力因子。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其“仁孝、学优而仕、家国天下”等观念被名门望族、文人学者、豪绅贤士、耕读等家族认同和传播。因此,儒家思想影响着家风的教育内容和价值追求。家风的主要内容其实也暗含着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层次。一是培育个人良好品质的道德修养(修身);二是以振兴家业为己任的道德教育(齐家),三是以忠君报国为核心的道德理想教育(治國),与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交相呼应的。
1.2 家风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敬业诚信友善思想可以说是直接用家风文化作为思想源泉,但国家和社会层面也有一部分并不是直接总结和归纳家风文化,而是在家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创新和核心思想的深化。例如: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追求的民主文明和谐;不仅有家风所追求的举止有素的个人礼节,睦邻友好、家和万事兴的和谐家庭氛围;还更上一层的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特点:一个无阶级剥削、无压迫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民主,一个剥离腐朽和封闭、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现代化的文明,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相比,在内在转化中加入了最本质、最能体现现代化特点的富强思想。富强即“国富民强”,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及表达了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区别于家风以德才发展为本的思想。其二,社会层面的“自由”既有以苗族、土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以歌择婚的婚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是在“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奖有罚”“言传身教”的家风教育中被人民牢记于心,但更多的核心内容是积极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与家风文化相比,它的创新在于被近代法治思想所影响和共产主义社会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对传统文化,现代思想进行加工融合,用的十二词总结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脱离了家风从个人层面,血缘关系等角度提出的道德尺度,务事准则,更在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树立了价值导向、发展目标,为社会和国家也提出了要求,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家风的融合继承和现代转化。
1.3 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和落实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的组织结构关系,使中国人在意识深处形成了“家是国的缩影,国则是家的放大”的观念。在以家为本、家国同构是社会结构模式下,家风是长辈或老者对晚辈的教育与劝导,兄弟姐妹之间的劝诫,共勉。家风内容受当时统治者和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更高的个人价值,美好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氛围的家风才能被长久的流传下来,可以用《寒松堂集·奏疏》“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凝练也是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目标的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家风只是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因此,我们可以把家风建设作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合理利用家风传承性、渗透性、针对性等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细化转化、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积累丰厚文化积淀、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积极建设家风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让广大人民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期望达到一种社会向心力。
1.4 家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层面提出的主流思想具有公共性,其培养和践行的途径和方式多样,辐射范围广。而家风教育是以一个家庭为教育范围,教育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因此,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平台多为公开性;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新媒体等。这些宣传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期宣传效果确实有着显著的效果和不可替代优势,但后期实践过程中表面和广泛性的“纸上谈兵”已经不能使其效果再进一步,我们更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相反,家风教育更多强调个体性和针对性,强调“一事一策,一人一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家风的核心精神本没有改变,只是根据当时情况加以转化,使被教育者更易接受。例如:(一)比起治,家风更注重预。父母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未犯错时就以他人他事为案例教育孩子如何避免犯错,让孩子不要走入歧途。这就告诉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通过分析他国国民教育的失败典型案例来达到警惕的效果,通过总结其失败原因检视自身的不足。(二)父母也采用了言传、身教、榜样教育等方式方法从身边的小事,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子女。(三)父母会用抄写家风家训和适当惩罚方式让孩子牢记祖训,建设家风。比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频繁的宣传,理论层面的分析;家风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言行品格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借鉴的。因此,家风的教育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培育和践行途径,是其落小、落细、落实最有效的途径。
2 苗族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面
2.1 苗族家风内容概述
苗族作为发源于中国、历史最悠久、分布范围最广泛、人口众多、影响最深远的世界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9426007人(2010年人口普查),为中国人口占第四位的民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可以说苗族人们见证、经历、参与了中国历史更迭。而苗族家风也融入了中国经久不衰的文明内核。历史上苗族因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原因先后经历过五次大迁徙,在多次迁徙中早已铸就了苗族人民“孝,勤,等,由,善,和”六个字可以概括的家风文化,“孝”为首,辅以“勤,等,由,善”,最终会达到“和”的效果。虽然苗族家风表达得价值观念较为普通和普遍,但真正的群体价值观都是要考虑“最大公约数”,正因简约普通才更易传承,普遍才更易被接受,这是苗族人民在多次迁徙和逃亡中不断磨练总结的。家风内容在生活的具体表现、实践和传承过程中又融合古歌传唱、故事讲述、谚语描述、习俗传承等苗族特点,不失自我特色。
2.2 苗族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契合点并不是指完全吻合,而是有机的相同相融,譬如核心思想、目的目标、表现效果等可以分为内在契合与外在契合。第一,国家层面:苗族家风中蕴含着“民主”的思想,一方面,苗族以小家庭形式居住,人数少辅以尊重妇女思想,因此,遇事采取家庭会議,妇女和有学识的子女都有建议权。另一方面,苗族有着事务公开的习俗,家和村寨有重大变化都会召开集体会议,众人参与决策。“和谐”体现在苗族尊敬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文化、互帮互助的邻里风气、友善真诚的民族观。这都是苗族人民对于和谐思想在日常生活,具体事件的实践演化。第二,社会层面;苗族人民特别强调自由平等的思想,体现在他们注重人际交往和人格上的平等,自由主要表现在婚姻选择。法治方面,苗族有着口耳相传的习惯法,多用古歌,谚语,神话故事流传,这使得苗族人们将“苗法”烂熟于胸,这对加强苗族人们树立法理精神和法律基本观念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内在契合更多体现在个人品德的方面,苗族家庭中常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条毛虫坏一锅菜,一根烂线坏一匹布”,教育孩子不要偷懒贪利,做人做事要勤劳、诚恳,在侧面体现了苗族人民“敬业、诚信”的品格,苗族人家将友善的优良品质全面充分发挥出来,苗族人民向来以热情好客著称。由此可见,苗族家风作为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在多方面与核心价值观有不谋而和的思想,因此,不仅稳固了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还滋润着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2.3 苗族家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和平台
苗族现存文字极少,造就了家风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教育途径和方式丰富的特点,它们亦可以成为苗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一方面,苗族将家风教育与风俗习惯相融合。集中表现在饮食习惯,生产生活,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方面。以生产习俗为例,苗族作为一个以农产品为主要生活经济来源的民族,极为依赖农业生产,不仅将其作为生存方式,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开秧门、打青醮”是苗族特有的农业习俗和重要的农业生产环节,大人会带着子女和前来帮忙的亲戚好友,乡亲邻居一齐动手,父母亲自教育孩子们在体验辛勤劳动中明白生活不易和粮食珍贵;有着增进与家人、亲朋的感情;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了解大自然;增强生存技能等多重益处。另一方面,苗族节日和特色活动提供更广的教育平台。苗族许多家风文化存在于“古歌”,谚语,神话故事等载体中,但重大节日和娱乐活动也是家风教育主要的场所和载体。苗族主要的节日庆典有:春社节、三月三、赶墟场、六月六及最盛大最隆重节日:祭祀祖先的“鼓社节”。各项节日中也有经典常见的娱乐活动,如对歌、吹笙、鼓舞、斗雀、斗牛、赛马、荡秋千、上刀梯等。[3]民族地区内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的方法就可以借鉴当地特色活动和易接受的方式。
3 加强苗族家风对核心价值观涵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家风文化的丰富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为我们思考如何有效在我国苗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新的视角和切口。笔者认为强制性的背诵,官方话语的宣传并不能让人们将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需要寻找到人们普遍认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而在苗族地区,苗族家风就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催化剂和润滑油。
3.1 深度挖掘苗族家风丰富培育核心价值观养料
苗族家风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宝库,有多彩的家风文化和重大的传承价值,受众人数多。但由于苗族经历过多次颠簸迁徙,且缺乏文字记载,现在苗族人口口相传的主要家风也就是:“孝,勤,等,由,善,和”六个字。如果核心价值观比作一棵树,那家风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文化补给。想要树茁壮成长,有了“氮”,我们还要补足“磷和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相对应的苗族家风必定存在,只是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我们需要加大对苗族家风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为避免业余人士对苗族家风的片面的诠释和胡乱编造,这就需要专家和相关学者的介入,通过成立专题项目,人才引进等方式,在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专门研究苗族家风的团队,持续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
3.2 合理利用苗族习俗,创新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想要被一个民族成员接受和认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利用其熟知的教育方法和物质载体可以加快本民族人们对核心价值认同、接纳、实践的速度。节日不是人民特意创造意义的行为,也不仅是庆祝和文娱活动。特定群体的历史、礼仪、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等综合方面都可以在节日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不仅发挥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承担着民族认同感的渗透教育功能”[4]。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苗族的特色节日和独有活动丰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和有效载体。通过在苗族地区整理苗族人日常习俗、重大节日、特色活动,剖析其文化内涵、教育价值、社会意义和表现方式,通过分析研究了解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话语措词和载体。我们就可以脱离“广撒网”的困境;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传播和倡导核心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家风文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征,在无形中增强人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
3.3 有效利用苗族议榔形式,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事成不在说,而在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这就需要我们基层干部,党员,各行道德模范起带头作用。但一方面,苗族村寨多丘陵沟壑,人居分散,除了政府划分的乡镇之外,自然形成的村寨和领袖更具有凝聚力。苗族地区普遍存在议榔治理体系[6],即理老、寨老是苗寨的自然领袖,分管苗族自治社会内部司法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其自然形成,不经过选举产生,不接受任命,两者深入氏族。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原始社会管理制度是村民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他们集体意志的体现。我们可以最大化发挥原始社会管理制度的有益作用,发动苗寨自治社会组织领袖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村民做到守家训,树家风。另一方面,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的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能够传承数千年的法条法规,一定是融合有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评判标准,贴近本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且易被本人民接受和认同。苗族也是一个“古法”丰富的民族,跟其他民族习惯法相比不一的地方在于苗族是典型的口承习惯法,在流传到现今就会存在失传、不完整、诠释不统一、缺乏活力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习惯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重新编整,将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神融入苗族习惯法中。既可以使其教育群眾、引导群众,也可以通过口口相传转化文字继承,将其中要求村民爱国孝亲,勤勉好学,诚信友善等优良条例规范长久稳定的传递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田旭明.承继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探索,2016(03):162-168.
[2] 于兰,潘忠宇.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6):73-79.
[3] 玉时阶.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承与改革[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8-13.
[4] 孔翠芳.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5]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EB/OL].(2014-02-24).
[6] 赵超.论苗族传统议榔治理体系的结构、功能及运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