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冬
摘要:所谓“迁移理论”,就是“由此及彼”的教学理念,借助于已有知识来融入新知识,促进学习者了解、把握新知識的内涵,提高知识习得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迁移理论,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势利导地发挥迁移理论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政治;迁移理论;应用建议
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已知的复习,来促进对新知识的习得。这一思想,与现代学习“迁移理论”具有相似性。“迁移理论”具有可利用性、稳固性和可辨识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迁移理论”,需要从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实践路径的规划、多元化训练中来达成。
以问题为启发,迁移新旧知识点
政治知识理论性强,特别是对于政治学中的概念,学生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在课堂组织时,要善于从问题切入,通过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再渗透新的知识,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正向迁移能力的发展。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效的?问题本身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结合前面已学的知识引出本节所学的新知识,通过营造问题探究氛围,实现知识点的前后串联,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如在学习“政府:国家行政机关”相关知识时,可以从“国体”入手,让学生了解政府的性质;把握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分析政府的作用,如何运用政府权力;平衡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关系;政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等。通过对“国体”的探析,来渗透与政府有关的知识点,把握新旧知识的共通性,促进知识的迁移。布鲁纳提出:“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在高中政治知识结构梳理中,教师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准确把握政治学教学重点、难点,强化政治问题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唤醒与理解。
传授方法,突破难点
过去,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点呈现的导向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点,大多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运用所学知识。显然,这种教法,限制了教学的开放性,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结构是完成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有机平台,借助于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对知识点的串联,促进新知识的习得与同化”。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梳理知识结构图表,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突破新知识教学难点,让学生触类旁通,实现知识正向迁移。在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时,该节教学重点是展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而要让学生把握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导入“知识点表格”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探析本节知识点时,有学生引入长方形图表,有学生引出正方形图表,考虑到表格形式的统一性,进行适当的课堂点拨,让学生制作一致的表格结构,并对照所读内容进行填写,从而准确解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也拓展了学生学习视野,提升了政治学习热情。“迁移理论”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学法关系紧密。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学法,难以梳理新旧知识点的承接关系,也不利于实现对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转变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授之以渔”。迁移能否发生,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识别不同知识情境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去分析问题情境,联系生活体验,激活政治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时事新闻,穿插热点问题,也可以结合地方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信息,与学生一起谈论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如结合前几年三鹿奶粉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与生活”知识,讨论企业应该如何确立经营目标?如何顺应市场需求来拓展经营战略?在面对问题时企业如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如此以来,启发学生从若干实例中来激活政治思维,解决政治问题。
多元训练与指导,培养迁移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学习方法进行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能影响迁移的效果。”对于高中政治,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解法和思路。如对于单选题,围绕题目的意义、启示、原因、反向,从同类题型的分析、训练中,来强化学生解题能力,并指导学生培养解题纠错本习惯,做到举一反三。当然,迁移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需要学生在平时不断练习。针对一些题型,引入对比训练,分析两者的差异性、相似性,从而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如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习时,结合两组材料,前者是关于“收入分配”的例子,后者是关于“社会公平”的例子。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分组,先进行分组独立训练,再交换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对比训练,综合两组材料来让学生切实感受“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促进知识点内化与吸收。
在“迁移理论”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知识点的前后承接关系,营造迁移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实践练习,从多元化对比训练中,促进自我学习经验的反思与提升。
参考文献
王春梅,陈艳华.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华夏教师,2019(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