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019-09-10 09:05刘希华周华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刘希华 周华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转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课程建设式、课堂嵌入式以及专业实践式,三者互不排斥,而应动态兼容、相互配合。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不良可归因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不当和缺欠,未来应针对于此,各个突破。即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倡导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智慧型教师;建立健全教育课程体系,组织编纂系列教材;灵活使用各类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首要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更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改革、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20年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三步走目标。如今,改革进程已然过半、改革成效逐步彰显,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亦由原来的“以创带就”拓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1]。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不良问题依旧存在,本应相互交叉渗透的二者各行其道、彼此分隔,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大打折扣,这种不当趋势亟待修正。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和检验,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升华,实现专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亦可称之为渗透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将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和方法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业理念、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提高创业能力。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明确指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协调与促进,有助于共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新时期技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要求赋予高等学校教育新的内涵,延升人才培养的边界。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院校中重要的教学板块,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相得益彰、共同提升的局面,将有效达到这一需求。与单纯的专业植入教育有所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融合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厚实的创业型人才,其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整合起来,倡导拓宽学生知识宽度与深度、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方式,强调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双管齐下,致力于教学与实践需求的统一、知识与方法技能的结合,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創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发挥专业优势与特点,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知识,尤其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所谓的创新创业都会因为缺少理论的支撑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基础,专业创新意识、方法的积累,也为创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必定是需要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的结合,形成全新的教育范式。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充分活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激活与社会的结合,培养实际应用的智慧,有效弥补单纯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实践环节上的不足,在子单元层面以及多维角度上提升学生知识体系,帮助整体知识系统的衍生及功能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通过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平台和发力空间,可以使创新创业教育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市场经济元素在当前高等教育中融入的表现,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转型

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深厚根基,在专业教育的层面上实施深层次的创业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深化现有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而以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可全面深化专业教学的改革,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在传统观念里,高等学校一直被称为“象牙塔”,在教书育人上主要致力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在教育模式上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度强调了实践精神,将高校与社会联动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高等学校纯粹的教育观。从长远来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融合将是未来改变传统教育体系与实践相脱节的关键破局点,亦会成为检验高等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根基,未来我国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实施深层次的创业教育。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本已达成共识,而缺乏的是作为范例的融合模式,因而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案例积累,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提供蓝本和参考,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经过部分高校的有益探索和专家学者的概括总结,可知我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课程建设模式

即修改培养方案,增加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逐步建立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环节,正如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在《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所写到的,创业教育具有自然和宽阔的适应性,可以在课程和专业两个层面将创业教育整合进来。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属于新兴事物,且具备一定的跨学科属性,因而在实际运作中其重要性还未能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可。这就需要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基于自身特色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工程学院可开设“工程师的创业精神”、“工程创业与管理”等课程。课程建设模式的采用,从整体规划的高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到学生整体培育系统中,有利于刷新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印象,提高人们对其重要性和意义的认可,并进一步帮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独立的学科。

(二)课堂嵌入模式

即在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全面渗入专业教学主渠道。从理论上来说,创业教育可以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三类科学的所有学科融合。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教学生创办企业的狭窄内涵,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整体创业素质的提升,重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这些事实上是学生研习所有学科以及将来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基本素养。课堂嵌入模式旨在一般性的创业课程之外,打造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课程,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注入专业教学,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在理论课程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创新理念和创造性思维。这种新的模式既优于单纯的创新创业教育,又强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在不改变培养计划、不增加学时学分的情况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相互促进和优势互补。

(三)专业实践模式

即开辟第二课堂,搭建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衔接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在课堂外进行专业创业实践。创业是一种鲜活的实践活动,创业学习是一个从经验中学习,从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学习,从模仿、反思中学习的过程[1]。这就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而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专业实践模式就是如此,它强调突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在改革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法,建构以活动课程和项目课程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法。其于教学中设置关于创业和创业者的内容,借助课外创业活动、创业基地与创业园区实践活动等具体形式,搭建起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的实践教育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参与、体验,使学生获得创建、管理、评估和维持新企业的操作层面的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在运用时并非排斥关系,而是需要综合采纳、动态兼容,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优越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板和缺陷。采用课程建设模式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固然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但其主要形式是增加新的课程设置,从而与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减少学分的主要方向相背离。如果增设的课程太多,势必与原有教育体系和课程产生冲突,且加重学生负担,反而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实施。而单纯的课堂嵌入式是以专业教学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容易使创新创业教育丧失其独立的主体地位,成为专业教学的附庸。专业实践模式则为学生提供了直接体验和实际应用知识的机会,其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有效弥补了前二者纯粹课堂教授的过度理论化倾向。

三、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耦合不良分析

目前业内一般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萌芽,其后经历了基于课程设置和模式选择的探索期、基于人才培养的教育拓展期,2010年后进入了基于创新创业理念创新的快速发展期。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亦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最为典型者就是未能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耦合,此现象的造成多歸因于教育理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材质量等。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意见》中所陈明的“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

(一)重专业教育轻创新创业教育,后者受重视度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支持创新者去创业,使创新创业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对我国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时较短、氛围刚刚形成,尚未进行政策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因而各个高校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都有待提升。大部分高校都未能组建起对应的专门负责机构,领导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亦处于磨合阶段。主观层面的受重视度不高,由此也导致了客观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上的可持续性欠缺,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效益和工作合力不足。以往持“商业创业”或“科技创业”观,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能与工程、材料等应用型专业相结合,而无法与人文社科专业互融的观点是错误的。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都仅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的专业教育分离,形成了“两层皮”的割裂现象。

(二)教学理念功利性强,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不配套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虽然逐步受到高校重视,但其教学目标与理念通常具备较强的功利性,几乎将其等同于创业实践教育,简单地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创办企业、解决就业难等现实性问题作为目的,希望以极少部分学生的创业成功来证明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教学的成功,远未能上升到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人才驱动或为学生个人人生职业发展提供战略规划的高度。实际上,从学生的后期发展来看,高校希望在短期内使毕业生中出现大批企业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种重视金字塔顶部的搭建而不是夯实基础的做法,显然受益群体极为狭窄,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全面发展[2]。相应地,创新创业教育功利性目的背后就是教学内容的狭隘,其导致高校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传授大学生创业知识,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熏陶与培育。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覆盖面和扎实程度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却未能将其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上仍停留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创办经营企业公司等,过度注重实际创业技巧而忽略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将导致学生想象力的贫乏、实践能力,由此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亦无法实现活学活用,助力其职业生涯。

(三)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复合型教材缺失

课程和教材是承载创新创业教育的媒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首先需要融合有创业知识的专业课程及教材。为与专业教育的理论性区分开来,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重在实际操作层面,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仅传授琐碎的技巧方法,如注册企业的步骤、申请商标的要领等,未能形成系统的课程教育体系,缺乏针对性和连贯性。而教材方面则更为薄弱,与专业教育发展时间长、累积经验多,因而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现有的教材种类较少且质量难以保证。放眼市场,相关创新创业的教材或者过于通俗,相当于实操手册,或者过于理论化,以大篇幅的理论阐述附加创业案例陈设为模式,整体存在理论根基较浅、实践操作晦涩生硬等诸多问题,很难适应创业与专业融合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急需能体现创业知识的专业教材,尤其是能有效整合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复合型教材。

(四)师资力量短缺,双师型人才匮乏

就我国现状而言,师资匮乏是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最大障碍。目前高校引进人才通常都设有较高的学历门槛,要求博士毕业甚至海外留学背景,与此同时对年龄又设有一定的限制,必须在35或40周岁以下。符合这些条件而被招录的教师虽然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较强,但因为既未系统地研习过创业理论,亦无切身的创业实践经历,从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创业经验与技能的先天不足,不可能具有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入职后的教师创业知识培训也只能让他们掌握理论化的说教技能,无法通过对创业实际运作过程和操作环节的分析来吸引学生,更勿论将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两相结合,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过来,那些具备丰富创业经历和创业指导能力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等实践型人才,往往又达不到高校入职的学历门槛,不可能真正进入高校教学岗位。而这种“难两全”的局面受制于高校管理体制和评估标准,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此外,因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的缺失,其教师队伍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目前还主要是由经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部门高校还出现了组织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稍加培训后就进入师资库、承担教学任务的情形。整体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对课程教学的科学设计和深入研究,而校外实践专家仅能偶尔以讲座方式与学生接触、流动性大。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创业教育如何在专业教育中体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所在[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精神、意识等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寻求创新专业教育的专业支撑和支持,从而实现大学生以专业为起点的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创业成功率。具体说来,可针对前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不良的阻碍,从如下四个方面着力突破: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倡导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侧重知识传授,而创业教育则侧重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二者需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之初,部分高校错误地将其理解为一种可简单掌握的技术技能,因而只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两节传授创新创业技能的课程。如此,不仅创新创业教育所占比重极小,实现流于形式,更在本应彼此关联、互相渗透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间导致了彼此隔离、严重脱节的状态。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形态,创新创业教育绝不只是单纯的课程量叠加。要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和贯穿各专业教学的始终,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以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素养、素质;而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同样也要结合其他专业课程,有效地将创业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学习,如此方能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统一起来,使教育达至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目的,使教育实施过程产生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向创业实践的转化。而在教学目标上则应去功利化,创新创业教育不等于单纯的教会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应重在培养有开创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人。一方面要在每一个大学生的内心“栽一颗创业种子”[4],为整体改善创业文化环境和心理文化结构铺设路基,为建设创业型社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成为创业型人才,便于他们采用一种更为创业型的方式对待工作和生活,最后才是帮助学生学习成为创业者,让他们掌握创办、管理企业过程中的各种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智慧型教师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引擎,而与传统高校教育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要传达给学生的是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因而其迫切需要能够“转识成智”的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各类知识相互关联的掌握,同时应具备丰富的以知识指导实践的经验和娴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不谋而合,其重在知识的理解、关联、实践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的多少。在具体举措上,高校应当采取内外兼修的方式,一方面适当降低对学历和学术成就的门槛,外聘优秀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企业高管等社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和试教,同时高校相互间亦可通过建立教师互聘的方式实现师资共享,从而缓解短期内智慧型教师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造血”能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如加大对本校现有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及实践业务培训,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另外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在职教师进行创业,尤其是引导教师带动学生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三)建立健全教育课程体系,组织编纂系列教材

从欧美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往往是从开设一两门创业教育基础课起步,然后不断累积经验和师资,逐步丰富既有课程内容以及增设其他课程,进而单独设立创新创业相关专业或专门建立独立的创业学院。对我国而言,停留在初阶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具体内容亟待丰富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应当包含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亦是如此,理论课程上应当将创业过程将涉及的知识进行整合,实践课程则以前者为基础,带领学生真实体验创业的全过程,经过如斯系统课程教育的学生才能具备系统连贯的创新创业思维,掌握把控全局的能力。同时亦应区分对象設定不同层次的课程,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不仅仅停留于针对少数具有创业潜质学生的技能性教育,而应包含面向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素质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创造学与创新思维训练类等通识性课程;就潜质学生群体授课则做到对创新创业宏观过程的细化,着重解决“怎么样去做”等操作性、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在展开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不同需求而进行。教材的编写上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由具备学科优势的高校牵头引领,集合高校专业课教师、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创业教育专家,出版一批具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又有较强市场适应性的适合专业创业的教材。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知学生情况,创业成功人士胜在实践能力且更熟悉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创业教育专家则善于整合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确保整体性与模块独立性。

(四)灵活使用各类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学科,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亦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颇高,这就要求其采用与传统课堂的专业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是营造独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上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法,唯有如此方能让师生相互间沟通、质疑并交流意见,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创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并得以自由成长。其次是指导学生使用行动学习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行动学习法对于研习商业管理尤其有益,人们掌握管理和创业经验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团队操作而非传统的课堂教学获得,此番让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可进一步升华学习内容并提升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现代多样化的教学技法和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如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创业竞赛,在此过程中由老师进行适时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并对优胜者给与一定数量的奖金,帮助其实现竞赛中的项目;又如设立创业园区,成就大学校园里的创业孵化器,为立志创业的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必须的政策咨询等支持;再者利用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在线课程风暴席卷全球的契机,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把优质的高校网络课程推向量大面广的基础课,实现创新创业课程资源的共享。为此,各高校应设立或完善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大学生创业学院或中心,并理顺领导体制、统筹校内资源,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从而整体规划和协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间的融合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226-230.

[2] 杨青山.基于“两个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1-46.

[3] 张项民.耦合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及实施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7,(5):44-51.

[4] 温肇东,陈碧芬.栽一颗创业种子——创业学习平台的布建与复制[M].台北:商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5-7.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