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素养”一词被语文教师们所关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随着部编教材的逐步投入使用,不少教师产生了焦灼的情绪,教育部解决了教材问题,却没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本文基于“什么是语文素养”、“怎样培养语文素养”以及“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路径探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给一线教师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路径
2011版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一词逐渐深入教师内心。传统的为应试而教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2017年以来,随着部编教材的逐步投入使用,我们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精读精讲之后,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得到明显提高。教材换了,教法不换,“换汤不换药”成了小学语文课堂儿童语文素养培养的最大弊病。究其原因,不少教师对“语文素养”一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对部编教材缺乏深入研究并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路径缺少观念的更新和思考。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翻阅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科都提到了“素养”一次,都对学科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什么是“素养”呢?“素养”在词典中,素是指“平日的”,养即“修养”。素养,即“平日的修养”。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三个方面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二)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语文的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学好语文,最主要的是教学生学好语言,会说、会写、会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語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质疑,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着眼点。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想和人格。阅读好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还能净化心灵,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明辨是非。语文实践、阅读等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他们深刻地了解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3.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教师也有促进作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部编教材的投入使用,不少教师面对新教材,感觉无处下手。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要求语文老师扩充阅读面,促进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怎样培养语文素养
(一)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去发现、收获,主体性得到发挥,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也就是说,书面语的教学并不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是靠自己平时的知识的积累。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养成。不仅如此,综合性学习,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自己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有了亲身经历,作文也就有话可写。此外,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在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养成。综合性、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特征,它有和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特点,跨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利用其他的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网络、电子图书馆等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扩大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面提升语文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面临的难题。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包括教材的研读、课程的开发、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等等。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只有设计好课程目标,利用好一节课,合理安排好教学活动,学生达到相应的目标,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三.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路径探索
(一)合理利用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中建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三者为有机整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要无准备地进入课堂,更不能眼中只有教案,没有学生。所以,教师上课前,应认真备课,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部编教材的投入使用,不少学校教师都在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将一个单元的内容围绕单元主题重新整合成若干个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有的教师利用同类型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所获得。还有的教师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将同类型或同内容的文本,进行整理归类,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辨别、分析、概括等能力。统一了教材,没有规定教法,既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二)强化课堂训练,注重学习能力评价。
新课标对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每个学段侧重点不同,但是都离不开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训练。而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师应合理利用課堂教学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目前,就笔者观察本校教学情况,部分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问一答,热闹非凡。一节课结束,学习效果却并不佳。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师忽略了课堂上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模式基本是讲授型的。2.教师过度依赖PPT等多媒体,讲解为主,讲的时间多,学生训练的时间较少,常常一节课结束,内容还没有讲完,学生来不及训练。3.课堂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或者只是简单评价或不作回应,不能起到纠正或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作用。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教学相长,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提高。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堂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教师的教学。新课标课程评价应着眼语文素养,要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整本书”引入课堂,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曾经说过,部编教材专治不读书。小学部编教材,低年级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中高年级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小学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读整本的书”。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在于学生课内外的积累。教材、教师推荐给学生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了,但是有的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阅读等能力并没有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阅读整本书的策略。目前,国内很多学校或增设阅读课,或将整本书引入语文课,利用微课、课堂教学的形式,结合儿童文学作品,开展学习活动。整本书课程设计一般分为三节课:导读课、读中交流课和读后交流课。导读课是推荐阅读整本书。读中交流课一般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进行。读后交流课,是在学生共读完整本书之后进行。
综上所述,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堂上文学素养的养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合理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要注重课堂训练,有效进行课堂评价,将“整本书”引入课堂,全面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安徽:合肥出版社,2007.
[3]程虎元.试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49.
(作者介绍:孙慧芹,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工作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宜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