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华 唐新
清代山西潞安知府高振宛墓志铭,建国后出土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现由其后人收集并安放在高氏进土陵园。此墓志为青石制,呈正方形,志盖已失。志石下部断裂经修复基本完整。高100、宽100、厚12厘米。志文阴刻,楷书,竖行,共31行,满行21字,约1100字(图1)。现将墓志录文标点并略加考释如下:
高公讳振宛,字子衡,号讷斋,穰之尹集人也。先世累代书香,科名蔚起,众生有巽禀,早岁能文,落笔冠其曹。道光甲午举于乡,戊戍进士,授山右知县。公慨然日:“吾古家世受国恩,今履仕途惟恐有忝先人,当力图报,称枳棘何辞,用是勤慎奉公。”历任各县,政声卓著。咸丰甲寅告病家居,与二三知交诗酒谈燕有终焉之志。丙辰冬月襄匪拘难,邓内失守,奸民乘机窃发,其间聚党跳梁势张甚南,公大集绅耆,以兵法部勒乡曲子第,授辐略机宜,亲率以往,十荡十决,不越日而两地肃清。又日夜筹,昼修隍凌池为久远计,邓民得以安堵无恐者,盖数十年犹重赖焉。公之捍御桑梓,厥功伟哉,事平事者上其功。帝日:“都哉,予嘉。”乃绩其量,予褒崇用彰尤异,奉旨赏戴花翎,仍留山西以知府尽先补用。公由是感激益,痛自刻励。到省后,历署漳州、汾州府事,旋补授潞安知府。甫下车,裁革陋规,兴利除弊,劝农桑,兴学校,尤加意培植人材,以宏奖风流为已任,大计卓异,加三品衔即补道。公愈惴惴小心,夜寐兴不辞劳勋,潞郡素鲜种麦,秋收不丰,则终岁无望。公编饬各属种麦,盖藏以裕其钱量无定价者,厘定章程,每月由府标准,市估发县张贴征收以杜浮冒,民尤便之。乙亥旱蝗,晋省涛饥,潞尤甚。公查勘灾区,倡捐廉俸十两,以赈饥民。杜侵渔禁中饱,全活者无算。犹劳过甚,遂患心疾,兼以年力就衰,乃决计引退。卸篆日士女挽留,遮道攀辕依恋不舍,其为立生祠,刊去思碑,以纪德政者指不胜屈,向非实政,乃民乌是哉。公世代儒素,族多贫寒,每于年终量力分润,婚嫁丧葬则格外饮助,又于地方设立义塾,置田百亩,族中子弟无力读书者,资其修脯膏火,论者以比范文公之义驻云,嗟嗟每欢,近世士大夫手一卷书,穷年喔吚,一旦得志,视公家事如治而棼,无所措手,遂疑学问政事,判然而途,若高公者学成致用德泽及人,又出其余力以为乡里保障。古人有言:真学问始能为真经济。诚然乎哉!诚然乎哉!公生于嘉庆己巳年五月初六日,卒于光绪戊寅年十二月二十日,享年七十岁。德配赵、孙、张夫人,子二:长寅生,字亮臣,丙子进士,兵部主事,不幸早逝;次子德生,字明甫,业儒。女二:长适张,次适姬、孙。将于闰三月二十八日,以礼葬于先茔之内。铭曰:“嵩洛之灵,实钟人瑞,世代簪缨,家声克嗣,昆季连镳,独冠群萃,永垂千载之芳兮,以风有位。”
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工部候补都水司主事加三级,愚侄萧振汉顿首拜撰文。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兵部候补武选司主事,姻再晚黄利观顿首拜书丹。
咸丰壬子科举人、主讲花洲书院,通家眷弟丁登甲顿首拜填讳。
皇清光绪五年闰三月廿八日次男德生泣血立石。
一、高振宛家世
高振宛墓志对其先世记录较为简单,据民国《重修邓县志》等相关文献载:“其先世自明洪武初由山西洪洞县迁自河南邓州尹家集。”现居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其祖上为书香之家,其曾祖高名世、祖高叔祥、父高殿举多为清代进士出身,先后在各地从政为官,是清代邓州境内一个显赫的文化家族。
据民国《重修邓县志》曾祖高名世(1717~1772),字际五,号思庵,少读史书,学识渊博,为人敬重。乾隆丁丑(1757)进士。为三甲149名,曾任安徽祁门县令。他在任期间祁门当地民俗粗犷彪悍,抗田赋者较多。对抗交田赋的秀才、监生、普通庶民,他都一一谆谆开导,让他们奉公守法。在他的感化下,不到一年时间使当地民风大为改观。他尤爱读书,常讲学于东山书院,并将自己大部分薪俸捐给东山书院,使当地读书风气渐盛,中举者甚多,后卒于任上。高名世有子5人:伯祥、仲祥、季祥为太学生,叔祥为台湾知府,经祥为举人,曾任广东海康县知县、崖州知州。孙17人:入庠者6人,彤举,贡生,授山西潞安府经厅,殿举,举人。曾孙17人。其著有《思庵草文集》。高名世去世多年后,在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因其曾孙山西潞安府知府高振宛,受皇帝诰封三代的殊荣而被赠封为荣禄大夫,其夫人朱氏、姚氏也被赠封为一品夫人。
据高叔祥神道碑。和邓州地方史志载,祖父高叔祥(1750~1806),字业瑞,号菊圃,为高名世之三子,自幼聪颖,才华横溢,中举后曾在邓州春风书院任讲习。乾隆甲辰(1784)进士,为三甲24名。乾隆六十年(1795),初任福建海澄知县,继任龙溪、诏安,武平知县,晋升厦门同知、漳州知州、擢升建宁府、台湾府知府。在任台湾知府期间他招募流民,垦荒辟野,兴修水利,疏通河道,驱除海盗,抗击倭寇,并主张汉族与高山族通婚,使台湾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他也因为积劳成疾而卒于任上。著有《秋芳集》《卧吟诗》《惜玉黄花集》等。有子6人,其中次子高殿举,曾任江西永丰县令。高叔祥去世后也因其孙山高振宛受皇帝誥封三代的殊荣而被诰封为荣禄大夫,其夫人靳氏、杜氏也被赠封为一品夫人。
据高殿举神道碑和当地地方文献记载,父高殿举(1781~1835),字擢一,为高叔祥之次子。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初任江西吉安府永丰县、南昌府进贤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判案明决、体恤百姓,克己奉公,作为一个清廉的官员他去世后行李萧条,囊无余资。著有《训士条规》《椒香轩集》等。有子7人,其中长子振宛曾任山西潞安府知府,次子振洛为进士,曾任湖北东湖县知县。高殿举去世后因其子高振宛受皇帝诰封三代殊荣被诰封为荣禄大夫,其夫人赵氏、廖氏也被赠封为一品夫人。
通过高振宛墓志记述并结合邓州地方史志等文献记载,可将高振宛的家族世系排列如下:曾祖高名世→祖父高叔祥→父高殿举→高振宛。
二、高振宛生平
按高振宛碑志并结合邓州地方志等文献记载:高振宛,字子衡,号讷斋,邓州尹集村人,出生于嘉庆己巳(1809)五月初六日,卒于光绪戊寅(1878)十二月二十日,享年70岁。
高振宛自幼聪颖,过目成诵,先是在道光甲午考中举人。后在道光戊戌(1838)考中进士,为三甲70名。曾任职于浙江天台、桐乡。后任知州,及山西泽州、汾州、潞安知府。在任期间致力整治吏治,除贪官、减赋税、劝植树、广收入、兴学校、奖读书,使当地人民安居乐业,由此被加三品衔之职。
志载“咸丰丙辰冬月襄匪的掏难,邓内失守”,据民国《重修邓县志》载:“咸丰六年九月九日,襄匪倡乱,裹红巾为号,沿村抢掠;十月,匪首余六、张六等,窜踞构林关,渐逼州城。邑人史简策等星夜赴南阳请兵。时守州城者仅二三百人,贼至,外城未守,七日午后,内城陷。穆贤、姚庆溥均携印逃……二十八日南阳知府何怀珍率兵抵邓,克服邓城。”。由此可见邓州在清咸丰年间匪患极为严重,甚至攻陷邓州城。当时养病在家的高振宛,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和当地乡党共同抵御匪患,为平息外来匪患竭尽全能。后来编辑的民国《重修邓县志》等文献并未记载高振宛参与平息匪患,此墓志铭中记载其参与平定匪患时间清楚,经过较为详细,可以弥补当地史志之缺。
志载:“兼以年力就衰,乃决计引退。卸篆日士女挽留,遮道攀辕依恋不舍,其为立生祠,刊去思碑。”可见他在当地任职时公正廉洁,体恤百姓,进而受到百姓的爱戴,离任时百姓不忍其离去,是一位值得称道的父母官。
清同治十一年(1873)四月十七日,高振宛受皇帝诰封三代的殊荣,其本人被授予荣禄大夫,按照《清史稿》等文献载:“文职封赠之阶初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寻改光禄大夫。从一品光禄大夫,后改荣禄大夫……俱授诰命。”可见诰授其为从一品官员。其夫人孙氏、赵氏,也被封为一品夫人。后因劳疾引退,当地民众遮道攀辕,不愿其离,并建立生祠奉祀,后病逝于家。民国《重修邓县志》收录有其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日:政先领郡,虎符寄千里之权,职重专城,熊轼表万民之牧。尔三品衔、加四级、山西潞安府知府高振宛,才猷卓荦,资性宽和。易俗移风,广德心而登治理,饬躬率属,谨亮节以树风声。巨典式逢,鸿章宜锡。兹以尔克襄王事,授尔为荣禄大夫,锡之诰命,于戏!登御屏而纪绩,允励素丝,沛纶诰以推恩,式荣华兖。制日:良臣宣力于外,效厥勤劳,贤媛襄职于中,膺兹宠锡。尔三品衔、加四级、山西潞安府知府高振宛之妻孙、赵氏,终温且惠,既静而专。綦缟从夫,克襄素丝之节,苹蘩主馈,爰流彤管之辉。兹以尔夫克襄王事,封尔为一品夫人。于戏!敬尔有官,着肃雍而并美,职思其内,尚黾勉以同心。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高振宛墓志中并没有记载同治皇帝诰封其家族的情况,邓州地方文献中则记录的很清楚,可见地方文献中关于此事的记述与此志可以相互补充。
据高振宛墓志铭载,其夫人有赵氏、孙氏、张氏三位,生平事迹不详,仅在民国《重修邓县志》中查阅到诰命中当朝皇帝封其为一品夫人。其有两个儿子,长子高寅生(1842~1877),据其墓志铭等文献载:字亮臣,光绪丙子进士,任兵部主事转员外郎,不幸英年早逝,后被皇帝诰封为奉直大夫,为从五品官员。次子高德生,字明甫,为儒生。高振宛有两个女儿及孙子若干。
按高振宛墓志载由于其子高寅生先于他去世,故高振宛去世后由其次子高德生等安葬,并由乡人撰写其墓志铭。
三.高氏墓地相关情况
按高振宛墓志记载,其去世后葬于尹集祖茔。由于其墓葬早已毁,无法展现其墓葬规格。据《清史稿》载:“一品茔地九十步,封丈有六尺,五品以上周三十丈,一户……刻圹志用石两片,一为盖书某官之墓,一为底书姓名、乡里、三代、生年、卒葬月日及子孫葬地妇人则随夫与子孙封赠,二石相向,铁束,埋墓中。”据笔者在当地采访高氏后人高显邓回忆,高振宛墓葬约在1970年代大型拖拉机深翻土地被破坏,墓志铭随即被当地人挖出,当时是两片石刻用铁链捆在一起,打开铁链志与盖均放在一起,安放在进士陵园,后墓地失窃志盖被盗下落不明,现仅存志石。根据高显邓回忆并结合《清史稿》等文献分析:高振宛墓志铭的规格及内容基本符合清代丧葬礼仪等级。
高振宛祖辈连同其本人等家族成员去世后都葬于邓州尹集高氏祖茔,如今这里被称为进士陵园(图2)。目前当地高氏后人尚在,有族人约1000人。另据邓州赵集堤南高、构林高洼、新野西高村、浙川高岗等地发现的高氏碑文等相关文献记录,上述区域均为高氏的同支或分支,总计有高氏成员约10000人,是邓州周边的一个大家族。笔者在尹集村考察时据尹集村高氏后人、年过八甸的村民高洪臣回忆:在建国前这里曾竖立多处进士牌坊,墓地有数十个坟茔,整个进士陵园占地近百亩,墓前立有神道碑、诰命碑等数十通林立的石碑,其中还有几个墓葬前有大量成双成对的石虎、石马、石羊等石象生。当时在方圆数里的地方就可望见这里成排的石牌坊和数百株古柏的柏树林,很是风光。从老人的回忆中,不难想象这里当年的景象,据说这众多古迹民国初期还基本保存完整,遇到重大祭日这里有大批高氏后人来凭吊,墓园烟雾缭绕;也不断有文人墨客慕名来尹集瞻仰拜谒,可谓是清末邓州境内的一处胜景。
高振宛和其子高寅生墓志则是其墓被破坏后丢弃,由当地高氏后人收集在一起的。现进士陵园共有各类文物54件,其中包括碑志22件,分别为:高叔祥神道碑、高殿举神道碑、高振宛神道碑、高振宛懿行碑、高振洛懿行碑等。目前仅高振宛和高寅生父子二人墓志铭被发现并得到保护,其他家族成员墓志铭尚未发现。除了上述碑志外,高氏进士陵园还有其后人收集的各类石象生及大量石牌坊构件等。
高振宛墓志铭现在已安放至“高氏进士陵园”,在其旁边还有其后人收集来的神道碑(图3)、德教碑(图4),两碑均为青石质、楷书,其碑额、碑座均已失散。其中神道碑残高176、宽76、厚20厘米,全文约14D0字。详细记述了高振宛的生平、仕历、配偶等情况,高振宛德教碑高2D0、宽70、厚18厘米,全文约1027字。这两块碑刻记述的内容虽各有不同,但可与其墓志铭记载的内容以及邓州地方史志等文献中关于高振宛的记述相互印证和补充。为研究高振宛的生平仕历等相关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墓志撰文、书丹等人情况
据高振宛墓志铭载,其墓志的撰文为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工部候补都水司主事加三级萧振汉;书丹者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兵部候补武选司主事,姻再晚黄利观;填讳者为咸丰壬子科举人、主讲花洲书院,通家眷弟丁登甲。这三人均为清末邓州的社会名流,虽生卒年月不详,但因其中进土和中举时间比较晚,他们大体与高振宛之子高寅生是同时代人,并与其关系密切。故高振宛在家乡去世后由这几人联合为其撰书墓志铭。
萧振汉,邓州人,字子倬,号静斋,生性聪颖,为学刻苦努力,同治戊辰科进士,为三甲80名,曾任职于工部,都水司主事,正六品。此墓志铭中萧汉振撰文称自己为愚侄应是对高振宛的尊称,且作为同乡他们的关系应比较密切。民国《重修邓县志》有传。
黄利观,邓州黄庄人,字宾甫,幼醇粹,有大志,同治辛未科进士,为二甲第2名,曾任户部主事,后任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六品。其为人正直,轻财重义,慷慨好施,后病逝于家,民国《重修邓县志》有传。。
丁登甲,邓州人,字胪一,号丹峰,咸丰壬子科举人。主讲花洲书院20年,曾任花洲书院山长。丁登甲其人事迹,仅民国《重修邓县志》有简传。近期笔者在河南省浙川县厚坡镇(原属邓州管辖,在为古邓州四大名镇之一)考察,在闰寨村西的刁河石桥上发现高振宛之子高寅生为举人时的一首题诗(图5)。此诗旁边即有王纶(图6)、丁登甲等多位举人的题诗。丁登甲诗作为楷书共7行37字:“骑鲸一去不复还,画角寂寞帐空悬,几度寻君君不见,云树苍苍锁暮烟。丙午举人春园丁登甲。”此题诗文、字体俱佳,为了解丁登甲的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