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童茜
【摘要】教学中,随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意识提高,各学科各阶段的教学都在抓主体。高中语文也不例外,然而,笔者发现,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欠缺严重,实际情况与新课标要求的情况不相符合。本文将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欠缺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教学;主体性;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问题阻碍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本文将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欠缺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相关阐述。
一、学生主体性意识欠缺的原因
(一)應试教育和功利思想干预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我国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这个阶段的转变是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再加上潜藏的功利目的以及实用思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标、老师的教学目的评价等,这些因素都在干预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抱有着以成绩为当前目标,就业为未来目标的想法进行学习,教师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两者构建的教学环境,最终结果是制约了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以及主动创新的发展,使学生过于盲目相信教师所教内容、书本所写的内容以及考试内容,一味接受老师的“填鸭式”教育。
(二)教师综合素质跟不上主体性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改革的“四观”中的教师观,要求教师进行角色上的转变以及行为上的转变,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民主、互动和教学相长等,然而在各方影响的大形势下,教师更加注重的是教学结果,反而忽视教学过程,没有养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独特性的意识。有些教师甚至大规模地进行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教法的运用,没有科学规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至于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果。
(三)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依赖使用制约学生主体性发展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的运用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各种带有搜索性功能的程序、软件等层出不穷。人们遇到不懂的问题,首先不是自己思考,而是依赖于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几乎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各种答案,而学生所要做的只是将这些网上的资料进行筛选以及重新组合,这与老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完全背离的。
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虽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这类字数、信息量等较多的科目,在多媒体技术的过度运用下,学生需要记的也就变多了,整个课堂被多媒体主宰着,学生忙于记录笔记或者视频音频播放,人机互动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思考的主动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
根据学生主体性意识欠缺的原因,笔者认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因素。教师因素在发展学生主体性方面又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学的引导者是教师,“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教师引领学生往怎样的路走,学生就会走向怎样的路。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应试还是素质?教师因素是主要因素。
(一)教师方面
1.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如何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方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引导作用。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具体来说,应转变为以下几个观念:①面向全体,不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保障学生权利,开发潜能;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③创新实践。开发新课程,课堂形式多样化,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以及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明确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顺应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教法
改进后的教法有:把自学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综合合理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当然,这么多教法当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性原则。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
教师在运用方法时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情况来确定方法的运用。例如,有些老师过于关注课堂氛围或者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在高度紧张的学业情况下,经常性进行无特别必要的实践活动以及比赛表演等,反而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还有合理的对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才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4.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有些教师虽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放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无从进入主体性角色。笔者认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方法是教师在正确认识自身的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将启发原则、引导原则牢记于心,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不需要特意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计划教学,而是将“引导”融入教学的点点滴滴,如,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优点,引导学生明白“世界上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人无完人,各有所长”的道理。这要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富有知识、灵气以及“生活化”,才能更加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能力,而学生在生活中也要自觉养成独立创新思考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摆脱课上对教材、老师的盲目信任,课后对网上信息的盲目依赖,在教师创建的师生民主平等、合作友爱的课堂环境上,积极融入课堂,自觉参与各类探究性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主体性的发展。
三、总结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育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个性化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老师只是引导者、促进者、启发者”,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顺应潮流,用心设计教学方案,将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出来。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多创新、多质疑,“以生为本”,有效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