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轶
“伟大”好像是人人向往的事情,但什么样的功绩才可以用“伟大”来称呼,什么样的心理学实验才可以担得起“最伟大”的实验呢?我想必定是深刻地阐释了人类的本质,刷新了人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才算。带着这样的崇敬我翻开了这本书,诚然,现代心理学如果从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诞生为标志的话,这本书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只挑选了10个实验来写。这里的每一个实验都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这些实验都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学科性质——让心理学从一个类似玄学的虚幻空泛的学科变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而这些带有前卫实验性质的研究揭示的人类大脑和心理的事实、规律已然刷新了整个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读完掩卷,你一定会深深感叹,这些研究真正配得上“伟大”这个称呼。
读完此书,最让我有触动的莫过于哈洛和他对于亲子依恋关系的研究实验。
借用哈洛在1958年获选为美国心理协会主席时发表的演讲的原话,哈洛此项研究的开创性主要有二:一是,这项研究打破了许多人认为“爱不适合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题”的固有观念;二是,他“深入地分析了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所有方面,找出了影响人类建立依恋关系的因素”。
不过,文中的另外一些记载却让我不禁心头发紧,甚至汗毛倒立。因为哈洛这些爱、依恋等温情的研究却是以相当残酷的手段取得的。其中的矛盾,不言而喻。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未曾了解,也未曾想过。
哈洛的研究在当时就饱受诟病和非议。他多次在各种心理学学术会议上用影像呈现了他的研究过程和成果。那些黑白影像以冰冷的方式真实地记录着出生即被迫离开妈妈的幼猴们的反应:焦躁恐惧的幼猴缩成一团,尾巴高高抬起,露出屁股,稀软的粪便不断从肛门流出,喷得笼子里到处都是。幼猴们发出此起彼伏的尖厉叫声。用铁丝缠绕做成的“铁皮妈妈”有些会喷出冰冷的水柱,还有些会突然射出钉子,但不管受到怎样残酷的对待,幼猴都不肯放弃,依然毫不迟疑地投身假妈妈的怀抱……
有很多人批评哈洛,说他做法残忍,毫不顾及伦理道德:为实验所需而断然将母猴与幼猴分离,用铁丝缠绕冰冷尖锐的哺乳期的母猴,听幼猴难过地哭喊尖叫,看着它们别无选择地攀附在模型上寻求慰藉,看着它们被铁皮妈妈刺伤而不断哀嚎……
用最残忍的方式实验,证明最亲密的爱来自于哪里!这就是哈洛研究的最大悖论所在。更不为人知的事还在后面。几年以后,当这批幼猴成年,当它们也要为“猴”之母的时候,这些猴子出现了极度反群体的行为。母猴不仅会攻击公猴,不知道如何去受精传宗接代,有些甚至出现自闭和自残的行为。有些猴子会不断咬伤自己,还有只猴子甚至咬掉了自己的整只手臂。有些在强暴架上受孕的母猴对幼猴漠不关心,甚至会杀死幼猴,只有一些“还算正常”。
面对这种超乎预料糟糕的情况,哈洛拼命努力,发表多篇报告,勇敢地公布了这批幼猴出现的严重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他更加投入地进行实验,设法找出变量,避免问题发生。庆幸的是,最终他找到了方法。
可是哈洛本人呢?不知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承受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太大,还是因为第一任妻子的离婚和第二任妻子的患癌去世打击太大,66岁的哈洛在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时已变得神情抑郁、眼神呆滞。可怜的哈洛被绑在诊疗台上,剃掉头发,涂上凝胶,接受不知是否有效用的、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击治疗。哈洛的身体猛然抽动几百次,嘴里被塞满棉花,而他在醒来后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再之后,哈洛病情有所好转,只是不再研究缺乏母爱的主题了。老年,哈洛患上帕金森病,直到去世。
这本书在写哈洛的这个章节里,记述了哈洛关于爱和依恋的研究生涯。纵览全篇,我最大的体会是,这一篇章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让我站在上帝视角旁观哈洛的一生或看他如何以一己之力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历程,而是鼓励我站在自我的立场由内到外地穿透自己的心灵。
世间之事,其实,事情看起来的样子总与事实真相相差巨大,这个差距简直可以大到令人吃惊的地步。比如,初生幼猴对肢体接触的依恋可以完全凌驾于吸奶的生理需求之上,而这还可以推演至灵长类动物甚至人身上。再比如,哈洛如此感性、温暖的研究主题却是以如此残忍的方式获得,甚至是以“恨”为代价。除了同行和动物保护主义者强烈反对他以外,他的学生也多次表达过对哈洛实验的不认同——他不止一个学生说过类似的话“哈洛是个混蛋,他差点毁了我”“他讨厌女性,他是头沙文主义猪”。再比如,哈洛的实验之精细、成就之伟大和其背后鲜为人知被当成实验品供人实验的经历,以及为此付出的生活和精神上的代价也是差距极其巨大的。如果非要用一个百分数来做比,我觉得这个比例可以是99%比1%。
有些人一直猛烈抨击哈洛在实验中的冷漠、冷血、完全不顾及给实验对象猕猴的感受、完全没有“伦理”“道德”。可是我想,如果事情具体到了某个人身上,如果是自己的女儿/儿子生病了,为找到治疗方法,得牺牲猴子的生命。你会在挽救自己的孩子与牺牲猴子的生命之间如何抉择?
我想会有99%的人毫不犹豫选择救自己的孩子,但是还是会有1%的人可能保持猶豫不决的态度。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尽管99%的我出于母爱天性会选择救孩子,但剩下的1%的我却知道,伤害个体就等于伤害全体。这1%的自我也许就是理智所在,理智告诉我,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让我们可以去伤害有知觉的生命,更何况,也许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人类和黑猩猩存在1%的不同,和猩猩有2%的差异,和猕猴有6%的差异。这1%究竟在何处?是人的理智造成了这1%的差距吗?是人的灵魂造成了这1%的差距吗?如果真是这样,那这1%甚至比那99%更为重要。
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绝大多数时间和情境下在扮演教育别人的角色,尤其是在一线工作十几二十年、评过几次优秀、获过几次奖励之后,我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教育者”身份自居。别人也会时不时把你当专家或权威,请你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发表演讲或点评,那么,自以为是、了不起的情绪就会占上风,经常对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就会是常态,那么此时,我需要清醒地告诉自己、警戒自己,有时1%比99%更重要。即使99%的时间里我们被尊为“教育者”,那么也要留1%的可能,让自己头脑清醒地去做一个谦虚的“学习者”、一个“被教育者”。
即使99%的状况下,我对手里的工作已能驾轻就熟地应对,那么也要留1%的可能去拥抱“突破”。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变化,周围的一切已然构成一个舒适圈,我也要留1%的可能去突破这个舒适圈,“学习”这件事才能真正发生,我的教育生命才可能有全新的可能。
即使99%的人在十几二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中可以成为“优秀教师”,那么依然请留1%的可能去打开那些以为一辈子都不会打开的书,去接触那些以为一辈子都不会接触的事。比如,文科老师看看逻辑学、经济学的书,理科老师去读读哲学、心理学的书。
读书真的是一件代价极小的事。读书可以让你用1%的时间和精力去轻松明白别人花了99%的时间和精力才找到的规律和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就是可以让你用1%的代价拥有99% 的收获。换句话说,读书就是我们站上巨人肩膀的捷径。但是,这1%的学习却可能改变巨大、意义巨大,它大到可以让你完成“从1到N”的突破,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化茧成蝶!
虽然我也深深知道,把一件事做到99%的程度已经很难很难,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千万别忘记那剩下的1%。育人当然是一件极难极难的事情,但《狮子王》里的那句话说得多么到位:欲戴皇冠,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