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德育目标的探索与实施路径

2019-09-10 07:22:44吕媛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吕媛

摘 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明确了教育旨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终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任务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而核心素养是育人的总纲,因此,本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历史教学育人路径、创新育人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历史德育目标

一、对德育目标的认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使高考也成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着高中教育教学。在“四层”考查内容中,以核心价值为先,特别凸显核心价值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例如,高考试题中加强了对德育的考查和引导,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力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促使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如2017年全国Ⅰ卷主观题“民族主义”的考查,2018年“乡约”的考查,都体现了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考查意图。

综上,从顶层设计和国家层面看,德育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价值导向。因此,探索本学科德育目标的实施路径,积极探索育人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德育目标界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五项素养都有育人的特质和要求,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因此,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我将高中历史德育目标界定为三个方面:其一,认同与自信。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认同。在中国传统与现实、古今的延续与创新对比审视中形成自信。其二,尊重与视野。学会对文明的尊重,形成对不同文明的理性认识,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用全球化的眼光认识文明的多样性、交融性,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其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服务,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公民。三方面都把历史价值观教育定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与理性思维,有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观的现代公民。本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研究如何创新育人模式,力图探索出历史学科德育目标实施的有效路径,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三、高中历史德育目标的实施路径

1.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

(1) 史料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并通过史料的研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中,讲到洋务企业时,为了突出中国近代化之艰难和中国人“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的精神,我选取了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史料;

在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为了突出中国近代化之艰难和中国人实业兴邦、多难兴邦之爱国精神,我选取张弼士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史料,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张弼士身上体现出什么精神?你如何看待和评价?”

通过史料研读,促使学生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了解中国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渗透了“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独立不屈不挠坚韧不拨地奋斗着,正所谓实业救国、多难兴邦。

(2)编写校本课程

开发契合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校本课程也是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开设了《中国古代的帝王》校本课程,通过古代帝王的学习,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确立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组织基于核心素养的多样化主题活动

为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实践中设计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选择与时代密切联系的课程设计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成为核心素养和德育实践的主体。

(1)历史剧本创作和展演大赛

民族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的体现,高考考题2017年以主观题形式直接呈现。因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历史情景剧展演大赛。参赛作品有:

《戊戌变法》、《商鞅立木》、《西安事变》、《五四运动》、《长征》等等。

历史剧展演激发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的爱国热忱,激发学生们关心民族、国家命运,明确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很好的一个实践尝试!

(2)策划组织研学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大同古城、大同市历史博物馆、北魏明堂遗址、华严寺、九龙壁等,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民族融合,古城变迁等历史,将历史研习与家乡发展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爱我家乡,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

总之,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中学历史德育目标实施路径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某节课,某个活动、某个课题完成,需要长期的坚守。德育工作是全面系统的工作,受制于学校教研室、德育处、教务处的教育教学安排,很多德育教育的实施无法得到真正保证,需要体系化、制度化的配套措施做保障。

参考文献

[1]于涵.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1-9.

[2]周靖,罗明. 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03-01.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2017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中学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GH—1720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04:24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