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文化背景的创新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19-09-10 07:22陈立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教学模式

陈立萍

摘 要:本文以跨专业工作坊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区域文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设计专业如何通过专业融合进行创新设计服务,实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文章首先对创新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改革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接着从教学项目设定、教学目标制定、项目背景分析、方案设计与执行和项目评估验收等五个方面对基于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创新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整体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区域文化;创新工作坊;教学模式;跨专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2-0152-03

随着当前社会背景以及传统产业结构的深刻改变,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传统文化成为塑造地区形象的着眼点.应用型高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其中,对于区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是设计教育领域的重大议题.基于区域文化背景下的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培养创新精神,更是增强其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1 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时代背景

1.1 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工作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1939年,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其著作《社会空间实验》中提出“团体动力学”的概念可以视作工作坊模式的理论依据.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系统,成员间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不可分割的单位,团体具备了个体成员所没有的动力特性.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理念应用到项目中,供不同立场、族群的团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探讨、交流与思考,最终得出解决方案.之后“工作坊”逐渐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

1.2 工作坊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知识爆炸性增长的今天,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培养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外,又能同时掌握相邻的专业知识,甚至是大量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几乎不可能.纵观国内设计教育的现状,依旧存在着与当前经济发展及社会背景脱节的诸多问题,绝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远达不到时代、产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1)单链条的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割裂了专业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一定的壁垒,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创意产业;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无法满足现阶段蓬勃发展的产业新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3)课程设计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培养学生的能力多体现在理论与概念层面,设计实践能力不足,不再适应当前培养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4)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5)教师缺少在产业中锻炼的机会,导致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

以上问题直接导致了现阶段的设计教育水平和设计师素质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受到国外优秀教学成果的影响,国内部分院校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工作坊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从以往灌输型教学逐渐转向了互动式、开放性的项目制实战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工作坊由教师发布课题项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更多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理解、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各自适用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相关项目研究.工作坊教学模式下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的学生各司其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更加广泛深入,探讨的课题也往往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在差异与合作中寻找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碰撞出创意火花,使教与学的过程趣意横生,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工作坊创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产生优秀的设计作品.

2 设计学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的教学体系构架

当前设计教育最大症结点在于:单链条的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与现阶段地区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以设计实战能力训练为主要工作内容,组织开设可供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课题项目进行工作坊协同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形成跨专业、跨年级滚动式人员构成的联合项目团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专业间的壁垒.课题项目可以是指导教师真实承担的产学研项目,也可以是学科竞赛项目,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学习进程而设定的模拟项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师生各司其职: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有征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指导,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则运用各自掌握的知识自由分工合作,师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

设计学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的教学体系可以从教学项目设定、教学目标制定、项目背景分析、方案设计与执行和项目评估验收等五个方面构架,研究和实践出一条符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的学生、教师、专业、政府、学校、行业共同发展的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创新设计工作坊提倡项目制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具体项目进行学习和实践.这些具体项目包括教师实际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竞赛项目、科研项目等.在实际项目的类別选择上,应兼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项目的设计解决具体问题为根本.

创新设计工作坊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清晰、明确、客观,要切合实际,并且应该根据具体项目做出不同目标的调整.对学生的考察能力与预期达到的目标以表格的形式细化,逐条列出来,这种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便于整体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

创新设计工作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最大化了解项目的背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阅读资料、查找文献,适时进行团队研讨,挖掘项目深层次的问题,做好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方案设计与执行阶段,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对项目作深入调研,找到相关理论方法,进行资料分析、讨论,并制订具体的工作进度计划、职责分工等工作.围绕主题分层制订细节计划,团队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确定创意核心,并按照方案设计的进程进行项目实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改方案,使之更加合理.

项目评估验收是工作坊模式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应贯穿在工作坊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团队分组评估,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对整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估,对设计作品给出具体修改意见,并对最终设计作品进行验收.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最主要是起到引导、组织、评估工作.

3 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3.1 满足设计学科特性的要求

设计学是结合了艺术与科学技术等多种知识、多元交叉的综合学科,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实际项目引入、资源共享、分工合作,逐步将专业教学内容深化,能较好地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面向产业的实际能力这一目的,也满足了设计学学科多元交叉的特性要求.良性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的探讨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创新设计工作坊采取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从教学项目设定、教学目标制定、项目背景分析、方案设计与执行和项目评估验收等五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丰富所学专业知识.同时,使教师变成了以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的导师的角色.创新、开放的工作坊教学训练,重新梳理学生、导师、企业、行业之间的关系,将理论教学、课题研究、项目实施、考核评估融为一体.这种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使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团队合作变得有可能,学生在具备各自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团队合作产生思维的相互碰撞,无形中拓展了专业知识.

3.2 满足区域文化传承的需求

应用型高校设计专业的立足点在于,培养适应区域文化需求的创新设计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具有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区域文化特征,区域文化是普通民众普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富含着一定象征功能的符号意义,是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地方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区域文化主要指外在显性表现的视听识别、代表内在精神的区域文化以及现实存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包括了区域范围内文化遗产、神话传说、民间节庆活动、村落家族文化、以及文化符号等,是对区域文化的多角度阐释.相应的,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不是单一的,需要设计师储备对某区域文化的理念提炼、视觉形象、空间环境、产品符号、IP形象等多元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而这一点,单凭学生通过学校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有效引进企业与设计机构资源、促成行业专家与导师共同参与日常教学与管理,不同专业师生、行业专家与导师共同完成设计项目,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区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设计专业产生前瞻性、创新性成果.

4 基于区域文化背景的工作坊教学实践

区域文化是在一定的时代、地域背景下形成的浓缩了该地区丰富的文化寓意,以及在该文化背景下民众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等重要指向的文化类形态,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通过对区域文化背景进行广泛的研习,研究挖掘和开发区域传统文化,探索文化遗产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推进其中具有市场前景的文化遗产资源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积极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

以浙江万里学院的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为例,我们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组建由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等相关专业为主的团队,适当吸纳经济学、材料学等不同学科的学生参与工作坊学习.重点在于将宁波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积极向好的民俗思想文化和显在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创意核心进行品牌塑造.在一个“安拉鹅”文创项目中,工作坊根据团队组员各自学科背景及兴趣点分工合作,视觉专业、动画设计的学生负责前期形象设计、视觉规划及品牌建设等内容,产品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外观、功能等设计,新媒体和动画设计的学生负责品牌UI设计、动态图形或短片设计及基于数字媒体的形象传播等内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负责市场需求调研,材料学、专业的学生负责材料选择.在该模式下,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之间产生各种思维的碰撞,充分发挥出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优势.

鹅对于宁波人具有深厚意义与内涵.跨专业创新设计工作坊团队创作出以“安拉鹅”为品牌的宁波地域文化IP形象,“安拉鹅”由“安余”“安米”“安书”“安墨”“安康”“安美”组成,分别代表宁波四香文化(鱼香、米香、书香、墨香)以及长寿健康、幸福美满等核心概念.将“安拉鹅”塑造成宁波的守护神和吉祥物,传达出了长久以来宁波人保留着的美好的情愫和心境,以及宁波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情趣.此外,随着“安拉鹅”形象的确立,进行了延展设计,包括鹅颈杯、安拉鹅别针、安拉鹅纸镇、丝巾、运动壶、红包等文创产品.可以这么说,通过对“鹅”显性表现的视听识别的再现,进一步推广了“宁波人的生活风格”,实现了对宁波地方文化的认同度与宁波区域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在2018宁波国际旅游节上,“安拉鹅”品牌形象绚丽明艳、产品功能创新多样,宁波独特的地域文化大放异彩.此项目的成功推出,进一步证实了创新设计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在挖掘区域传统文化,探索文化遗产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表明工作坊跨专业创新教学改革是适行并积极有效的.

5 结语

正是基于设计学的学科特点和区域文化的传承要求,迫切需要对当下的设计教学做出改革,使人才培养要适应当前产业发展、满足区域建设需求.工作坊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对于设计教学而言是有益的补充.在教学任务设置上,创新设计工作坊直面区域文化背景,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活化应用,在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在教学方式上,以项目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为主,把不同文化、不同教育背景的师生们联系在一起,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间的学生们在彼此磨合、妥协的过程中合作完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设计方案,实现与产业对接的目的.學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获得了其他专业的知识,为设计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设计学创新设计工作坊将生产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理论教学、课题项目研究、项目实施、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研究和实践出一条符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的学生、教师、专业、政府、学校、行业共同发展的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小平,陈乔.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2〕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5(3).

〔3〕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

〔4〕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8).

〔5〕沙琳.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2016(12).

〔6〕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工学结合与艺术设计教育——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论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