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村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形与句法研究

2019-09-10 07:22杨汝婷温小军徐护萍隋馨慧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传统村落

杨汝婷 温小军 徐护萍 隋馨慧

摘要:传统村落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其保护与更新规划通常涉及到对空间形态的研究。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杨梅村为研究对象,以村落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为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提取杨梅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且基于空间句法与分形理论,运用ArcGIS和DepthMap软件对杨梅村的空间形态进行定量分析,获取村落整体的空间形态特征,并将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在村落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上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以期为新时代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可参考样本。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空间句法;分形理论;杨梅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5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2-0098-06 文献标识码:A

Spatial Morphology and Syntax Study of Yangmei Traditional Village

YANG Ruting, WEN Xiaojun, XU Huping, SUI Xinhui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 is the product of history and times, and it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planning usually involves the study of spatial form. Taking Yangmei Village, a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humanistic history and material space of the villag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abstracts the spatial morphological elements of Yangmei Villag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patial syntax and fractal theory, the spatial form of Yangmei Village i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using ArcGIS and DepthMap software, and the spa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as a whole are obtained.Through comparing the spa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with that of the planning, the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planning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village space form are verifi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sampl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typ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morphology; space syntax; fractal theory; Yangmei Village

引言

傳统乡村聚落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在城市化快速推进及一系列外力因素的影响下,其传统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模式发生转化,礼仪习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受到冲击[1],并外化于物质空间形态的改变。尤其对于传统村落,自上而下规划的介入,破坏了其自组织演进的方式,致使保护与发展规划矛盾凸显,传统村落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空间形态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对其进行研究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前提[2]。从前期研究看,传统村落的形态研究多侧重于定性阐述,这无助于空间形态形成规律及特征的深层挖掘。空间句法与分形理论是研究空间复杂性的有效工具,可直观、定量地揭示自组织的空间形态特征,为村落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并对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

1空间句法与分形理论

1.1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是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Bill Hillier等提出的一种较成熟的空间形态理论和研究方法[3],国内关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句法研究的成果较多,主要涉及空间形态认知、形态类型、空间结构等方面[4]。

借助空间句法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时,需要进行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提取及形态变量句法分析。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有轴线法、线段法和视线法三种。杨梅村传统村落中的街巷是村落空间生长脉络和肌理的支撑与骨架,是村落历史文化与村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因此,本文采用的是运用较多的轴线法对杨梅村的空间形态进行解析,用轴线表示街巷空间,将空间结构转译成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图,通过轴线图及相关变量来分析村落中的各空间形态要素。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句法变量为整合度和可理解度。整合度反映了系统中一个空间与其他空间的联系程度及相互间的可达程度[2],包括全局值和局部值。整合度值的高低与空间可达性及紧凑度成正比[5]。可理解度是衡量人们对空间的感知程度或空间的辨识度,其值越大,空间越易被感知。

本文根据杨梅村空间肌理特征和实地调研情况,在CAD中构建村落空间轴线图,将其保存为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可识别的“.dxf ”格式文件,后对整合度和可理解度进行运算,最后生成相应的句法图。在句法轴线图中,颜色越暖,即越红,表明参数值越大;颜色越冷,即越蓝,表明参数值越小。在整合度轴线图中,颜色最红的区域为整合度核心。

1.2分形理论

分形理论是由Mandelbort提出,并用于探索空间复杂性的重要工具[6],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及领域,在城乡规划领域中主要用于对城市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农村居民点分布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也有少数学者将其应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

2杨梅村概况

2.1区位与历史沿革

杨梅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西北部,距镇区约4.6km,距县城约28km。村内有乡道184和县道101经过,本文的研究范围为杨梅村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空间,面积约31.86hm2(见图1)。

杨梅村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为“南安九城”之一。村落三面环山,杨梅河穿村而过。村内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大多保存较好,风格独特。除一本堂、敦本堂、得行公祠等古建筑外,杨梅村还保留有古井、碑石、古城墙等历史要素。其中,古城墙为抵御外患,由王阳明弟子亲自督导,王氏族人历时四十多年建成,全长约1100m。随着村落的发展壮大,现存古城墙仅416m。由于村落距今有700余年历史,且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传统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其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美学价值不断被挖掘,吸引了大量的科研团队和游客。为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满足村民自身的需要,杨梅村空间形态正随着村落的发展与更新不断变化与重组。

2.2空间形态特征

古城呈南北向椭圆形,状似杨梅果,因此得名杨梅村。城内街巷交错曲折,古屋密集。城外有护城河由南北经东南绕城而过,一条鹅卵石小路环城而建。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的意识形态和人文观念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古城也失去了往日御敌安民的作用,村民不断向城外迁出。但整体而言,村落呈现出内紧外松,边界模糊不规则的发展状态。受乡道和农林用地的影响,村落建筑总体沿道路两侧布局。在远离乡道的区域,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呈现出组团式与散点式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3杨梅村空间形态解析

3.1村落分形分析

由杨梅村空间形态分形结果可知,规划前后的分形拟合优度分别为0.9996、0.9994,均大于0.996,表明杨梅村空间形态具有分形特征(见图2)。杨梅村现状整体分维值为1.6827,处于最佳值“1.701±0.025”之间,可见杨梅村空间形态复杂性较高,村落用地较为紧凑和高效,这与传统“聚族而居”的聚落建造方式相符合。此外还表明杨梅村古城空间已达到比较成熟的状态,但从村落生存现状来看,杨梅村中有较多闲置建筑,有的建筑质量较差;街巷空间破乱不堪,并且由于村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古城内部的居民不断向外迁出。古城内部缺乏管理,出现空心化、活力丧失的现象。因此,为增强村落人气、减缓甚至阻断其衰落的进程,在进行保护规划时,对质量太差、保留意义不大的建筑予以拆除,这也是规划后杨梅村分维值稍微降低的原因。对“一本堂”“敦本堂”前的开敞空间进行整理,用于日常休闲及节日集会;对建筑面积较大的祖厅进行修整,植入村民活动中心、村史馆、村落小型博物馆等功能,以营造更好的生活空间环境,不仅服务于村民,还对外来游客起到宣传作用。

3.2村落句法分析

3.2.1整合度分析

从杨梅村全局整合度轴线图中可看出,村落全局整合度核心为乡道184与村委会周边区域,轴线颜色最红,且由此处向四周不断变冷,在村落边缘及内部较难达到的区域整合度最低(见图3a)。杨梅村现状全局整合度平均值为0.6074,大于该值的轴线占总轴线数的44.3%(未达到50%),表明杨梅村大部分轴线都处于整合度较低的范围,整体可达性较差(见表1)。究其原因,由于村落的自组织性和随意性较强,并且古城内部的空间已存在建筑破损闲置、街巷毁坏等现象,导致古城内部可达性差。古城外的村落组团在没有古城墙约束的状态下,沿着乡道不断自由蔓延,整合度降低。乡道184为村落的对外道路,村委会及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均设置于道路两侧,该位置较便捷,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该处整合度最高,公共性最强,村民更易感知自己在村落所处的位置及村落的大致结构。

村落规划后的全局整合度平均值为0.5741,稍低于现状的数值(见表1)。其中,大于0.5741的轴线占总轴线数的44.8%,同样未达到50%,但值比现状的稍大,表明规划后杨梅村的全局整合度整体水平比现状的要高,即空间可达性整体提升,规划后的方案比现状更加合理。在制定规划方案时,既要考虑到古城的可达性,同时又要联系城外空间。因此,将村庄内部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质量较好或有特殊意义的建筑进行整治、修缮,并设置了大量公共服务设施。疏通古城内原有的街巷,并且在各个重要建筑之间及城内与城外之间规划了相互联系的巷道。

在步数为3的局部整合度图中,杨梅村现状局部整合度较高位置主要为轴线1、2和3(见图3b)。在村落中,轴线1是通向宗祠的重要道路,轴线2、3是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说明这些空间容易被人识别,是局部空间组织的核心,也说明了杨梅村的外部开放性要强于传统的封闭性。规划后,局部整合度较高位置为轴线1和4,轴线2次之(见图3d)。軸线1和4为连接敦本堂,王坤生祖厅等重要公共建筑和古建筑的主要道路,轴线2为乡道184,是杨梅村的主要对外交通之一,也是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较高的轴线,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对比杨梅村规划前后的局部整合度,可见规划方案增强了古城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改善了村落的传统封闭性,对于村落活力的复苏和村落的集聚具有重要意义。

3.2.2 可理解度分析

在DepthMap软件中,对杨梅村规划前后全局整合度及步数为3的局部整合度做线性回归分析,其中横坐标为“全局整合度”,纵坐标为“局部整合度”,“×黑点”为“可理解度”,从右上角至左下角的斜线代表可理解度程度从高至低的轴线(见图4)。通常认为R2≥0.5时,空间可理解度较好[14],杨梅村规划前后的可理解度分别为0.3869、0.3976,可见数值均不高(见图4,表1)。这表明人们从局部空间难以建立对整体空间的感知,街巷系统的辨识度不高,当非本村村民进入杨梅村时,难以对村落核心空间的识别。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杨梅村建成时间久远,村落核心区域的街巷系统已受到破坏,空间结构不完整;再者,旧时杨梅村位于南安至上犹的咽喉要塞,饱受外患侵扰,为抵御外敌的入侵,并保证村落生活空间的私密性也造成了村落空间可理解度较低。此外,村民随意、自发性的建设行为对村落空间结构也有一定的破坏。在规划时为保护村落自组织生长的状态,对村落的基本肌理和巷道进行了保留,使得规划后的可理解度不高(为0.3976),但仍比现状微高,表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综合前文各项句法参数的定量分析结果可知,杨梅村规划后的方案比现状要更加合理,但也发现杨梅村在保护与更新中仍面临以下问题:(1)受地形及环境的限制,村落形成了内紧外松的布局形态,使得村落的外部开放性强于内部封闭性;(2)村落建设行为自组织性较强,建设活动缺乏统一规划,致使整体可达性较差;(3)村落空间结构不完整,可理解度低,街巷系统受到破坏,核心空间识别度低。

4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杨梅村为例,借助ArcGIS和DepthMap空间分析工具,以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为理论基础,从规划状态与空间本体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杨梅村规划前后的空间形态特征,并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村落建设的自发性和自组织性使得空间形态复杂多样,分形特征明显;(2)村落整体用地形态紧凑,具有传统村落的外部开放性与内部封闭性;(3)村落中空间轴线的分布与村落功能要素紧密相关,公共建筑与等级较高的道路往往在村落整体空间中占有重要位置;(4)村落中街巷与建筑的肌理影响了空间结构的完整性。

杨梅村处于保护与更新发展阶段,该研究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且对杨梅村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为寻找杨梅村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研究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优化村落内部特别是古城内的空间肌理,使其延续传统村落所具有的自我封闭性与适度开放性;(2)加强对内部街巷的整理与对外交通网络的建设,通过内外交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增强村落空间的可达性及保证其形态的完整性;(3)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村落规划的指导与监督,在保证村民参与的前提下,减少村民自发、无序的建设行为;(4)对村落中闲置传统建筑进行修缮,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广场等公共空间,使自由生长形态向集聚形态发展,增强村落的可达性与内部归属感;(5)传统村落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时应因村制订方案,时刻把握空间形态的整体性与原真性,在注入现代元素的同时注重与“旧”文化的平衡;(6)空间句法、分形理论在传统村落中的运用还不够成熟,相关研究和理论还在不断发展,本文是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去验证传统村落规划方案,对新时期演变中的传统村落而言,为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应从多角度、多技术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鑫.晋中传统聚落与建筑形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陶伟,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2):209-218.

[3]杨滔.可持续空间形态的复杂性——空间句法的理念发展[J]. 城市设计,2018,17(3):27-36.

[4]刘一曼,李伯华,周鑫,等.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优化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33(11):1289-1294.

[5]张立恒,康美.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知研究——以毕克齐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4(4):88-92,104.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4.012.

[6]温小军,刘祖文,康俊锋,等.江西赣南地区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和结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38(5):1-6.

[7]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形态分维测算和分析的若干问题[J].人文地理,2007(3):98-103.

[8]陈彦光.城市形态的分维估算与分形判定[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5):529-539.

[9]叶俊,陈秉钊.分形理论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2001(4):38-43.

[10]秦静,方创琳,王洋,等.基于三维计盒法的城市空间形态分维计算和分析[J].地理研究,2015,34(1):85-96.

[11]田达睿.城镇空间的分形测度与优化——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城镇案例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12]冯健.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J].地理学报,2003,58(3):343-353.

[13]王豪偉,邱全毅,王翠平,等.分形与元胞自动机耦合技术应用于厦门城市生态规划[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3):168-172.

[14]陈丹丹.基于空间句法的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祁门县渚口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8):29-34.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澧水流域传统城镇街巷的空间形态文化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