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12月5日,全省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现场会在温岭召开。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分别作出批示,副省长彭佳学、陈奕君出席会议。会议指出,要把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推动乡村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村庄形态的转型升级,促进综合整治成果共建共享,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举措落地,争当省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车俊在批示中指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是加强国土空间治理、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大的工作力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为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袁家军在批示中强调,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千万工程”、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自去年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较好实现了保护资源、释放空间、激活资产多赢发展。下一步,全省各地、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和“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要求,以多规合一思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大决策,并启动实施第一批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150个。目前,全省已新增集中连片耕地超过2000处,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开展各类生态系统整治修复19万亩,农民新增土地租金收入超过1.5亿元,在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等取得明显成效。根据我省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将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500个以上,覆盖300个乡镇、2000个行政村。
会议强调,各地要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引向深入,探索一条盘存量、保耕地、护生态、促发展的新路子。一是要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促进空间科学合理布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二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实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政策。三是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积极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四是要完善农民群众权益保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收入增加。五是要加强项目监管和绩效评价。
会议通报了2018年度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台州市、金华市、中国农业银行浙江分行、杭州市余杭区、绍兴市柯桥区、常山县作交流发言。(来源: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网站)
安徽
围绕农村土地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加快自然资源制度改革
今年以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认真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深化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等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金寨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全面覆盖、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安徽省自然资源厅重点在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完善多元保障机制上开展探索实践,对已采用新征收办法的72宗土地进一步梳理完善。开展了“明确入市范围和途径、完善产权权能、明晰入市主体和实现形式、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程序、优化收益分配”5个方面的实践探索。截至9月底,已入市101宗土地、326.61亩,总成交额6541.96万元,实现土地增值收益4300.61万元;入市地块办理抵押贷款8宗,抵押金额893万元,集体与农民的获得感增强。推进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截至9月底,金寨县共退出宅基地44103户,其中涉及在册贫困户和移民户14513户、51163人。
二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启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等规划编制前期专题研究,已形成“双评价”初步成果。启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把主体功能区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省级规划的编制任务、工作方法、技术路线和时间要求,并确定了规划编制技术单位;同时启动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
三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探索研究稳步推进。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围绕制定全省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严格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长江、淮河和新安江“1515”生态防线,丰富用途管制手段和工具,推进用途管制从平面向立体转变;探索建立建设用地审查会签会审工作制度,开展征地批前程序履行情况核查工作,强化建设用地把关。
四是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明显进展。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协调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工作,建立了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浙江省沟通会商,皖浙两省正式签署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书,明确了6个共同任务,推动完善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此同时,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新机制、新路径。(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江西
湖口县自然资源局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湖口县自然资源局作为均桥镇坝桥村的帮扶责任单位,该局主要领导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多次深入调研了解情况,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部门优势,多措并举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据悉,均桥镇坝桥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529户2217人,其中18户贫困户48人,人均耕地面积为1.1亩。村里原有4个采石厂,现碎石建材资源开发枯竭,裸露山体矿区多处,水灾移民空心村3个。针对全村现状,该局精准施策、争取政策支持、统筹扶贫资金,全面推进均桥镇坝桥村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该村早日脱贫致富。
精准项目建设,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发挥自身部门优势,以党建+金亮矿区生态修复、坝桥村精准扶贫项目为引擎,采取“一矿一策”,积极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争资争项,力争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立项实施。实行党组成员挂点,倒排工期,跟踪推进,按照“谁破坏,谁修复”原则,加大矿区生态修复投入,先后投资300万元,抢晴天、战雨天闭坑填埋整治,矿山面貌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将金亮矿区生态修复高标准整治建成40亩水田,打造全县一流示范项目,可为当地老百姓人均增加水田面积0.11亩,给农民持续增收增添内生动力,为美丽湖口矿区生态修复样板增光添彩。宏青矿山有限公司等矿山严格按中央环保督查整改要求,修建了排水沟及沉淀池,实现了雨污分流,拆除了采矿区的生产设备及构筑场,对边坡进行了除险,对采坑进行了回填,种树植草60余亩,昔日裸露山体又重新披上了绿装。
针对坝桥村水灾移民空心村多处的现状,该局积极向县政府申报增减挂项目实施,局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及村两委干部坚持多次深入细致地做好当地群众工作,通过为期一个月努力一举拿下了三个空心村点32亩拆除复垦任务,在全镇率先完成增减挂项目实施,得到了镇主要领导表扬和肯定。既盘活了农村存量废弃的建设用地,增加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有效耕地面积,还为镇、村、组及拆迁户带来了300多万元拆除复垦经济实惠,努力实现“发展得空间、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的多赢目标,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争取政策支持,打通村组小康生活之路。“要想富,先修路”。原有通往村部主干道只有4.5米宽水泥路, 2个小组还未修通水泥路,通过局、镇村与县交通部门多次努力争取,2019年争到了一条870米的沥青农村四好公路和310米的水泥公路项目。现农村四好公路设计8米宽,涉及到改线、拓宽要占用部分耕地,但全县建设用地指标紧张,该局想尽办法从全县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中给予调剂保障。目前,沥青农村四好公路进入了施工扫尾阶段,310米的断头水泥公路全线贯通,年底前将大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行。
统筹扶贫资金,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重要指示和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春季整改”“夏季提升”和“秋冬巩固”三大攻势。今年以来,该局统筹4万多元扶贫资金把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贯穿始终,全力做好改房、改水、改厕“三改”工作。具体完成好2户改水3户改厕任务,全部贫困户实现住安全房、饮干净水、上卫生厕。
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抓好产业扶贫。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持续做好村水产等产业项目,规范水产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度,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每个贫困户今年实现分红收入350元,给贫困户带来持续、稳定增收效果提高村光伏发电扶贫效益,严格按照《湖口县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实施办法制定村收益分配计划,做好收入分配专账,预计每个贫困户今年可实现分红收入130元,让贫困户分配享受“阳光收益”。
结合乡村振兴,抓好基础设施和项目扶贫。将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积极向扶贫部门和帮扶单位争取扶贫资金项目。目前该县扶贫办已争取到6万元8组清淤池塘护坡项目,在村主干道路安裝了20余盏太阳能路灯。开展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住房安全、环境卫生改善等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同时结合全镇中心工作,认真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扫黑除恶、殡葬改革、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实现坝桥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来源: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网站)
河南
禹州市划定重点河湖库管理保护范围
11月29日,禹州市就辖区内颍河、涌泉河、吕梁江、文化河、纸坊水库等市级重要河道管理范围和重点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成果进行公示。
根据划定成果,颍河城区段按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确定管理范围、非城区段按二十年一遇设计洪水位结合现状岸线外延3米确定管理范围,其他河湖则按五年、十年或二十年一遇设计洪水位结合现状岸线外延1至3米确定管理范围。纸坊水库库区部分按高程247征迁线确定管理范围,按征迁线至第一道分水岭以内确定保护范围;大坝工程按坝脚上游100米、坝脚下游150米、两侧100米确定管理范围;按坝脚上游300米、坝脚下游350米,两侧200米确定保护范围。
为深入推进河湖库长制工作,加强河湖与水利工程保护管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保障河道行洪及堤防安全,禹州市启动了市管河湖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禹州市坚持依法划定、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级负责等五大原则,以管理任务重、涉水事务多、地位和作用较为重要的河湖库为重点,按照节约利用土地、符合河湖库管理与保护实际的要求,依法明确管理和保护界线,推进建立范围明确、权属清晰、责任落实的河湖库管理保护责任体系,为充分发挥河湖功能和水利工程效益奠定坚实基础。(来源: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网站)
湖北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制定方案计划推进工作落实。自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市局结合实际印发《荆门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明确编制要求、责任主体、基本原则、重点内容、成果及审定方式等内容,以及市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和各县市区目标任务。同时,各地结合实际成立了工作专班,落实了工作经费,细化了目标措施,对目标任務进行了分解落实,形成了“一盘棋”思维,推进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注重技术质量保障编制成果。市局结合部门职能,按照“保护优先、多规合一、因地制宜、节约集约、农民主体”的原则,要求各县市区对村庄布局规划、示范村规划、整治村规划等三个类别,分门别类制定工作措施,同时安排人员到各县市区开展技术指导,强调各地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积极贯彻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落实三条管控线要求和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等,重点围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产业布局、保留历史传统等内容,落实编制成果,确保规划能落地、可操作、接地气、管长远,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
三是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完成目标。为确保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年度工作任务按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顺利完成,市局联合农业农村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开展工作进行了“全覆盖”督办检查,对各地领导重视情况、编制经费人员保障、编制服务团队进驻、规划编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督查,印发全市督办通报至各地政府分管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督办格局。加大工作抽查力度,对于进度缓慢的地方,实行挂牌督办,重点约谈和及时提醒,对于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召开督办会议集中传达学习,确保各地工作同步调。(来源: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网站)
广西
实施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沿左右江和漓江流域布局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由最初的“零敲碎打”变为“一气呵成”,筑牢江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左右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及生态安全屏障,对于维系珠江流域特别是粤港澳地区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功能意义重大。2017年12月,广西启动实施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工程项目区占国土面积5.83万平方公里。实施内容包括左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石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五大类,共308个子项目,总投资125.56亿元。
目前,项目区已基本完成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宁·宜居乡村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二期工程、百色市田阳县巴某—露美—桥马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产业建设工程、崇左市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等典型项目,在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同为江河流域,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和精髓。针对过去流域治理缺乏系统性、历史遗留问题多、生态脆弱等状况,广西将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纳入了自治区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工程实施内容包括漓江综合治理、漓江生态保护、漓江生态修复、城市生态提升、产业生态提升及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重点支撑工程六大类,由147个子项目组成,预算总投资918.8亿元。
目前,已开工各类工程项目101个,包括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漓江风景名胜区城市段岸线及洲岛湿地生态修复、桂林市琴潭千亩荷塘湿地保护、叠彩区大河乡漓江沿线村庄改造、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等。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表示,在江河流域布局生态修复工程,有利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治理,筑牢江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为整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提升提供经验借鉴。(来源:中国政府网)
四川
内江市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联营
近日,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一栋新建的4层楼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室内装修。“以后这里将成为游客接待中心,提供餐饮和住宿。”黄桷桥村第一书记李昌洪告诉记者,这块11.54亩土地的“前生”是成立于1978年因经营不善而闲置的机砖厂,内江市借盘活“沉睡”土地的“东风”,引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联营模式的“活水”,机砖厂摇身一变成为了旅客接待中心。
据悉,内江市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为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释放乡村活力,内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村、社开展集体建设用地调研,经过多方努力,编制了《市中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联营(入股)暂行办法》,并根据各镇村集体建设用地实际情况,选择了朝阳镇黄桷桥村开展封闭试点,整理原黄桷桥村机砖厂破产闲置的11.54亩集体建设用地,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与社会资本开展项目合作。
“要盘活黄桷桥村机砖厂,引入新的工商资本进入地块的前提是必须权属无争议、产权清晰。这类无任何权源资料的历史遗留问题,市、区两级不动产登记中心都没有办理过类似的确权登记,由于没有参照案例,多次予以搁置。后来,我们反复研究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最终以产权改革政策完成了机砖厂地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工作。”内江局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8月23日,该宗地在市中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被内江市竹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290.16万元的联营价成功摘牌,筹备建设民宿、游客中心等旅游接待设施。合同签订后,李昌洪终于吃下了“定心丸”。从去年3月以来,他就与村干部着手开展建设工作。接下来,配合几公里范围内布局的雷竹、柑橘、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将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联营项目不同于传统土地流转。李昌洪算了一笔账:如果靠单纯的土地流转,每亩地年租金在800元左右,11.54亩地一年的租金只有9000多元,但通过作价联营模式,每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将不低于联营价格的4%,即11.6万元,是土地流转收益的近13倍。(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甘肃
为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用地保障
日前,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促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围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推动全省绿色发展崛起的首位产业和支柱性产业目标,提出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鼓励实行点状供地政策,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建设文旅项目,鼓励城市转型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专项规划用于发展文旅产业。
甘肃省提出,在组织编制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时,将实际需要的新增文化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规划和用地保障。文旅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用地的,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提倡和引导文旅企业采用离地高架方式建设旅游固定设施,旅游景区中未改变除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未利用地用途,未固化地面、未破坏耕作层的生态景观用地,按实际地类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鼓励各地实行点状供地政策,保障文旅项目用地。旅游景区以外的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公路服务区、厕所、观景台、停车场、港湾式停车带、房车露营地、驿站、自行车道、步道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
甘肃省明确,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前提下,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建设文旅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兴办文旅产业的,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鼓励利用闲置设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旅产业。
甘肃省强调,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专项规划用于发展文旅产业。企业利用文物建筑、旧厂房、仓库等存量土地等发展文旅产业,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另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举办旅游接待服务企业。(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