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2019-09-10 07:22张婉玲王娟
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重构校园文化教研

张婉玲 王娟

伴随着课程的变革,教育空间也开始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到“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空间均成为“蒲公英”课程的重要内容。

重构高互动的学习物理空间

环境空间重构。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环境空间的教育功能,学校确定了以“阳光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阳光”象征着健康、温暖、光明和希望,“教育”体现着培养、启迪、帮助和成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秉持“空间即课程”的理念,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标识系统,让校园的每個角落都能育人,每面墙都会说话。

在校园空间重构中,从“励志苑”到“教育博物馆”“少年科学院”,每一个空间的设立与重建均围绕学生发展和课程建设需求,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学生在充满书香氛围熏陶的环境下快乐成长,阳光生活每一天。

学习空间重构。为了给学生提供和谐、自由、互动、个性化的学习空间、环境和资源,学校在教室、校园内的学习场所进行了重构与整合。线上、线下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教室内电子白板、活动桌椅的摆置,录课系统、课堂教学分析软件的引入,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空间。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学习空间的拓展,从教室到操场,从校园到社区和社会,将对促进学生成长有利的空间都整合为课程学习空间,增加书本内外的联系,拓展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场所,开展如吉尼斯挑战赛、社区义卖、职业体验等活动,构建学习支持中心,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提升、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多广阔和适宜的机会与平台。

教研空间的重构。从同一学科教师分享到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分享同一办公空间,从班主任、副班主任为主导到“1+2+X”小团队的建立,在物理空间上打破学科和职业角色界限。我们围绕课程建设重构教研空间,由同学科备课转向综合学科教研、跨年级组教研,进行跨学科课程开发和集体备课,改变学科之间分离状态,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意义,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

重构重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心理空间重构是指在物理空间变化后,随之而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家庭的空间变化。

教师与学生心理空间关系变化。在“蒲公英”课程的课堂实施中,我们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倡导“教是为了学”的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化为学习共同体,学生发展是核心,教师在教法上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调查和探究,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性学习。

教师与教师心理空间变化。教师之间逐渐成为紧密的学习共同体。为了促进青年教师不断进步,学校重构了教师评价体系,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学校与家庭心理空间变化。从开展家长课程到成立家长少工委、家长委员会等机构,再到创建“1+2+X”小团队,学校将家长作为学校课程中重要的有机结构和要素,主动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将家庭教育摆在与学校教育同步发展的重要位置,让家长、家庭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空间即课程,做好课程空间建设是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重构校园文化教研
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重构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