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不足的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2019-09-10 09:47梁振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2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学困生初中数学

梁振东

【摘要】初中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智力方面,心理方面,家庭方面,习惯方面,性格方面,学习态度方面等等。心理方面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信心不足,内心自卑。本文主要是剖析信心不足的初中数学学困生这类学生的成因,再从转化策略上去关心和帮助他们。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心不足;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信心不足的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界定及表现

初中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智力方面、心理方面、家庭方面、习惯方面、性格方面、学习态度方面等。心理方面的影响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信心不足、内心自卑。

信心不足、内心自卑的初中数学“学困生”是指因长期数学成绩差、学习数学困难,演化成在学习数学有心理障碍,从而缺乏信心,内心自卑,以致怀疑自己的能力,潜意识里不愿意去学习数学知识。这类学生在学习数学上表现为学习被动、不认真,厌学;不肯动脑筋,思维上有惰性;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回答问题漫不经心,作业随便应付。

二、信心不足的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的影响因素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困生”的基础不扎实,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往往要用到旧知识时,因旧知识没掌握到位,学习新知识非常吃力。往往是学的越多,不懂的知识反而也越多,与优等生的差距也越大,长期如此恶性循环,越来越难学。

2.学习懒散、态度不端正

“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懒散不专心,未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吃苦,不敢于去思考,更不会想方设法去学好。

(二)教师的影响因素

1.关爱不够

优等生取得好成绩,能为班集体争光。教师以优等生为荣,同学们羡慕优等生,教师关心优等生且对他们更有耐心。因优等生头上的光环,“学困生”反而因之而自卑。往往教师有意无意之间会冷落了“学困生”,伤害了“学困生”的自尊心,甚至让“学困生”觉得老师偏心,与教师在情感上相处不融洽。

2.置之不理

转化数学“学困生”,时间长、难度大,需要花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不易见效果。因此,一些教师对数学“学困生”持放弃的心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置之不理,宁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优等生和中层生的身上。

(三)学校的影响因素

因学校升学、招生、发展的需要,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和教师都把重点工作放在优等生的培养上,对优等生的关怀无微不至,而对于“学困生”只要求纪律好便可以,学习上可以不闻不问。

三、信心不足的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多方关爱

人人都喜欢别人的肯定和关注,数学“学困生”因成绩不理想,经常会受到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放弃和同学的讥笑。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比其他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家长不能因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一味地批评,而应该与孩子共同寻找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并且想方设法去帮助孩子。教师在课堂上要考虑“学困生”的接受程度,经常问“学困生”一些简单的问题,捕捉机会大力表扬学困生;课后多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批改作业时多写些鼓励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非常关心他们;还可以安排优等生跟踪“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实践证明:学生对哪个老师有感情,就会更加信任这个老师的教育,对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充满信心,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好这门课程。

(二)激励信心

“学困生”长期成绩处于劣势,倍感受挫,与优等生竞争,不堪一击。“学困生”应该把自己视为竞争对手,认真剖析自己。每次考试前,制定合理的目标,并且付之于行动。“学困生”每取得一点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充分肯定“学困生”,并且督促“學困生”好好反思,找到进步的原因,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困生”预习能力差,拿起书本,看不进去,上课时听不懂,或者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堂上内容无法消化,课后有没能加强巩固。对于“学困生”的学法指导必须量体裁衣,制定符合他的学习方法。如提前预习,完成预习部分的简单内容,听课认真,教师要适当照顾。分层布置数学作业,“学困生”重点应该放在基础题目,通过基础题找回学习的激情和内心的自信,而且“学困生”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上必须比优等生付出更多。

(四)个体辅导

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顾到大部分同学,不能为“学困生”另开炉灶。因此,“学困生”往往留下很多的困惑。本来课堂上的数学教学内容没掌握好,课后还是可以弥补的;但是“学困生”经常碍于面子,或者懒惰,不愿意去请教同学和老师。“学困生”更多的是被动地需要别人的助力。教师可以一下课后询问学困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平时作业中当面批改“学困生”的作业,适当地指点,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学困生”一对一的辅导。当然,教师工作繁忙,没法一一顾及,面面俱到。个体辅导可以要求优等生和“学困生”结成学习的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跟踪落实到位。只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学困生”的学习一定可以取得进步,并且可以从进步中找回信心。

(五)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学困生”的学习和发展,因为“学困生”难以在聆听中掌握知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且倾重于小组合作和学生讲解,课堂形式多样,比较适合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够调动“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应该大胆创新,开展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在学习当中,找回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六)小组力量

新课改,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利用小组的力量,更便于“学困生”的管理。“学困生”成绩较差,如果不肯努力,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而且优等生看到“学困生”的不足,怕其拖大家的后腿,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学困生”的学习。小组合作,给了“学困生”一定的帮助和一定的压力,更能促进“学困生”的进步。

(七)评价机制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成绩的高低,更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学困生”的成绩,明显比不过其他同学。教育要因材施教,评价要制定不同的标准,“学困生”的评价必须降低标准。如,“学困生”考试能及格就应该充分肯定和表扬。在作业上也要分层布置,兼顾到“学困生”的认知水平,“学困生”只需掌握基础知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信心不足的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容易,但是有策略可施。转化要侧重于心理方面的鼓励,找回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需要长期坚持的努力,迟开的花朵一样是可以绽放醉人的芬芳。

[注: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优质学校数学学困生个案研究:问题与对策”(课题编号是2019ZJYB09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江巧根.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长三角(教育),2012.

[2]刘春锋.小议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J].学周刊, 2016(12).

[3]黄国平.野百合也有春天—谈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后进生转化[J].考试周刊, 2014(65).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学困生初中数学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