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
当前,“全民阅读”已上升到国家倡导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能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而学校教育更是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的主体。为积极响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倡议,全面提升我区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笔者以个人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所在区域的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为骨干力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阅读积累作业本”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笔者设计了“青山湖区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对七至九年级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深人细致的问卷调查,对其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和困惑进了摸底了解。调查发现,除阅读兴趣不足的普遍问题之外,还有36.4%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读书不得法、阅读效率低、不懂如何积累、缺乏方法指导等问题。而后,笔者对这些调查对象进行指定阅读篇目的检测,发现其在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共情能力、反思能力等诸多方面,上有待提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设计了“课外阅读积累作业本”,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人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积累训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一、手捧书本嗅书香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外观进行整体感知,从封面、封底、文字、图画、色彩、视觉效果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捧读一本新书时的内心感受。这一环节的有效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对其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心理学认为,观察与表达是提升语言学习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情感体验、语言表达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以龙应台的《目送》、刘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作品为例,学生能够从封面的审美意象出发,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解读封面设计者的初衷和匠心。
二、扉页寄情留感言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其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由理智作导向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因此,阅读可以全面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良好的品质。在本环节中,学生在阅读中或者在整本书阅读完成之后,总会有从内心闪现出来的可贵的心灵火花或思想感悟。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其以文艺或理性的笔触,将自己的感悟写在书的扉页上。这既是阅读的美好:纪念,又是其想法和情感的凝聚、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充分的训练,阅读的成就感也会有所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的学生确实感觉存在困难,也可以将有关读书.写作的名言警句摘录到扉页上。
三、幸会作者知背景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被动的学习变得自觉主动。因而,本环节要求学生对所读作品有主动的认知和了解,重在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或查找图书资料等方式主动地去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和与作品有关的背景作相对深人的了解,这样既能敦促其形成一种严谨的读书习惯,又能培养其认真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例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集时,其中的《背影》一文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篇,表现了父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但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朱自清早年与父亲积怨很深,一度陷于不相往来的僵局,恰恰是《背影》的发表,让这对父子冰释前嫌,重温亲情的美好。
四、复述故事明思路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具备理解分析作品主要内容和理清作品思路的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而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线索或脉络。然而,整本书阅读毕竟不同于单篇课文,存在篇幅长、篇目多、阅读量大的困难。所以,本环节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此时可以适度放宽要求,即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来完成。本环节的训练对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其写作构思也有较大的帮助。如果学生感到吃力,教师应再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五、品读佳句重赏析
初中生的阅读要能够实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具体目标。而要达成这些目标,显然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因此,本环节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就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句子、词语等进行赏析,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一部好的作品中总有一些动人心弦、发人深省的感人片断,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精华之所在。而引导学生细致地品读和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精妙,更是提升其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品味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的运用,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妙和传神。如此,既可以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韵味和文学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六、对话人物诉心声
初中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是该学段阅读学习应达成的具体目标之一。因此,本环节要求学生,就书中的某个人物(可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与其展开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以“某某,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进行表达训练;或针对书中的某一人物进行评析,分析其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这一环节的训练,充分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常言道,“讀写两相宜”,本环节学生对书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书中人物共话心声,这既是一种文学鉴赏的训练,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套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组合拳”。
七、反思收获话成长
语文阅读和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应试和得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广泛深人的阅读可以让孩子们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此环节也是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反思这部作品对自已的成长有何帮助,自己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和思想启迪。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思考作品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反思生活、思考人生,从而提升知识水平,获得过程方法的体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在熏陶。
从笔者所在地区的各校试点班级使用“课外阅读积累作业本”的情况来看,通过“强化阅读积累、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的有效手段,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阅读兴趣普遍提高。学生在提炼信息、感知事物、分析人物、表达观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后,笔者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研究,以便更高效地指导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中心)
编辑:有忻
责任编辑:李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