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铭
摘 要: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实践锻炼,具有提高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实操水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等丰富价值意蕴。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价值分析法,探讨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从高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阐析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有效践行,为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供借鉴。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全面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2-0124-05
为了改变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一系列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明确将“劳”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部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地位。大学生朝气蓬勃,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培养质量关系着民族希望和国家未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增多,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施劳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及类型
小学劳动教育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主要教授一些基本的劳动观念,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等,实践方面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艺学习,如扫地、擦黑板和开展手工劳动课等。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中学的劳动教育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都较为缺乏。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知群体,高校除了对他们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外,也要增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实现知行合一,使其在失去学校庇护时,依然能够适应社会竞争,实现自身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一)内涵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马克思还对劳动作了具体的论述,认为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体力和智力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当前,社会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把握还不到位、理解仍存在偏差,狭隘地认为劳动教育仅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事实上,劳动教育是基于体力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使其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劳动教育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劳动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树德、益智、健体、育美等教育功能;第二,劳动教育具有价值教育功能,即对学生进行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习惯等劳动素养的培育;第三,劳动教育同劳动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性。[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实践锻炼的过程,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立德、益智、健体、育美、创新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使之具备一定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4]
(二)类型
高校劳动教育包含的类型多样,总的来说,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实践锻炼是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三种主要类型。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学习劳动技能是前提,增强劳动意识是基础,提升劳动实践能力是落脚点。
1.劳动思想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德育属性,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上。劳动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权益意识教育、劳动情感教育和劳动态度教育等。近年来,在国家“大眾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越来越多高校面向学生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座培训,以此来培养和提高本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些都属于劳动思想教育范畴。
2.劳动技能教育
劳动技能教育更偏向于学习能力教育,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等,侧重于脑力劳动,体现劳动教育的智育属性。学生把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吸收消化后转为自身内在知识,并通过作业、考试等形式体现出来。同时,高校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就业指导讲座等,也属于劳动技能教育范畴。目前,劳动技能教育是我国学校劳动教育中最广泛最普遍的形式,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全过程。
3.劳动实践锻炼
劳动教育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劳动实践锻炼突出了劳动教育“体知”的特点。劳动实践锻炼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公益实践活动等实践活动。如今,社会对劳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劳动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充分结合,将劳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增长知识才干、磨炼意志品格、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创造价值,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使人劳累、流汗、长茧子的劳动才能培养出细腻、敏感、坚强、有温情的心灵。”[5]高校劳动教育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一)提高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实操水平
劳动具有无上光荣的价值,人要学会生存和生活的第一前提,就是要学会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育者能够做到使劳动在学生时代就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劳动的创造性将激发新的智力兴趣,他就会去读书和思考,力求丰富自己在劳动中的创造性探索,由此产生求知欲,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6]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直接场所,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走向职场的最后训练场,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实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通过系统化的学科理论学习,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劳动技能得到加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需要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输入大脑,消化吸收为自己的智慧,并以测验、考试等考核方式的结果反映出来。学生学习的过程即进行脑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过程;第二,劳动教育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应有助于长远职业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择业、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知所措,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因此,在劳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课程、就业指导讲座等,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职业内容,更好地规划职业方向,提升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目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化趋势加剧了劳动机会、劳动资源、劳动能力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劳动价值、劳动方式选择上的多元化,社会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不良现象大量存在,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较大冲击,我国大学生出现了劳动能力弱化、劳动意识淡薄、追求安逸享乐、不尊重劳动人民等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除了单纯的技术与能力教育外,更要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
高校教育不仅承载着“成才”的重要任务,还担负着“成人”的重要使命。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重在使学生明劳动之理,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以此来指导实践。为此,要从观念上根本扭转大学生对于劳动的错误认知。首先,通过劳动教育,可使大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懂得新知识的创造、新技术的发明、美好生活的得来都是靠勤劳双手在艰苦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其次,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可切身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信仰,这对于劳动观和价值观产生偏差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劳动具有知行合一、体脑并用等特征,能够帮助大学生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创新。高校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实践,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使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提升,实现大学生知识内化,升华劳动情感和增强劳动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体力和脑力的新型劳动者,不断提升自由个性,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部分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容乐观,原因即在于操作能力过差,只懂纸上谈兵,难以将内在知识转化为外在实力。当前劳动形态不断变化,脑力劳动比重不断增加、新兴劳动形式不断出现。通过劳动实践,大学生能将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理论和实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充分结合,以理论指导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操作能力,最终将脑海中建构的宏图转化為真实可见的现实大厦,以此证明自身价值。同时,劳动实践可以展示人的能力、禀赋和才能,从而确认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尊严感和意义感。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做的最细致、也是最必要的事情。从高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层面着手,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大学生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和针对性,实现高校劳动教育价值。
(一)高校层面
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积极发挥高校劳动教育主阵地作用。高校劳动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统一,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的有机整合。[7]
1.思想认识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高校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教师是劳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端正劳动教育态度,认同劳动教育理念,摆脱“唯智育至上”“唯分数至上”“唯成绩至上”的偏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所具有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创新”等基础性综合育人价值。
2. 教育主体
实施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首先,学生是劳动教育的第一主体,要将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以致用,实现知行统一;其次,充分发挥高校各部门的作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切实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大”育人体系。高校要结合本校劳动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将“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教育资源融入劳动教育中。
3.教育内容
当前,劳动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越加丰富。因此,要不断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化剖析。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外,高校劳动教育也要注重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体力和脑力的新型劳动者。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讲座等多样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劳动教育效果。
4.教育平台
首先,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积极创新”等劳动价值观教育,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其次,将劳动教育元素注入各类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过程。因此,劳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5.机制建设
首先,高校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独立地位,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将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构建融理论学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义工活动等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的渗透力;其次,建立公平公正的评判机制。不以简单的“对与错”“多与少”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关注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与收获,帮助学生建立劳动自信。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层面劳动教育弱化现象突出。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些家长信奉“唯分数论”,认为劳动教育无足轻重,家长错误劳动观误导孩子劳动教育价值养成。同时,由于过重的学业负担及家长溺爱,导致孩子缺失劳动机会,造成劳动能力的弱化。此外,不少家长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劳动教育是学校的责任,缺乏主动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识。
学校并非劳动的主要场所,培养劳动观念,锻炼劳动能力,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纳入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当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家庭教育观念往往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认识,通过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错误价值取向,教导孩子正确看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避免产生错误的劳动等级观;其次,家庭教育要转变培养观念,摒弃单一成才观,不“唯智育至上”,凸显劳动教育重要性;再次,充分发挥家庭和家长在劳动中的示范、引导、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家长t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参与劳动,把劳动教育落细落实,不仅有利于建立家庭亲情,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家庭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劳动习惯;最后,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家长要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协助者和监督者,密切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将学生的家庭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总体教育评价体系。
(三)社会层面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应当为劳动教育的开展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为受教育者提升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外在环境保障。
第一,借助社會实践这一平台,高校劳动教育可将直接与间接、体力与脑力、校内与校外等劳动教育资源充分融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专业实习,参与志愿服务,参访高科技企业等;第二,积极挖掘各地各高校劳动教育优秀案例,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第三,把劳动教育置于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将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录入个人学习档案,作为大学生升学深造和入职就业的重要评价指标,唤起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3]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6年最新修订)[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3.
[4]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73-77.
[5]苏霍姆林斯基,著.给父母的建议[M].罗亦超,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52.
[6]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1.
[7]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100-104.
责任编辑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