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奇旅

2019-09-10 07:22陈伊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12期
关键词:殷商之根甲骨

陈伊

1

我失足跌入一川江水。

用尽力气,我闭上眼,任由身体不断下沉,耳畔残存的喧闹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2

我是被人们的说话声吵醒的。

用力睁开眼,我发现自己靠在一块巨石上。放眼四周,皆是苍茫,是人类记忆里最原始的模样。

不远处架着篝火,篝火旁是一群卉代装束的人。他们正用我听不懂的语言交谈着,手里似乎还拿着些什么。

“孩子,你醒了?”身旁传来一位长者的声音。我转过头,发现是一位须发尽白的老人,面容慈祥。我尚未缓过神来,皱着眉问他:“你是谁?这又是哪儿?那些人又在干什么?”他笑了笑,并不打算表明身份,只是说:“这是殷商。”“殷商?!”我瞪大眼睛,感到不可思议,老人却已迈开步子,说:“你跟我来。”我赶紧站起身,跟上他的步伐。

走到篝火旁,众人都讶异地看着我。老人停下来,与他们说了些什么,大概是解释我的出现,他们这才恍然大悟,换上友好的笑容。

老人转身说:“你想亲眼看看甲骨文吗?”“什么?你说甲骨文?刻在龟壳上的文字?”我发出惊呼。他对我的反应并不感到意外,点了点头,顺手接过了身边一位青年递给他的一片甲骨,示意我拿好。我双手颤抖着,敬畏地接过那片承载着卉老文明的甲骨,仿佛在进行一种神圣的仪式。我的目光诚惶诚恐,带着好奇,带着敬仰,轻轻地落在了那些卉老的文字上——它们大小方圆错落有致,粗细轻重节奏灵活,与龟板的硬度与纹路相得益彰。我虽不明白写的什么,但当手指触碰到它们时,文字的笔划、刻印的深浅,统统都烙在了心里。“这是中华文字的起源!是笔墨书法的前身!”我的身体里,有这样的一种声音在呐喊。那一瞬间,血液里埋藏许久的文化基因被这些卉老的文字唤醒。更有一些沉寂多年的魂,刹那间穿过指尖,与它们血脉相连。

我看见了,中华文化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我仍然以敬畏的姿态,仰望着眼前的殷商青年,将手中的甲骨交还给他,再次进行同样神圣的仪式。哪怕他的目光中满是不解。

3

甲骨刚刚回到青年手中,眼前的景象便突然大变,飞沙走石,天地变色。我望着老人,眼神惊恐不安。他却不以为意,仍笑意盈盈地捋着白胡子,宛如屹立的泰山,万年不倒。

4

大地渐渐平静下来,周围却不再是莽莽榛榛的原野,殷商的篝火也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气、辉煌的府邸,门匾上的字,似乎是“王府”。

我问老人:“这儿又是哪儿?”

“东晋王家。”他一边敲门,一边回答。

“东晋?王家?难道是……王羲之?!”

“哈哈,猜得不错,正是王羲之的家。”他开怀地笑了,向前来开门的仆从点点头,走进了大门。

我见状,已来不及感叹,便也对仆从笑了笑,快步跟了上去。

5

我们穿过几条疏朗的廊道,还未走到正厅,迎面便小跑来了一位衣着朴素的妇人。她面露歉色,简单行礼后,难为情地对我们说:“今乃三月上巳,主人如会稽兰亭修禊。未有知会,失罪于客,乞蒙见恕。”

老人听了,如梦方醒:“无碍,无碍。鄙人拜谒,区区小事,无足挂念。修禊乃吉事也。右军既往,则吾辈告辞。”于是他作揖告别,我也连忙向妇人作揖,转身跟上他。

“今天王羲之不在家,去兰亭……”他向我解释,却被我的手势打断。

“我知道,我知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我说得没错吧?”

他又笑了:“哈哈,还算有点见识。只是没见成王羲之本人,还是遗憾了些。”

“无碍,无碍。区区小事,不足挂念。”我笑着,照着他的口气回答。

他也不恼,给我讲起王氏家族来。

6

我们在廊道间穿梭。他的身上光影变幻、明暗交错,声音深沉浑厚。我感觉自己在时光的廊道中行走,一张画卷在我眼前缓缓铺开。

“王羲之的祖父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都是书法家。王旷,就是王羲之的父亲,他算一个。但王羲之叔伯的书法水准要高得多。”

——此刻的王羲之,在会稽山兰亭,曲水流觞、弹琴鼓瑟。

“到了王羲之这一辈,不算上他自己,这堂兄弟中,有五个都可被称为大书法家。”

——他们饮酒、高歌、赋诗、作文。管弦丝竹在河水中流动,欢声笑语在山野间回荡,飘向四方、久久不散。

“王羲之当然不必说。‘东床快婿’这个典故你也听说过吧,这择婿之后呢,王羲之就与郗璿成了婚,有了七个儿子,每一个都擅长书法。”

——于是,王羲之放下酒杯,手里多了一支笔、一张纸、一砚墨。

“更有凝之、徽之、操之、涣之、献之五人,名留青史。最小的王献之还与父亲齐名,并称‘二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的书法也更加酣畅淋漓,大气典雅的笔墨在蚕茧纸上挥洒自如,每一个汉字都潇洒自在,飘逸遒劲。他醉心于山水,感慨人世无常,全然不觉自己已经创造了历史。

我听着他的讲述,想象着会稽山的盛景,不知为伺,心中的感动喷涌而出,竟让我想要落泪。

后来我才明白,那大抵是心灵深处对文化奇迹的震撼。

7

“今天,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传奇。”离开前,我们回望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府邸,他缓缓地说出这句话,目光如炬。

我深深地凝望着王府,贪婪地呼吸着承载中华文化的墨香,在心里点了点头。

8

我转过身,正要问老人接着去哪儿,便出现了和离开殷商时一样的场景——山河崩裂、光影错乱、天雷滚滚。

老人仍然微笑着,转过身,用他始终深沉的声音说:“孩子,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了。”

“你究竟是谁?”山河仓皇的世界里只剩下我和老人,我因他口中的“分别”感到无措,几乎是出于本能地喊出了一直以来的疑问。

“我?你不是都见到了吗。”他还是笑着,还是像泰山一股屹立着。

我是殷商时或浅或深的甲骨篆刻,是两汉的蚕头燕尾,是大唐的盛世狂草。

我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苏东坡的《寒食帖》。

我是记录人世悲欢的横竖撇捺,是承载五千年文明的方块汉字。

我是一支狼毫,一尺宣纸,一方端砚,一袭墨香。

我是你心里的文化之根,是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的文化之根,是从上卉到现代一脈相承的中华文化之根。

我是汉字与书法。

“孩子,你明白了吗?”

9

我明白了。我都明白了。

我想告诉他,张嘴却发不出任伺声响。

10

傍晚的残阳照进房间,温柔而缠绵。

我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一阵晚风刚好吹来,翻动了母亲放在书桌上的新一期报纸。

我起身,想要给自己倒杯水,却无意瞥见赫然印在报纸上的大标题——“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传统文化生机”。

“果然,传统文化的精华永远不会过时。汉字与书法永远根植于中华的灵魂。”我这样说着,走出了房间,却碰上母亲的目光。

我尴尬地笑笑,转身倒水。

“你也是这样想的吧,汉字书法先生。”我在心里说。

猜你喜欢
殷商之根甲骨
甲骨传拓复文献 纸上墨香贯古今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殷商遗址大搜寻
美丽的汉字,中华文化之根
颂歌
贾丽的诗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从甲骨卜辞中看殷商政治伦理思想
甲骨整治研究综述
殷商古城青铜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