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姿
摘 要:德育教育“教书育人”本质中“育人”工作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关乎学生个人发展与国民素养的大事业。但传统的“说教”既已明显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需求而再无法成为德育模式。即:对德育模式的转型在现状境况下为必然之需,在素质教育背景与学生主体理念下,对学生特点的契合则应为转型的关键。本文便就在此关键下的小学德育策略话题做出实地实践以深刻化品德认知、故事感化以美化品德情感、认可鼓励以持续道德言行此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生特点;德育;策略
學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其特点的契合则是教师进行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德育则亦为如此。小学生相对于枯燥空洞的说教而言,更乐于关注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物、更乐于倾向自己所亲耳倾听的故事,亦更乐于获得旁人对自己依据所见、所闻发出的模拟化言行的认可,以获得自我满足感。而此分别隶属于认知、情感、行为的三者便是德育教育与学生道德境界得以提升的切入点。
1.实地实践以深刻化品德认知
道德是人类社会基于人道主义与社会有序稳定的需要而生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其代代沿袭而终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因此,新时代小学生对其的认知与学习亦便成为必然之需。但在具体的认知方式上,由于其社会经验的空白及其包括理解等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薄弱,而需要在实地实践进行对道德原理的领悟,而非抽象的理论说教和描述,以使其形成由来于亲身体验的深刻道德认知。
例如:“自觉纪律教育”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对此的渗透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则可和班主任一起带领同学们去到比邻马路而位于其上方的安全人行地带,而让其观察马路上各色行车之间的距离与在红灯下停车时相邻两辆车之间的距离。这时,同学们便能够真实、清晰而神奇般地发现“等距”的答案,但同时亦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大家都能不约而同地做到等距呢”?此时,教师则可向其揭示关于车与车之间安全距离的交通制度及其发于“避免与前方车辆发生意外碰撞与追尾事故”的缘由初衷,并指出所有行车司机对此的共同遵守构成了一个秩序紧然、安全的交通环境。亦可假设对此的忽视可能导致的后果:两方涉事人员的矛盾、出于处理事故的需要而发生的堵车等。如此,德育伴随着实践而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意识与认知系统,成为学生进行社会认知与道德认知的基础。
2.故事感化以美化品德情感
在上述通过实地实践而使学生生成趋近客观性的道德认知之后,则应是进一步对其进行道德之人道主义精神感化、从而产生道德情感的过程,以构成一个逐步递进的、科学的德育逻辑。且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情感感知力,而可在对故事的倾听中潜移默化而自然而然地促其领悟到其中的道德理念、产生道德情感。因此故事则亦可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大方法或工具。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在继上述“实地实践”环节通过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亲眼见证过诸多爱国志士的遗迹,如墓碑、旧居等而使学生生成爱国主义认知之后,教师则可向其讲述这样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1932年,刘胡兰出生在陕西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47年,她15岁,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因被叛徒出卖被捕。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儿’。敌人此时恼羞成怒,说道:‘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做共产党’,面对铡刀,她毫无惧色,从容赴死。”等,生成关于爱国主义高尚的认知,同时生成对祖国的热烈情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动情感,而为之后自身爱国主义品质和精神的形成与在此之下的行为发生奠定坚实的情感驱动基础。
3.认可鼓励以持续道德言行
继通过故事感化的道德情感生成之后,则应是对学生在此情感指向下的道德行为的引导与强化。由于小学生还尚未有独立的对错是非判断能力,其对自身行为的性质认知大多通过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反应来进行。所以,在强化学生道德行为的目标下,教师应更多地给予其认可与鼓励。
例如:在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中心的德育过程中,继上述实地实践与故事感化的环节以使同学们理解集体主义概念、生成愿意为集体奉献的情感之后,教师则应从身边事做起,先和同学们一同对集体学习生活的教室空间进行清洁及整理,以引导其自觉集体奉献行为的发生。而在同学们开始自觉为集体做事时,如放学后帮同学们将课桌摆放整齐、给班级的盆栽浇水、在运动会时积极报项目为班级争取荣誉、耐心帮助同学等,教师即应具有敏锐的发现能力,而给予其面向全班同学的表扬与认可。此时,同学们则可确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是被老师所认可且应被其余同学们所效仿的,而后则会使此种行为进行重复。这便是成功的德育教育所呈现的结果。
总之,德育是一项相较于文化知识教学更需要用心的“育人”事业,在现今知识型社会的背景下则更显得可贵与急迫,但对学生特点的契合始终作为包括德育在内的各类型教育的起点存在,而应以此为中心展开德育探索。
参考文献:
[1]罗书彦.如何抓好小学生德育工作[J].文学教育(下),2019(11):178.
[2]张宪敬,王琪.创新小学德育教学的路径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