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9-09-10 22:54:17邓令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33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以生为本高中语文

邓令超

【摘要】现阶段高中小说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小说题材特点、创作时间背景、小说教学时长和传统教学模式都影响着授课的进度、效率和效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细节传情启新思”的教学对策,让小说教学成为以生为本的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文本;以生为本

在高中阶段,文本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优秀小说作品更能推动学生欣赏文学文本的魅力,深刻感受形象和体验情感。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说教学难免偏向于模式化解读,导致失去了语文味,课堂呈现出“填鸭式”“满堂灌”等弊端。面对传统语文课堂的种种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小说教学,探寻出“细节传情启新思”的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展现语文味,让学生走进文本,回到语文的本真。

一、高中小说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所占比例大,所选都是经典作品。以人教版为例,有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等。小说具有直观性、审美性、批判性,容易激发与现实生活、当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体裁、时代、教学课时、教学理念等限制,小说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

1.小说体裁与呈现限制

许多经典小说篇幅较长,编入教材的内容有限,往往只有某几章节,在课文标题中体现为“(节选)”。但学生理解小说需有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至少出现1-2个人物甚至更多,一旦掐前去后,学生不知所以然,无疑增加理解的难度,也就增加课堂授课的难度。

另外,虽为节选,但小说的内容仍然较多,学生要费不少时间去阅读、理解,如《边城》节选自《沈从文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卷,多达10页。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翻阅,才能勉强将脉络梳理出来,显得吃力。

2.创作背景与时代的距离

学生受阅历、现实社会的舆论导向等因素影响,对距离现在时空较远的小说文本内涵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无法深入到作品之中,感悟人物内心世界、把握真实感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由于缺乏对沙俄统治背景的认识,不了解俄国的历史、风俗、民生百态等,学生无法理解别里科夫之死因,无法感受别里科夫对外部变化的恐惧,无法领悟根源正是笼罩整个俄国社会的奴性和漠然,一位学生竟将别里科夫式的行为归纳成“佛系”、活出自己风格。可见,小说创作背景带来的教学难度之大,要将学生引领到一个非现代的小说世界并非简单的事。

3.文本无限解读与课堂时间有限的矛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小说可读之处繁多,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导致文本有无限解读的可能。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名声显赫富丽堂皇的贾府里,东廊三间小正房的布置时连用三个“半旧”,学生化身为“小红学家”,对“半旧”有多种解读:低调的奢华、常在这里活动用旧了、贾政不事奢华、贾珠死后王夫人吃斋念佛的心理映射、尽显贾府的世家地位、历史悠久……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要把控课堂时间,在小说教学上的权衡与取舍存在不小的难度。

4.传统教学模式对体验情感的阻碍

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到小说的教学上,大体上是由教师主导分析情节脉络、判定人物性格特征,再给小说的中心思想明确定义,“贴标签”,实现“满堂灌”。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精彩的环节,却是流于表面。例如,《清兵卫与葫芦》中对清兵卫定下“对喜爱事物的执着、有着鉴赏的天赋、不敢抗争”的评价,根本没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的时间,强迫学生接收,导致学生对内容的感悟成了“千人一面”。凡是主观地将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的填鸭式教学,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衷心相违背。

二、教学方法对策探究:细节传情启新思

陈日亮先生在《我即语文》中提到:“语文课最容易变成废话的集散地。”语文课相当灵活,一课多法。如何高质量地设计一节小说课,而不落窠臼?

经过多年探索,笔者认为,至少要贯彻三点,才能演绎灵动的语文课堂。第一,课堂有序。小说篇幅大而内容丰富,要实现“高效课堂”“一课一得”“长文短教”,须从文本中找到一个关键的“点”,即有意义有关联的问题,以点连线,由线到面,层层推进,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方式衔接起来。第二,回归文本。语文,笔者理解为“语言与文字”的学与用。情节衔接归根到底还是语言文字上的衔接,语言文字才是学生最需要感受魅力进而内化运用的对象。切忌将语文课变成“政治课”,使语文失去本真。第三,激发思考。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稍微点拨,学生就能通过自行解读文本、相互启发合作等方式得出个性化的感悟。

基于这三要点,笔者探索出一条走向高效课堂的小说教学策略:细节传情启新思。下面以《祝福》的教学为例简要说明。

在《祝福》一课中,围绕祥林嫂的“伤疤”这一细节,创设三个问题,形成以“伤疤”为中心、覆盖全文的一张网。

1.伤疤的存在再正常不过了,为什么祥林嫂额上的伤疤却成为耻辱的标志呢?

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反复地翻阅课文,找出与“伤疤”有关的语段,将每一处细节描写圈画出来:起因——被迫改嫁不从撞伤,经过——被众人当作笑料。

2.表面的伤疤终会愈合,可是内心中的伤疤却可以致人死地,请学生找出祥林嫂“无形的伤疤”(此处注意从“有形”到“无形”的深化)。

学生会再次翻阅祥林嫂受欺压、嘲弄的片段,结合字句,抓细节,细细品读,《祝福》中“他人即地狱”的悲剧,如儿子阿毛之死被当作消遣谈资;柳妈看待改嫁撞香案角时认为“实在不合算”“索性撞一个死”;捐门槛后盼得救,四婶却还是不许她碰祭品,“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这样的遭遇表面上归因于“祥林嫂改嫁”一事,但祥林嫂是身不由己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笔者还结合了北洋政府婚姻制度“结婚须由父母允许”(《中华民国民律亲属编草案》第1338条)和清朝举人逼女殉夫活活饿死立牌坊的事迹,让学生一层层地深入挖掘,使他们的心灵深受震撼,对祥林嫂的苦难与无奈的感悟就更上一个层次。

3.祥林嫂为了抚平内心的伤疤,做出哪些抗争?

学生回答:重回鲁镇工作、与他人诉苦、捐门槛等,通过向他人诉说来疏解痛苦,通过向神灵求助来摆脱厄运……然而最后连神灵都没法让祥林嫂得救时,她只能绝望地走向灭亡。

一个社会让活人无路可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正吻合了鲁迅先生“想做奴隶而不得”的说法。这一问题让学生深入到作品当中,形成对当时社会的印象、對人物的个性化理解,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比起老师独自声情并茂地控诉封建陋习的效果要显著得多。

综上所述,尽管小说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选择紧扣中心细节的策略,层层设问,环环相连,深入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小说的世界。抛弃模式化、避免应试性,让语文课堂回归文本,还待教师不断探寻与实践更多新颖的方式、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范婵.高考小说阅读趋势与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成旭梅.关于现当代小说的阅读鉴赏教学[J].中学语文,2006(9).

[4]赵乔翔,张媛.关于中国当代小说教学问题的探讨[J].语文教学研究,2008(4).

[5]耿娜娜.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6]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以生为本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15:38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2:01:56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40:23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