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不宁静”的《荷塘月色》

2019-09-10 22:46赵季晨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教学体会荷塘月色

赵季晨

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历来被人们所推棠。但是学界也有一些不同意见。本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荷塘月色》 评论 教学体会

每次教授《荷塘月色》,內心都“颇不宁静”,皆因那褒贬不一的评论。在此,我想为朱自清先生说几句。

一、关于《荷塘月色》的爱欲观与教学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句赞美荷花的文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和引用的江南采莲的诗句,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批评道,“‘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今日读来,却嫌它庸俗而肤浅,令人有点难为情……不是机械化了的美感反应,便是压抑了的欲望之浮现。”且不论月份牌、广告画是否一定是俗艳的,单就我个人第一次读到“出浴的美人”时的感觉,便和余光中先生的完全相反:月光下一朵静美清香的荷花和一个纯洁无瑕的女子在我的眼前交替出现。也许正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物还是那个物,看来只是因看物人的心念不同而折射出了不同的意象罢了。当面对普拉克西特烈斯的《赫耳墨斯和小酒神》和安格尔的《泉》这两幅全裸画时,脑海中产生的难道不分别是恬静的深思和无邪的纯美吗?

可即便朱先生有那“压抑了的欲望”,或如杨朴先生所析 “而文章之所以由荷所象征的美女和采莲所隐喻的性爱内容两部分构成,恰恰是由作者美人爱欲潜意识所构成的”,我也不认为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仿佛朱先生离经叛道一般,仿佛与爱欲沾边的即是庸俗与邪恶。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在《人的本能》一文中曾说:“歌颂心灵至上、摒弃肉体本能的人,无论追求灵魂还是逃避肉体,都俗不可耐,因为激励他的不是真理,只是虚荣心……或者逼迫肉体与灵魂单向发展,变得互不相容,互不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可以说是很愚蠢的。”

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性和爱欲是不光彩的甚至是邪恶的东西,会教坏我们的孩子。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语文教材,在节选《荷塘月色》一文时,也曾以思想不宜、文句过艳为由删除了“又如出浴的美人”和江南采莲部分内容。现在我们的课本虽已尊重作者的原创将这两处还回原貌,可在释意上似乎有意避开了关于爱欲的话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不稳妥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为越是不解释的东西往往越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各种猜疑和联想。在教学这两处时,我能清楚地看到很多学生脸上露出的那怪怪的似懂非懂的笑意。我此时的教学态度不是躲避,因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于是我把问题向深广处引领。首先我只是简单地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都见过断臂维纳斯的图片吧?她美不美呢?”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美”。我又问:“有没有人觉得她上半身裸露是邪恶的呢?”学生都摇头答“没有”。我把事先选编的许多中外名家的裸体雕塑和绘画通过多媒体播放给他们看,带他们鉴赏其中的美,学生的神色渐渐都认真起来,再也没有先前的怪怪的嬉笑。在此基础上我再解释“出浴的美人”是比喻荷花的不染纤尘的纯美,学生们全然领会了。在教学“江南采莲”一节时,我设置的问题是:“大家知道古今中外最美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学生大都答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和朱丽叶》,还有我们书本上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孔雀东南飞》。我又问:“他们的爱情值得歌颂吗?”学生们齐答“值得”。然后我就顺势引导:美好坚贞的爱情是值得赞美歌颂的,文中所引用的《采莲赋》就反映了那时少男少女们纯真、自由、快乐的爱情,它是我们人类必不可少的三大感情(亲情、友情、爱情)之一。我首先肯定喜爱一个人是自然的事,然后我强调:人必须等到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时,才可以做出更加全面和周到的选择和决定,从而避免许多悲剧发生。接着,我列举了许多青少年因为恋爱观不正确所发生的惨剧事实。可以说,这番教学对学生的心灵震动是很大的。而我所做的事只是还原了事物的本质,还原了生命的原态,摘掉了人们关于爱欲所带的有色眼镜,使本该正常的东西正常化。

二、关于《荷塘月色》的意识流与主题

在《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中,蒋济永先生发表了一篇名为《〈荷塘月色〉意境构成与作品完整性质疑》的文章,其指出《荷塘月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完美”,“‘江南采莲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标题《荷塘月色》就没有关联……朱自清引用它和《采莲赋》,主要表现江南采莲旧俗中的艳情和风流,并忍不住赞美:‘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明作者所流露出的是一种艳羡的情趣和格调,与‘荷塘月色’描写所体现的朦胧、优雅格调相比,显得低俗。因此,‘荷塘月色图’与‘江南采莲图’格调上的大相径庭,破坏了它们内在的有机统一。”并对目前学界将《荷塘月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刘泰隆为代表的情感线索论,以钱理群为代表的思想矛盾体现论,以孙绍振为代表的“伦理自由说”,一一作了批判。

我认为目前学界把《荷塘月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三种代表性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但解释似有待完善。

至于蒋济永先生的观点,我也不以为是。

首先我认为从散文“形散神聚”的这一特点来说,朱自清先生夜晚漫步荷塘所触发的种种感想,即意识自然的流动,这便是牵贯整篇文章的“神”。这个“神”是当时朱自清先生整个内心的观照,是一个流动变化着的意识整体。朱自清先生只是将这个流动变化的意识整体如实反映出来,它是统一的。“荷塘月色”既是他意识流动的一部分,又是触发他情思的引子,因此,以此为题,没有不妥。

其次,朱自清先生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他在探讨传统的艺术手法时,表述了“逼真与如画”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中,他写人、写物、写景,往往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如同以文字作画。所以朱自清先生把自己的感触联想真实地流露出来。他感觉到了平时少有人走的小路的阴森,感觉到了灌木的“峭楞楞如鬼一般”,感觉到了“荷塘月色”的静谧美好,感觉到了江南采莲的快乐、纯真和浪漫,这些都是他内心感知的自然流动。他没有为了“荷塘月色”而“荷塘月色”,没有为了“荷塘月色”就略去了那“如鬼一般”的感觉,没有为了前面的优雅、宁静、朦胧的格调,就一定在后文也编造出一个一样格调的江南月夜荷塘。意识的流动是没有约束的,是自由的,能把这种没有约束、自由飞翔的意识表达出来的文章才是灵动饱满、最富生命色彩的。《荷塘月色》是内心自然流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是一个真实流动着的、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有静有动、有古有今、有美有丑、有乐有愁。它本就是一幅百味俱存、千态尽现、矛盾而又统一的原生态画卷,哪里还需要为了统一而统一的单调沉闷的格调去添足?

还有那“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所反映的当然也不是低俗、艳羡的格调和主题。关于艳俗的问题,我已在前文讨论过。要想了解《荷塘月色》的真正主题,我以为应首当了解朱自清先生写此文时前后所遭遇的事及那时的心境,这些在《朱自清传》中的《那里走》等篇目中全有反映。 除了“只为家贫成聚散”的凄然,“嘶骢何处行”的茫然,“在这段时间里,朱自清时刻都在惦念着远在南方的朋友。和现在生活相比,他感到过去和朋友们一起过的那段‘山乡水乡’、‘醉乡梦乡’的日子,十分有味。 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更无用说那江南采莲的乐事了。他已有半年没有接到南方的老友夏丏尊的来信了,在这动乱的年月里,他究竟怎么样了呢?因而,作者的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隐含了太多的思绪 。“那里走呢?或者那里走呢!”整篇文章表露的都是那时而宁静时而不宁静的内心对现实的无奈茫然欲求超脱而又终不能够的凌乱。

参考文献:

[1]张秀琴.阅读大师的智慧[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陈孝全,刘泰隆.朱自清作品欣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124125.

[3]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荷塘月色)解读[J].名作欣赏,2003(8).

[5]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教学体会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点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改革体会
对口单招高三数学后期复习的“点滴见解”
高职“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体会
翻译批评赏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