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下高效课堂的问题创设

2019-09-10 18:21于红涛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问题驱动高效课堂

于红涛

摘要: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问题链的创设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链中包括核心问题和相关子问题。本文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从三个方面浅谈子问题的创设,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问题驱动;子问题;核心问题;高效课堂

“问题驱动高效课堂”是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实践中,以问题情景为引导,层层递进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网络的高效课堂。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课改要求,我一直积极探索如何高效开展“问题驱动高效课堂”。在学校开展的“问题驱动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中,我创设了5个核心问题,14个子问题,由这些问题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通过备课、上课、评课和课后反思,我对这些问题情景进行了梳理和拓展。在应用“问题驱动”时,好的核心问题与子问题才能有效的将学生引入问题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下面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浅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1.利用学生生活,创设问题

生活情景1:播放一段开会鼓掌的视频,视频放完后让学生鼓掌感觉双手的关键

子问题1:鼓掌稍微大力点,为什么两只手都有痛的感觉?

子问题2:鼓掌时,左手受力,施力物体是哪只手?受力物体是哪只手?右手受力时,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核心问题1:什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從生活情景和学生的体验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两个子问题训练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两个子问题学生可以轻松的分析。学生在分析了这两个问题后,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核心问题。学生建立了作用了反作用力概念后,再列举几个例子,加以巩固。

生活情景2:成语“以卵击石”是指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子问题3:试分析“以卵击石”成语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子问题4:那么是否蛋对石头的力小于石头对蛋的力?

子问题3是对核心问题1的再巩固,学生在建立了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后,能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在分析子问题4时会出现很多结果,绝大多数学生直观认为鸡蛋对石头的力小于石头对鸡蛋的力。这时老师不用急着纠正,而是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存疑,引导学生下一步的思索。

2.利用学生实验,创设问题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离不开实验。在高中教学常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由老师设问,由老师操作,常常用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利于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分组实验中,老师有意识地将实验有机地融入到新课的教学进程之中,发挥出实验活动在教学中的动力作用,促进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验证猜想,培养他们的科学分析的能力。

在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中每组提供两个弹簧测力计、两根橡皮条、两根竹签。

子问题5:要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关系应该选择哪些器材?为什么?

子问题6:选择好了器材怎么操作才能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关系?

子问题7:是不是各个方向上得出的大小关系都一样的?

核心问题2: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关系

子问题8:要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方向关系应该选择哪些器材?为什么?

子问题9:如果选择两根竹签能不能探究它们方向关系?

子问题10:如果选择两根竹签,A竹签给B竹签的力受力物体是?B竹签给A竹签的力受力物体是?

子问题11:如果选择两根橡皮筋能不能探究它们方向关系?能不能验证作用力反作用力在一条直线上?

核心问题3:作用力反作用力方向关系,他们受力物体关系

核心问题4:牛顿第三定律

问题5-7先沿水平各个方向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观察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这时学生观察到两个示数总是相等(如图1)。再沿倾斜方向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这时学生会发现示数并不相等,形成生成问题(如图2)。教师让学生思考2分钟,请学生回答,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出不相等的原因。问题9-10两只手向内挤压竹签,观察竹签的形变,可以直观的分析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方向关系。通过判断两竹签之间的力的受力施力物体,让学生发现作用力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上(如图3)。问题11向两边拉橡皮筋也可以分析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方向关系(如图4)。将两个橡皮筋系在一起向两边拉,可以观察到,不论在那个方西两个橡皮筋之间的作用力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如图5、6)。问题5-11的创设是具有开放性的。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探究了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围绕核心问题2-4层层展开。

3.利用知识迁移,创设问题

物理知识的迁移,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内在的联系,把原知识深化、拓展:即学习中发现相似知识到分析它们的区别到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知识的迁移也是问题的迁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知识点的相似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迁移的本领,才能区分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知识的迁移也会产生有价值可以引出新知识的问题。比如:拉力作用下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知识点可以迁移到竖直光滑圆轨道的问题中,也可以迁移到带点粒子在电场中的圆周运动问题中。在研究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时,应用知识的迁移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景:如右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水瓶

子问题12:以瓶子为研究对象,瓶子受什么力?这两个力受力物体是?这两个力什么关系?这两个力可以相互抵消吗?

子问题13:桌子给瓶子的力反作用力是?这两个力受力物体是?这两个力什么关系?这两个力可以相互抵消吗?

子问题14:瓶子受到的重力反作用力是?

核心问题5:一对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问题12-14学生在已经掌握平衡力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与对比,就可以把平衡力迁移到作用力反作用力,在迁移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两者的不同。

4.核心问题的界定

核心问题是指教学的本质,能统摄学科基本知识,贯穿探究的整个过程,是物理知识网络的重要节点,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应该根據课程目标界定。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要具有“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内容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课程内容中所要求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物理思维都应该界定为核心问题。在课程内容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本节界定了5个核心问题。核心问题1是基本概念,核心问题2、3、4是基本规律,核心问题5是物理思维。

一节课中可能有多个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如果一个核心问题有多个并列问题,可以将这个核心问题合理拆分成几个并列问题,但这几个并列问题应该和其它核心问题是递进关系。

核心问题是所有问题解决的落脚点。师生应该围绕核心问题创设可感知、可体验的子问题。子问题应该服务于核心问题。子问题可以是递进问题,也可以是并列问题。子问题与核心问题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必须有很高的契合度。子问题要激发学生思索,要能引起生成问题。子问题必须创设在物理情景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取决于把情景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脱离物理情景的子问题都是无效的。核心问题应该高于物理情景,物理情景是子问题创设的源泉,而核心问题是物理的本原。

总之,如果我们界定好核心问题,创设好子问题,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必然是高效的,学生的自主性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挥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高中物理“问题驱动课堂”的有效建构[J].物理通报,2016(9)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和中学 广东广州 510000)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问题驱动高效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