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龙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我校结合区域实际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强化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措施,真正实现校企业共育技能人。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试点 技能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安徽省2015年实施中职学校质量提升工程,遴选42所中职学校开展试点工作。我校结合区域实际,开展以“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政、校、企、生”四方联动,积极探索,共同推进,丰富了现代学徒制内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实施背景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电机泵阀产业,使之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我县现拥有皖南电机、卧龙泵阀等龙头企业4家,子公司100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年产值80亿多元。综观我县电机泵阀行业现状,加工制造类技能型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县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可见,培养大批技能人才不仅是我县工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数控专业结合安徽省质量提升工程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先后与皖南电机的安徽威能电机有限公司(威能电机)、安徽泰威电气有限公司(泰威电气)和泵阀龙头企业安徽南方化工泵业有限公司(南方泵业)持续开展试点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举措
1.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我校先后与威能电机、泰威电气和南方泵业持续开展联合招生招工工作,三年来按照企业招工岗位共同确定了45个计划用于数控专业学徒制试点。为规范招生工作,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立联合招生招工领导小组。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简章,对报名考生进行面试,学校完成学生录取的同时企业完成准员工录用。
2.校企联合设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充分沟通和协商,为数控专业面向的电机和泵阀两个不同企业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更为明确。校企进行课程教学任务的分配,完成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也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其概括为“一二三四”,即“一项标准”(行业标准),“二大学习形式”(企业学区和教学车间),“三种手段”(项目教学、多岗轮训、工学交替),“四个层级提升”(上岗、知岗、熟岗、转岗)。
3.校企对接岗位,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校企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共建实习计划和大纲,同步推进学校技能课程和企业岗位课程建设,建立“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的课程体系架构模型,将所学专业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再将每个课程模块分解成若干个岗位,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项目,开发学徒制实训项目。
4.校企推行双师,共建教师培养机制。学校在企业设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选派优秀教师作导师,专业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同时自身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推动专业教师深入理解专业岗位需求。同时,学校鼓励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负责实习生岗位技能传授。
5.校企联合管理,增强学生角色意识。学徒制班建班以来,实施模拟企业运行的班级管理,推行“校企双班主任制”,以模拟企业的形式进行管理运行。制定企管元素的班级制度,包括考勤管理办法、个人业绩考核办法、安全管理制度、“6S”管理办法与考核制度等。营造融合企业文化的班级氛围,将企业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作为教室布置素材,增强学徒的企业归属感。
6.校企建章立制,科学考评合理管理。构建以“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傅”构成的校内外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以检验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意识、企业文化意识、基本操作技能等综合素养和职业核心技能。引入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对学徒进行考核,培养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成立由县政府各部门组成的试点工作领导组,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各项目建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项目建设督查小组,明确职能,落实责任,为试点工作出谋划策,决策、指挥、监督,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2.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试点工作各种制度,做到机构、人员、责任、方案、资金、奖惩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及教学检查、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教学质量考核、毕业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制度。
3.经费保障
将项目建设、国家投资的实训基地建设和行业企业投入的经费,用于现代学徒试点建设,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为专业内涵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三、成果与成效
2015年以来,试点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双师标准、评价体系等,校企按标准进行教学和考核,培养的学徒符合企业用人要求。主要成绩如下:
1.高效培养。试点学徒的学习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对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在实习阶段月工资可达3000元以上,部分学徒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如:学徒制学员谌奥同学2018年因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被评為“全国最美中职生”;郑志鹏同学在皖南电机集团数控车工岗位中成绩突出,被评为首届“泾工巧匠”。
2.缓解就业压力。试点工作使企业获得了一批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工艺且技能素质高的准员工,缓解了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保障了企业用工稳定性,实现了人才培养用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不少人才成为生产骨干和后备干部。
3.提升师生技能。学徒积极参加行业、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三年来共获得机械行业《零部件测绘与CAD绘图》项目二等奖,省级一等奖2人次,省级二等奖5人次,省级三等奖12人次。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和技能比赛,三年来共获得省一等奖3人次,省二等奖6人次。
4.开展内涵提升试点工作以来,校企合作编写了5本现代学徒制校本教材,有效解决了学徒培养过程中教材的合适性问题。 2018年申报课题《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 省级立项。多篇典型案例在省、市获奖。学校和企业共有10项技术咨询、产品研发工作等。
5.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部分兄弟学校结合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纷纷来我校交流学习。在安徽省现代学徒制联盟年会中,我校做了典型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兄弟学校好评;“安徽之声”专题报道了我校与南华电机试点工作;试点企业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威能电机)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企业,我校因试点工作成绩优异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学校。
四、体会与思考
(一)选择合适的试点企业
在考虑企业规模的前提下,学校选择合作企业时重点需要考察的是企业经营专业、企业文化和合作愿望等方面。为此建议遵循四条选择原则:一是“学有所用”,这是指合作企业经营主业与学校所开专业对口一致;二是“事业留人”,这是指合作企业突出以人为本,采取先进管理理念培养员工职业生涯;三是“待遇留人”,这是指合作企业生产效益好,员工个人收入高,员工对待遇满意;四是“情感留人”,这是指合作企业有主动、真诚合作的愿望并付诸行动,表现出对学员全面发展的诚意。
(二)招生人数不宜过多
试点工作强调校企联合培养学徒,企业的选择和参与度直接影响着学徒培养的质量。根据试点情况,需要企业提供适当的实训条件、师傅数量、工作岗位等。我校第一届试点人数为20人,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第二届和第三届招生人数相应减少后,试点效果较好。建议师傅带学徒1~3人为宜,1~2人一岗位为宜。
(三)试点过程与工匠精神相融合
试点过程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侧重于方式方法。工匠精神是一种思想观念,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有工匠那种追求高品质、踏实、冷静、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在试点中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將学徒培养成职业素养和技能都具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的素质
教师综合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试点工作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理实兼修”;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师进行持续培养,包括校内专项技能培训和校外对标学习,确保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人才。同时,加强对企业师傅的选拔和管理,提升他们对学徒的技能指导管理水平。
(五)政策保障,提升学徒最终留职率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是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因素。为此建议试点过程中,教育部门争取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给企业提供更多利于有效执行的优惠条件,激发企业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学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企业认可的职业能力的学徒;企业出台“返还费用”“提前转正”等配套政策,提高学徒的最终留职率,满足企业对学徒培训投入与实际产出效益平衡的客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