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摘要】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时代下,教育对教师的各个方面不断提出着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着力于丰富自己的知识与阅历, 不仅授予学生“树”,更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树的生长过程”以及“种树”的技术与技能, 学会“种树,养树”。其次,教师要像动力源泉一样鼓舞同学们的学习,让知识的多向交流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常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生物课程应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学素养,提倡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生物 学生主体性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6-036-01
0
面对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和同学们的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主体性的发挥就凸显着很大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在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同时,又能充分让学生施展在学习上的主体性呢?我们必须明确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指导思想,只有将其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之具有可操作的特点,才能凸显、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浅谈主体性的教育思想
在20世纪左右,“主体性教育”开始萌芽并发展。它是立足我国的教育现状形成和引发的新的教育价值观念以及教育改革思潮。它从哲学层面来说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它不仅是本体的,更是有价值且具有实践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打破了中国教育的传统思想,开辟了教育的新纪元。
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和受众对象分别为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主体间性的交互关系。即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是单一且自发产生的,它还需要受到教师教育行为的引导和调节。
例如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教育者首先会担当起主导性主体的作用,我在向同学们讲述细胞结构时,不会一味的只要求同学们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举例子来帮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记忆,从而减轻学生们的课后负担,让学生发现学习其实也没有很难。
正如德国的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曾表达的思想,他站在生命哲学的角度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剖析,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心灵体验让人们达到心灵和精神的相通、相遇。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充分的理解沟通,在领悟了教育真谛的同时也对于生存的意义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在主体性的思想理论中,教师与同学间关系即为两个主体之间相互协同,知识交互的关系,而教育过程则是教师与同学之间交互性的实践和交往活动过程。我们只有从师者自身开展的教学活动入手,首先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再逐步促进同学们生成主体性的学习方式,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培养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才能更进一步,我们才能实现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才能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二、主体性在学生身上的存在形式
正如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事物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独特个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也许有的学生平时比较调皮,但他在理科方面课堂反应很快,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很强。而有的同学性格恬静,思维的灵敏度和跳跃性不及前者,但却在语言技能和写作文采等方面出类拔萃。这些同学从不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长就是其主体性的体现,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从主体性体现的“量”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秀程度,而应该因材施教,在促进学生发展现有的特长的同时帮助学生发掘新的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生物课堂上,学生们对于每一节的新内容、新知识都存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当教师在课堂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们不是只是一味的等待教师给出答案,而是可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一个活跃,积极的氛围。在课后,学生们可以主动看书学习,并互相探讨不懂的问题或者向教师寻求指导帮助。对于权威的知识并非机械化的接受,而是通过实践出真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而学生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致力于追求的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师讲授生物课程时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战略实施
从根本上来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的过程。
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
由于初中生物将学生们带入的是一个全新的生物世界,因此如何保持同学们学习的好奇心的同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就至关重要。例如,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他对生物非常感兴趣,因此每一节课他都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学习,打下了非常夯实的基础,以至于后来他自学的生物知识远远超出我的教学进度。所以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才能通过有效的思维逻辑将知识系统化,并且加以运用到生活中。
2.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能力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迥异的教学方法,善于观察每位同学的学习方式,并帮助他们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随时随地的发掘并鼓励创新性思维的产生,着力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3.转化为现代的教学方式
教师必须由过去灌输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现代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与此同时,老师和学生必须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打破师生关系的疏离感,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学生学习上的好助手,生活上的好朋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耐心。通过这些方式,有效增强同学们主体性学习的自信心。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兴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同学们主体性的发展是教育的必然性选择和要求。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创新人才的伟大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教育研究,2002(4).
[2]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3]叶沛仪.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青年文学家》,2011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