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彩坤
摘要: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因此必须以人为本,强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逐步形成系统化的育人体系:以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通过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理论灌输、实践参与、量化评估等工作措施,形成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德育工作局面。
主题词: 强化 思想 立德 树人
一、强化保障体系和四大建设
(1)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完善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范围和权限,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促使班子成员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二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肯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大地调动起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健全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形成以校长、书记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行政领导、任课教师、共青团、学生会、后勤部门等多个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育人机构和网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以学生管理为主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四是努力塑造一支作风正、业务精、敬业精神强的教职工队伍。
(2)强化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德育工作例会制、“校园文明十无规定”考核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工作制等涉及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检查、激励和评估等行之有效的育人制度,可以保障育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赏罚分明,奖惩兑现,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
(3)强化德育工作阵地建设。一是强化课堂阵地建设。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德育点和结合点,做到文道合一,力求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有意、有序地渗入德育内容。二是强化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广播站、宣传橱窗、读报栏、黑板报、常规考核评比栏等宣传阵地,坚持舆论正确导向,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育人氛围。三是抓课外活动阵地建设,把德育融入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等各项活动中,通过专题性、实践性文化教育,让德育与美育、文体、艺术、科技等多种活动融合,引导学生追求健康高雅的文化生活,“在政治上追求进步,在学习上力争优良,在生活上追求俭朴,在行为上力求规范”。
二、构建目标体系,强化四个“教育”
(1)强化“主题”教育。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让学生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对祖国深沉的爱化作无私的奉献、励志图强的内在动力和报效祖国的高远之志。
(2)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的基础,要通过强化养成教育使学生学做“真事”,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形成习惯。要从小事抓起,从细从严学生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使他们学会“自我督促、自我控制、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3)强化法制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警校共育、卫校共建、社校共管工作,通过聘请法制辅导员,法制卫生报告会、观看法制卫生影片等系列活动,强化秩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4)标本兼治,强化“特殊学生”教育。以正面教育治本,用德育知识武装学生头脑,以多种活动来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以个别教育治标,由政教室、班主任、值周教师、住校生管理员组成的管理转化育人线,转化“问题学生”,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和转化工作,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做好“特殊学生”教育工作,可采取签订特殊学生教育目标责任书、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实施“师生结对帮扶”和“生生结对帮扶”工程等方式。
三、强化德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1)强化教育教学活动效能。在教学中,要发挥品德政治课的政治导向和实践指导作用,要体现学科德育功能,根据学科特点,既“授业”又“传道”,找出知识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各科教学。要通过“观看、说唱、写讲、比赛、表彰”等形式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以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要通过系列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2)強化“三教合一”效能。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家庭和社会重要的育人作用,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参与,共同育人”的德育网络。
(3)强化“文化”育人。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学校文化,注重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对学生施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除了硬件文化建设,更要注重管理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学习文化、服务文化等的建设。
少年强则中国强,关注青少年健康发展,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凸显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是教育人肩负的历史使命。青年少思想政治建设是一个庞大持续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更需要教育人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