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时代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培养

2019-09-10 20:22魏清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

魏清

摘要:国内外语言学者均强调隐喻能力对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外语学习者。但如何提升外语学习者隐喻能力,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基于使用语言观为我国大学生英语隐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隐喻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2-0249-01

1.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社交交往和未来工作中使用英语做好服务。2012年,互联网+概念首次于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提出。2015年国务院引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额指导意见》,这使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这一概念也被积极地融合到教育教学中,由此进入了互联网+教学时代。这也为大学英语教学开启了新模式,改善和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它打破了英语学习的时空围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加了学生英语学习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和平台。

雷迪的管道隐喻理论以及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开启了隐喻认知研究时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的本质都是认知的。既然隐喻无处不在,那么识别和运用隐喻的能力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由此隐喻能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外语教育研究这开始认识到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吴蓉、周玉忠(2011:172-175)提出在语言哲学及语言学习中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一样处于重要地位。陈朗(2016)认为隐喻能力是鉴别人们是否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人们是否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试金石。概念隐喻在语言上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蒋敏、王荣明(2015))。因此对于英语学习着来说,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跨文化意识训练的必要条件,而主动在英语表达中使用英语隐喻是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突破性的作用。

2.基于使用的隐喻观

近些年来随着基于使用语言观(Tomasello 2000;Lieven&Tomasello 2008)的不断发展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兴盛起来,并被应用到语言学中,研究实际交谈中的话语以及语言结构的形成。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知识是在人的生理条件、认知机理和语言事件高频率出现的基础上建构的,其中频次是动力。第二语言的习得与其他知识一样,是通过经验学会的,学习者从输入中接触到众多的形符(token),经过加工后作为类符(type)储存起来;而后,通过归纳概括出高层次的类符(Hudson 2008)。在此过程中,有两类因素至关重要:主观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和注意(Hudson2008),客观因素是语言的频次,具体包括形符频次(token fre-quency)和类符频次(type frequency)。

由于受到基于使用的语言观的启发,一些学者开始将基于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应用到概念隐喻中来,试图阐释概念隐喻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基于使用的隐喻观认为基本隐喻的规约化是受类频的影响,即语言隐喻均是来源于同一映射的;语言层面的规约化则是形频的影响,即隐喻语言表达的符号形式。Svanlund(2007)基于频次的观点,提出隐喻的规约化是由:隐喻在一个语言社区的应用广泛性以及在个体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的固化深度共同决定的。随之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便成为隐喻研究的新动向,并成为该领域新的发展趋势之一。

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隐喻能力培养途径

3.1提升学生对教材隐喻理解和应用

教师在处理课文中的隐喻时,可以采用课前一课上一课下三步走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对隐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前:根据文章中隐喻运用特征,设计课前自学任务。任务的设计可以从三个层面人手:词汇层面、句子层面以及语篇层面的隐喻应用。课中:让学生对课前设计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并让全班同学参与到任务完成评价中来,最后在学生展示以及探讨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补充和升华;课后:基于课文中隐喻知识的输入,为学生创造相似语言情景,让学生讲所学隐喻进行再创造,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应用隐喻,从而培养学生的隐喻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思辨能力。虽然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强调隐喻习得也是构式和规约化的,但是在处理教材中的隐喻时,也不能完全忽视中西隐喻异同的对比,这有利于學生更直观地去感受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3.2增加语言输入,确保输入材料的语言交际真实性和有效性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的习得是在基于语言使用的,因此在学生外语隐喻能力的培养就如其他语言构式一样,要在使用中培养。互联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教学中有效输入的不足,各种原汁原味的外语视频、音频以及文字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即如何从海量的材料中辨别语言质量的高低。在保证语言输入的量的同时,语言输入的质则成了外语学习者语言输入是否保证语言交际真实性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取高质量的包含隐喻的输人材料供学生泛读和精读。对于泛读材料来讲,无论是课下还是课上进行,教师都应该围绕材料中所包含的隐喻设计一些相关任务;对于精读材料来说,教师则应对所涉及隐喻语句或篇章进行精讲,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隐喻背后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适当让学生进行输出训练。在提高学生隐喻能力的同时,也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互联网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