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佳
摘 要:非生命科学教育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幼儿园在开展非生命科学教育时存在内容较为抽象,幼儿难以理解;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参与程度有限等问题,笔者根据自身教育实践,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增加幼儿操作机会两个方面,对幼儿园如何开展非生命科学教育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非生命科学教育;具体化;操作机会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9-0034-02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科学和技术等方面,除了现在幼儿园普遍重视的生命教育,非生命科学教育也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在开展非生命科学教育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内容较为抽象,幼儿难以理解。无生命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科学和技术,如变化、空气、力与平衡、压力与压强等内容,看不见摸不着,给幼儿的理解带来困难。
第二,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参与程度有限。在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因涉及到使用火、电有一定危险性的材料,或步骤较为复杂、操作要求精细化等,多为教师示范、幼儿观察,有时甚至不开展此类活动,剥夺了幼儿操作的机会。
为了在幼儿科学学习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进行非生命科学教育时应尽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联系幼儿生活经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在活动过程中,要给与幼儿更多的操作机会去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素养。
基于幼儿园在开展非生命科学教育时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教育理念,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增加幼儿操作机会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从无形到有形,让抽象的内容活起来
(1)从生活实例引入,激活探究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形的东西引入,利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变成鲜活易懂,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也便于幼儿理解。从汽水一打开就会冒泡的常见现象,引发压强的探究;从日常生活中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使用抹布擦桌子行为,引发幼儿对于物体的吸水性的观察……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可以直接观察到,便于幼儿透过现象去探索非生命科学的奥秘,符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
(2)跨领域多元整合,深化非生命科学探究
抽象的科学内容可以利用故事、绘画、音乐、身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来具体化。在进行非生命科学教育时,实施跨领域整合,与体育、绘画、音乐、语言等活动相结合,产生更多的现象与更多的刺激,让幼儿有更多机会能够更深入而直观的观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内容。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认识物体的弹性》中,与体育活动结合,通过幼儿在大型玩具弹跳垫上自由弹跳,感受弹力的存在,观察在弹跳的过程中,引发对于弹跳垫发生的变化和弹力产生的条件的探究。在这些活动中,巧妙的将非生命科学教育与其它领域结合,幼儿能听到、看到、感知到原本抽象的内容,并用唱歌、绘画等有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加深对非生命科学的理解,同时也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巧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探究限制
有的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或特定的时间、地点才能观察到,如月相的变化、火箭上天、食物的霉变等,在一般的教学情境里难以做到。这就有必要利用当代信息技术,采用播放动画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将探索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幼儿面前。有的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或者变化比较细微,或难以让幼儿反复操作,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过程进行模拟、减缓速度或人为放大。如爆米花的过程、胖大海在水里膨胀的过程、溶解的过程等。多媒体技术使得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直观形象的信息。但是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应尽量采用幼儿能亲身体验的教学方法。
2.化被动为主动,开展体验式探究
幼儿园在非生命科学教育时,多采用实验为主要方法。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避免因实验难度和涉及一定危险性材料的实验而剥夺幼儿操作机会的情况,尽量给与幼儿操作的机会,体验探究过程。
(1)因材施教,化解難度
第一,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降低难度。在活动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教师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和步骤,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幼儿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中,教师提供了打1至4个孔的瓶子,在幼儿会玩喷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四个瓶子做的喷泉喷得最高、哪个最低?之后让幼儿探索成功之后,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给四个喷泉按照喷水高矮的顺序排排序;最后提问:看一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幼儿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的越高,孔越多喷泉喷的越低”的新经验。教师将“怎样才能让喷泉喷的最高”这一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从易到难三个有层次的小问题,幼儿在分步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言的得出结论,并学会了“比较”这一探究方法。需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设置的坡度应舒缓,逐步提高难度,兼顾到大多数幼儿的能力水平,这才能真正的降低难度。
第二,根据幼儿已有水平,分层次提供材料。幼儿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种层次的材料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为避免出现能力较弱的幼儿无法操作的情况,教师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如何使小铁块不沉下去》中,教师提供塑料盒、乒乓球、气球、纸、泡沫塑料等材料,给能力较弱的小组先提供了泡沫盘、塑料盒等易操作易成功的材料,再提供乒乓球、气球等材料,让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同的材料达到相同的效果,关键是关注到所有的幼儿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提升。
第三,提供引导性材料,为幼儿自主探索指引方向。在学习非生命科学时,应是幼儿主动去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交流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地在教师的直接指引下接受学习,因此操作材料的引导性至关重要。引导性材料不在于教幼儿怎样去做,而是给幼儿的探索指引方向,示意图和提示卡是引导性材料的一个典型代表;并且,引导性材料也要在了解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投放。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水的三态变化》中,教师提供几种不同的提示卡,幼儿根据提示卡清楚的知道自己做到了哪一步,用了哪些材料,下一步需要哪些材料,该如何操作。不同水平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提示卡,教师简易介绍提示卡的内容,教师也可根据示意图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提示卡的设计应采用便于幼儿理解的方式,最好是幼儿根据自身需要设计提示卡。由于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教师可组织幼儿集体或者分组讨论,尝试用多种表征方式来设计提示卡。
第四,鼓励同伴合作,实现多维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有的实验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难以一个人完成,可采用结对或者小组的形式,通过同伴合作的形式来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体验探究过程。这样既可发展幼儿的科学素养,也可以同时发展幼儿必不可少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秘密》中,将气球套进电热杯的杯口和将塑料袋放在蜡烛上这两个有一定困难的环节分小组进行,更好更快的完整操作,使得活动的效果更好。同伴合作不仅使所有的幼儿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对于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2)掌握正确使用方法,保证安全前提下鼓励幼儿自主操作
在涉及到使用存在一定危险性的材料时,相对于教师用苍白无力话语来不断叮嘱幼儿注意安全,让幼儿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主动避开危险、保护材料,更为重要。如火柴、小刀、铁丝、插座等,教师让幼儿了解这些材料的危险性,也要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在大班探究活动《小小灭火器》中,有用火柴点燃蜡烛这一环节,可在教师的看护下,让幼儿尝试自己点燃蜡烛。消除安全隐患并不代表一手包办,堵不如疏,只有幼儿了解材料的危险性、学会正确的使用才能真正的消除隐患。
参考文献
[1]李少华.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