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2019-09-10 07:22:44李明康昆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专业化发展高校

李明 康昆

摘  要: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改革的现实需要。作者从健全的组织机构、常效的运行机制、较强的专业支撑、广泛的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来界定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内涵。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梳理当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与学生专业结合不紧、专业培训力度不够、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综合性组织较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合作不够、经费保障不足、活动碎片化开展等。在此基础上,作者以湖北大学沙湖环保志愿队为例,从工作项目化、运作常态化、建设社会化、评价科学化、宣传全媒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67-04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but also a realistic nee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The autho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special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sound organization, regular operation mechanism, strong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extensive social influenc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data analysis, we sort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such as lack of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with student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adequate evalu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more comprehensive organizations, inadequate internal management mechanisms, insufficient social cooperation, insufficient funding guarantees, and fragmentation of activitie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takes the Shah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unteer Team of Hube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from five aspects: work projectization, normal operation, construction socialization,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publicity.

Keywords: universities; student voluntary service; professionalization; path research

高校學生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的重要群团组织,引领着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引导自身熟悉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深接地气的志愿服务实践中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鲜活”起来,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018年3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具体要求,团中央印发《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以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科学化发展。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夯实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基础。就高校而言,要求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枢纽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条件具备的支部建立志愿服务队,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向专业领域覆盖,动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在这一大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内涵

加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二是强化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加强专业实践和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机衔接,促进学生在思想素质提升的基础上让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提升专业技能,最终实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双提升;三是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期待的现实要求,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精准度和贴心度。

笔者梳理和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一些学者对志愿服务专业化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张科和彭巧胤认为包括专业精神、专业技能、专业形象和专业反馈四个方面[1]。张瑞、张宏认为包括成员固定性、知识专业性、活动延续性三个方面[2]。陈世海认为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三个方面[3]。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是大学生志愿群体依托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有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开展志愿服务,并取得良好成效,拥有广泛社会影响且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的志愿服务过程。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内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健全的组织机构、常效的运行机制、较强的专业支撑、广泛的社会影响。首先,志愿精神包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个维度,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无偿奉献行为,只有在组织行为中才能目标一致、互相协作,把志愿服务的效能最大化。志愿服务组织是为实现践行志愿者精神,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活动规律结合起来的,具有目的性、约定性、效率性等特定功能的开放系统。而且组织越成熟、机构越健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才能拥有稳固的阵地。因此,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必须依托于成熟健全的各类组织来开展活动,比如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成立沙湖环保志愿队,专门从事湖泊保护公益志愿服務。其次,长效的运行机制是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的制度保障,它包括志愿服务理念、对象、培训、规范、实施、评价及反馈等组成的制度体系。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要具备统一的、较高的服务质量水平,应建立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部管理及运行的制度体系。再次,较强的专业支撑体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性,同时能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寄语广大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大学生志愿者不仅要利用专业知识提高志愿服务水平,而且要以志愿服务为平台来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最后,志愿服务以服务、奉献他人和社会为宗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化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因而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要注重总结和凝练,宣传可供社会借鉴的工作模式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社会上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志愿服务。

二、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为真实客观了解当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发展现状,笔者以湖北大学和武汉部分兄弟高校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成员为调查对象,开展网上问卷调查,通过线上渠道统计有效问卷318份。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如下:

(一)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

被调查大学生中,25.81%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74.19%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中有91.74%的学生是主动参与,8.26%是被动参与。由此可以发现,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及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仍有待提高,这是实现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

笔者对学生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进行调查,62.5%的学生表示没有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固定渠道,50%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参加,32.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活动具体内容,13.75%的学生表示是因为没有活动学分或其他奖励。数据显示,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志愿活动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志愿者招募机制不成熟、学习压力过大、评价奖励机制不完善等。

(三)志愿服务是否与就读专业有关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就读专业相关度调查方面数据显示,16.52%的学生反映基本上与所学专业有关,49.13%的学生表示部分与所学专业相关,34.35%的学生表示与所学专业无关。这体现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四)志愿服务前是否有专业培训

33.91%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志愿服务专业培训,56.96%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有专业志愿服务培训,9.13%的学生知道志愿服务专业培训但没有参加过。数据显示,大多数高校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前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五)志愿服务是否有评价反馈机制

53.04%的学生反映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评价,49.96%的学生表示没有;43.04%的学生表示志愿服务活动后收到过服务对象关于此次活动的反馈,26.96%的学生表示没有收到过反馈,30.0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价反馈机制还不够健全。

(六)受访者评价所在高校志愿服务是否专业化

针对所在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的判断,44.19%的学生认为已经达到,15.16%的学生表示没有达到,40.6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还不够,离大学生志愿者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七)受访者对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评价标准

79.56%的学生认为专业化志愿服务应与大学生所学专业联系紧密,有效运用专业知识;73.72%的学生表示要有完整的志愿者招募机制;73.72%的学生表示志愿活动前后应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或线下进行活动宣传;64.42%的学生认为活动流程要设计完善;60.58%的学生表示对志愿者有必要进行志愿服务培训;52.55%的学生认为应建立起固定的志愿服务反馈制度;48.18%的学生表示要建立志愿服务自评制度。

此外,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还存在综合性组织较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合作不够、经费保障不足、活动碎片化开展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水平。

三、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五化”方面加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

(一)工作项目化

志愿服务项目化是体现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专业性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区别于一般社会性志愿服务组织成员的重要特征,也应当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标志性特征。在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首先,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色,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多元化打造若干特色品牌活动,构建一体化的活动体系,将志愿服务活动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其次,可以依托各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实践育人特色项目、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推进,不断凝练总结,凸显活动特色,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如湖北大学沙湖环保志愿队,在长达9年的沙湖环保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总结提升,以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银奖为契机,优化项目结构及内容,定期开展每月湖泊清洁日、沙湖水质检测、生态绿植浮岛、公园大课堂、沙湖环保公益沙龙等特色品牌活动,全方位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该志愿服务队主导的“绿水空间”护湖公益行动计划、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引领提升工程先后获批为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和学生工作精品项目,争取到了政策和资金资源,助力沙湖环保活动长久发展。

(二)运作常态化

常态化运作是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需要在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相对固定,具备服务专业技能且可以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加以提升。高校要常态化开展学生志愿服务,首先,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以专业为基础组建,打破单纯以学校、学院为单位建立组织的传统模式,将专业作为队伍建立的核心因素,如成立助老助残、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专业化的学生志愿服务队,使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向多样化和专业化发展。具有相同专业背景成员所组成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由于其共同的专业导向,也更容易确定本服务队的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预期效果,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一致、长期坚持。其次,可以在志愿服务区域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定期与基地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联合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实体化平台常态长效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如湖北大学沙湖环保志愿队,根据学生专业特色,以毗邻湖北大学的沙湖公园为主要服务对象,协同沙湖公园管理处在沙湖公园建立科普与志愿服务基地,以湖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交通便利、专业对口,可以常态化的开展,真正发挥了资源环境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尤其是高校周边社区和文化旅游场所等,提供更为专业和更高社会效益的服务活动。

(三)建设社会化

社会化建设是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外部保障。志愿服务是社会化的行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政策、资金、专业、人员、场地、安全等方面同向发力。因此,仅仅依靠高校大学生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首先,高校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应积极与服务领域的主管政府部门、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资金的民间公益组织、高校周边社区、兄弟高校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等加强沟通与联络,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志愿服务多方联动,形成政府、社会、大学生共建共管,互助共享,协同配合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其次,要吸纳社会各方力量来加强对高校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安全防范、舆论宣传等多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技巧,使其在志愿服务公益实践中得心应手,最终提高志愿服务成效。如湖北大学沙湖环保志愿队,定期与武昌区水务局、武汉市园林局、沙湖公园管理处等政府管理部门,武汉“绿色江城”和“爱我百湖”等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及沙湖周边社区、中小学加强工作联动,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此外,沙湖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政府、社会组织及高校专家学者积极主动参与到沙湖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对志愿者进行全方位指导,提升了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水平。

(四)评价科学化

科学化评价是衡量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重要依据。当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参与人数多、参与形式多、参与领域多等特点。但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和无偿性,部分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的主动性、积极性、持久性不强,进而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因而,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与指导,改变以往“重动员、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成效"的局面,从内部加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评估,从外部加强服务对象反馈评价,确保学生志愿服务科学化、专业化发展。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科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校育人成才体系之中,使学生志愿服务与“第二课堂”成绩制度紧密结合。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指导,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情况开展系统的记录和评价,并进行成长积分换算和学分認定,采取记录式评价、积分式评价和综合式评价,开展“最美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科学有效评价学生志愿服务成效,选树优秀学生志愿者典型。其次,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与反馈。要建立事前调研、事后反馈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事前主动与服务对象沟通调研,从活动意义、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寻求服务对象的支持和理解。事后要采取问卷反馈、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活动成效及改进方向。再次,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加强志愿服务的督导和评估。要定期开展以评估和反思为主的公益沙龙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志愿者的培训与管理。高校可以设立志愿服务项目专项基金,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实施效果显著且持久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打造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五)宣传全媒化

全媒化宣传是志愿服务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示范辐射作用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作为公益性活动,要利用线上线下各类媒体开展立体化、全媒化宣传,在传递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社会参与模式、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上下功夫,全方位展示志愿服务公益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首先,在网络化和自媒体的当下,高校学生对于手机和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依赖度较高,因而,高校志愿组织可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人民号、凤凰号、抖音号等自媒体平台,将志愿服务项目进度及时上传,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可及时关注项目进程,实时获取志愿活动的相关信息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报名参加,有利于长期有效的志愿者招募机制建立。其次,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制作统一的形象标识专属Logo、会徽、宣传画报、微视频、文化衫、卡包、书签、手提袋等文化创意产品,强化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外部形象宣传。再次,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内部要设立外联与宣传机构来加强舆论宣传,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加强策划,在活动方案中要专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及时与校内外媒体沟通并提供新闻线索,做好活动的摄影和文字宣传工作并做好归档整理。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宣传栏等平台开辟专栏宣传先进典型,不仅体现组织对志愿者的重视,而且能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志愿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结束语

随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高涨,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勇担时代责任,朝着项目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广大青年实现远大抱负提供坚实有力的舞台。大学生是最富激情、最具活力、最能创新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志愿者要将知识转化志愿服务的最大优势。因此,推动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而且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也为社会提供更为专业、更为高效、更为优质的志愿服务,必将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细落小落实,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43-46.

[2]张瑞,张宏.论青年志愿者专业化与大学生就业[J].学理论,2012(22):201-203.

[3]陈世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4(1):69-71.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专业化发展高校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农村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浅谈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47:27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20:21:51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25:22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影响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42:12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