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用型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 07:22江明芳谢志萍李成大胡孝恽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应用型协同

江明芳 谢志萍 李成大 胡孝恽

摘  要:随着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转型高校的主旋律,应用型教材无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结合实际论述了应用型教材的建设意义、建设思路和建设举措,辅以成果示例。

关键词:应用型;真实案例;教材建设;协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191-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pplied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textbooks are undoubtedly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extbook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supplemented by examples of results.

Keywords: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coordination; personal training

地方應用型高校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有力媒介为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教材来提供服务。应用型教材以应用型课程内容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的建设、培养为目标,立足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掌握课程内容而编写的具体事实、现象、过程。从内容上看,应用型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作业习题库、教学模型模具等。就形式而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多形态的教材化的纸质介质和电子网络教学资源。目前应用型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材数量十分有限;编写模式模仿重点高校,没有体现各校办学特色,缺乏竞争力,还缺少高水平企业和行业专家的真正参与;其内容缺少工作过程导向的真实案例,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项目,甚至脱离工程实际等[1]。已有应用型教材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已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学校自2012年升本以来,严格按照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以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为突破口,更新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深入探索“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通过多方协同开展了应用型教材建设,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教材的建设意义、探索了应用型教材的建设思路和实施举措,开发了部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融合的、多元立体化的应用型教材。

一、应用型教材建设的意义

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统筹指导管理全国教材工作的组织机构,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应用型教材建设具有更重要意义。首先,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的培养目标,更贴近建设成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实际。其次,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完成一部应用型教材的建设,不仅仅是获得了一部教材,同时获得了一支懂得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优秀教师队伍。再者,应用型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相互作用,实现应用型教材与课堂教学相互联结,与知识能力无缝对接。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应用型教材建设的源动力之一。如学校“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现,大力推动应用型教材的建设。而应用型教材建设成果又反作用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课程和课堂改革的不断完善。最后,促进应用型教材审核制度的建立健全。当前,传统教材的审核机制较单一,已不适用于应用型教材的审核,反之束缚了应用型教材的开发建设[2],需要建立健全应用型教材的审核评价机制,保障建设、发行和反馈的过程良性运转和应用型教材的质量。此外,加速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应用型教材是依托网络平台建立的有机体,教材的建设成形伴随该教材的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平台诞生,还有利于相关智能作业平台和学生学习交互平台等的建设。

二、应用型教材建设思路

升本初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材工作的重点是“严把选用关”保证优质、新版的教材进入课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学校成立了应用型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面规划、组织实施应用型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时,坚持以下“六原则”。一是以基层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定位。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优势,编写满足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需求的教材。二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为起点,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在充分调研、访谈、讨论的基础上,借鉴行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要求,把握行业实际需求,精练理论,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契合市场需求,为应用型教材建设提供原始依据;鼓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进来,将专业实践知识、工程实际问题、生产管理模式和大量的实践操作案例写入教材。三是提供真实工程案例,研究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当前教材缺乏真实工程案例,也缺乏真实工程案例的多维分析,课堂变成了举例教学,而非案例教学[3],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的需求。引入有时代性、前沿性、实践性的真实工程案例,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加速对现实工作的适应能力,让“读起来都懂,学起来没趣,真正用时没价值”的教材一去不复返。四是有机整合优势资源,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为应用型教材提供孵化器。从学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凝聚各方优势资源,健全多元化平台,多方协同开展应用型教材,将已有平台资源转化成教材资源。五是在已有应用型示范专业中开展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率先推进应用型教材建设,充分发挥应用型示范专业在应用型课程和应用型教材建设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六是即时考核验收,根据应用型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周期,学校组织专家通过查看材料、现场听课、听取课程组汇报等综合评审方式进行考核验收。对建设成效突出的,总结并推广先进经验,择优推荐申报教学成果奖。简言之,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简化理论、重视案例、整合资源、突出应用。

三、应用型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根据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应用型教材建设专题研讨会的精神,融合“产教融合”的优质资源,利用“厅委共建”带来的机遇、平台和渠道,吸纳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学校重点开展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以“2+N”的模式,全面开展基于真实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的应用型教材建设专项工作;开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专项应用型教材建设工作。

(一)完善政策导向,健全激励机制

制定并发布《成都工业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成都工业学院应用型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对教材建设的理念、规范、实施等都进行科学细致的规定,加强教材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教材编写质量。学校大力支持开展应用型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工作,设立以应用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建设中所需的费用,特别是教材网络(媒体)资源建设等多项费用。鼓励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工程背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参与,发挥教师优势,参与应用型教材。

(二)堅持多方协同,突出“应用型”

结合学校优势资源,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找到各方利益点和合作契合点,打破校地、校企合作障碍,通过构建校内教学工厂和共享型产教融合平台,逐步形成共建共享的长效多方协同机制,共建应用型教材。

1. 真实工厂,教学“工厂”。成立于1965年的633厂(国营成都无线电专用设备厂,隶属于学校)既是一个服务军工、服务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工厂,也是协同育人的教学工厂。自本世纪初,工厂就开始承担学生实习教学任务,已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真实工厂转变成教学“工厂”,并提出了“五真实”的教学理念:学生在真实工厂环境由真实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依托真实项目,在真实工作过程中完成真实产品。意在将工厂实际融入教学中,将“模拟课”、“观摩课”、“情景课”变成“真实课”,更有效地、快速地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要求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现场工程师[4]”的目标。此外,李立明、唐先春老师主持工厂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其团队根据工厂的实际编写了《大学生生产实训教程》,该教材内容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书中所使用的实例全部来自工厂的生产实际。该教材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并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工程素质训练。同时,生产实训课程已实现认知实习、基础实习、综合实习和创新实习的模块化教学方式。

2. 校企共建,双赢共享。2017年初,通过校企股权共持、利益共享的方式,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建了四川成工富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成工富创”,其中学校持有股权51%),经过多方协同建设,成工富创现已是一座以培训、研发、精密制造和双创为特色,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实训“工厂”。自建成以来学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该基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参观实习、工程素质训练、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并取得良好效果。成工富创融合了教学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已初步形成系列实习教学计划、大纲及相对应的实践实习,不仅是学校的实训实习基地,也是一个活的真实案例库,为应用型教材建设提供丰富的真实案例。

3. 校企协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和行业企业专家的主导地位,依托企业资源,建设以工程实际过程为导向的应用型教材。目前,学校已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105个,其中3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宏明双新、普什宁江、士兰半导体)。学校还与英特尔、美国德州仪器、长虹集团等五十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九洲等知名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开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学校已着力将这些校企平台资源转化成教材资源。同时,更新教师价值认识,发挥教师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扎实的优势,引进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丰厚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实操应用能力,让教师与技术人员相互契合,让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相互对接,编写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性,实现教学内容融合工程实际。加速应用型实习实训教材教辅的成型,降低应用型教材的开发成本。计算机工程学院通过邀请有10余年知名国际企业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合作编写《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写入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Motorola公司关于移动通信及应急通信的真实案例、Ubisoft公司关于网络游戏及手机游戏的实际案例等。

4. 校地合作,平台主导。校地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地方政府在政策法规、资源配置上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扫清校企合作不稳定性的顾虑,保障校企持续有效的深度合作。学校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郫都区、菁蓉镇等地方政府深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搭建了创新创业基地。应用型教材建设也充分利用校地联动校企合作的平台契机,以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多种形态,突出“有效性”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开展新形态一体化的教材建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充分融合,并通过多种终端形式应用教学资源集合。该形式的教材以多元立体的形态呈现,配合多元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升输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性,这也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专项,目前学校已立项拟编写20余部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学校的在线开放课程《环境与健康》已成功申报并完成国家级数字出版中心资源平台建设项目,课程完已成教学视频总时长250min左右、教学音频总时长270min左右、教学课件8个、约500张PPT、电子教案1套、题库1000题、随堂习题库100题、期末考试题4套。《高等数学》课程组全体教师精心打磨教學设计、教学课件,已完成了高等数学共40个核心知识点教学课件的制作和教学视频的拍摄,并在爱课程和智慧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该课程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此外,《汽车构造》已完成多媒体辅助资源库,《电路分析》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基础试题库,《大学计算机基础》正打造SPOC资源建设等。

四、结束语

通过多方协同,共同开发,学校的教材建设创新了呈现方式,突出了学校鲜明特色,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增强了教材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应用型教材的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建设完善应用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以期形成应用型教材建设、出版、使用、评价反馈、再版等多维有效系统。

参考文献:

[1]杨泽良,黄良伟,龙旭,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型教材开发探索[J].时代教育,2017(19):30-33.

[2]唐伟元,王松云.应用型本科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5):234-235.

[3]刘德华.学科建设新态势下高校教材建设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6):18-20.

[4]张云霞.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02):64-65.

[5]李晓红,曾波.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探索——以《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9(38):143-144.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应用型协同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