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认知和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9-09-10 07:22:44徐晓君娄琴唐忠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

徐晓君 娄琴 唐忠

摘  要:文章为探索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研等方法,考察分析了广西医科大学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现状及在校学生对双创课程的认知度,并根据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能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课程认知;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41-03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education in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tudents in the dual-innovation curriculum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research.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gni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一、概述

2014年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1],2015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造就创新型人才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人才。

通过高校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行业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创新创业观念、增强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是顺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自国家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改革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在其专业课程设置原有的基础上,把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手段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设置以实践为主要的模块课程,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有学者认为要跳出“大学校园”来审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从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方面全力构建一个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机制,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自主创业的浪潮中。更多学者在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建设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创业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计划、课程效果等方面对广西医科大学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以了解我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认知程度和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二)研究方案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法,调查过程中采用匿名的方式,保证被调查者能够保持对问卷作答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问卷调查过程标准化操作,内容客观统一,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问卷调查结果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保障调查数据的统计更具规范性和准确性。此次对广西医科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问卷,共设置40道问题,涵盖了课程教学目标、效果及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前后对比情况等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三期间开设《创业基础》的在校本科学生。共发放1800份纸质问卷,回收1623份,有效问卷1588份,有效回收效率为88.22%。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现状描述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获学生认可,但缺乏有效统筹规划

調查中针对是否支持我校的《创业基础》课程安排,数据表明13%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很有必要,76%的学生支持对创业课程的安排(如图1),并且53%的同学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仅有8%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如图2)。说明了学校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大部分的学生是十分支持的,同时对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抱有很高的热情。调查中也发现,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教学生如何创业的理论教学阶段,在课程设置上仅停留在如创业者的素质能力、创业团队组建、创业政策等较为通识的理论知识指导上,而对创业项目的选定、资金的筹措、创业计划书等实践性指导则安排较少,或因师资不具备实践能力而使授课质量不佳。笔者认为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晚,整体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学科基础,因此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没有健全的课程体系,开设何种课程往往根据现有的师资来定,缺乏健全的课程规划和师资统筹。

(二)创新创业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在问卷调查中,“您认为怎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这一问题时,数据显示,通过课程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仅占22%,78%的同学希望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来提升能力(如图3),其中23%的学生希望多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以赛促学。21%的同学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走出校园,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在实践体验上面。从这一问题作答可以看出,很显然,学生不仅要学习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更渴望需要实践的创业平台和创业体验,体现了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设置不均衡,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体验的现象。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的需求呈多样化。调查中对“您会选择何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大一新生大多数认为可通过多学习理论知识和选修相关课程、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来提升自我的创新创业意识(如图4),40%的大二学生认为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可以培養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如图5),大三的同学则认为除了通过课程学习和参加比赛,更多的还希望通过实体创业体验以提升能力(如图6)。由此可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需求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偏向学习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年级的同学希望通过更多实践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置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化,达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

在“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有了提高”这道调查题时,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尽管“有了一定提升”成上升趋势,由原来大一的30%所占比到大三所占比32%,但幅度变化较小,并且没有到达总人数的一半,而“基本没有提升”构成比并没有呈很明显的下降局势(如表1),说明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尽管经过三年的课程教育,部分同学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但是效果覆盖范围较窄,还有将近一半的同学还处在基本水平以下,创新意识的提升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尚不明显。

四、提升创新创业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健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关系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广西医科大学在校大一至大三学生均需必修《创业基础》课程,课程设置首先应考虑课程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模块设计,针对低年级的课程,应以基础通识理论教学为主,奠定低年级学生的基本创新创业素养,了解我国创业市场环境,熟悉创业相关政策等基础知识;针对高年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应更偏向实践教学为主,如创业团队建设、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资金的筹措和创业团队实践体验,将前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次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认为具备创业条件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质量创业团队,希望创业课程中学习到团队建设内容。因此在创业课程中,高年级的创业课程应注重加强创业实践的关键要素,通过多种方式不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体验创业实践,还要设置实践的体验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创业基地帮助学生获取实践体验,来实现课堂理论和实践授课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方式改革、丰富教学模式

为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大学应开展多种方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首先应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资源和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资源充足的实践创业体验环境,降低大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园的门槛,不断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校园孵化创业的模式,让学生真正能体验创业过程,实现校园到社会、校园到企业的合理衔接。再次,邀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校开展创新创业课堂讲座,给予学生分享前沿的创业环境和创业实践指导,传递相关创业政策,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式不应局限在课堂和学期考核,而将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双创比赛和创业讲座等活动列入课程教学中,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要加强自身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学科知识转化为课程知识,纳入课程教育中,同时能够积极利用学校的创业基地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活动中。其次,高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培训。高校需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参加研讨会让更多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的理论学习中来, 同时积极为他们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增强教师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最后,高校要鼓励教师将科研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整合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促进科研反哺教学,让教师能以个性化的和创造性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才能,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99-103.

[2]罗文丰,蒋莹,钟平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6):14+16.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实效性的措施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10期)2017-01-16 21:30:07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22:10
提高中职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微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初中体育学生体能提升的有效策略探析
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53期)2016-07-15 09:12:46
展现艺术之美,实践创意之魂
考试周刊(2016年36期)2016-05-28 01: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