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顺
摘要: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挖掘学生的实践拓展能力。在贯彻“以生为本”的基础之上,利用因材施教等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创造“自主、高效、探索”式的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文字与思维共舞,让浓郁的文化气息萦绕课堂,历久弥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创新;思考
高效课堂,就是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实现知识量的饱和以及精神世界的满足,最终达成育人的最终目的,如何实现“轻负担、高质量、高效益”的初中语文课堂是教师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本文首先利用“物境齐用”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通过“文思暗涌”来引导学生的课堂思维,提高参与度;再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实现语文课堂的魅力;最后利用“众说纷纭”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习技巧,进而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一、“物、境”齐用,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从而推动课堂的进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授之以渔”传授正确的学习技巧,采取激励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物、境”齐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自我主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从乐器店或者学校的道具库中拿出安塞腰鼓,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实物,在以往的课堂中,学生们只能通过书面描写以及自己的脑补画面中想象安塞腰鼓的样子和声音,但在这堂课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实物,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敲响安塞腰鼓,并配合一首歌曲打起节奏,学生们的兴趣更加浓厚,随后,教师让学生们翻开课本,看一看文中的描述与自己亲眼所见的实物有何区别,在课下让学生们传看安塞腰鼓,并写一篇自己眼中的“安塞腰鼓”,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习《雨的四季》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年四季的“雨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眼中四季的雨有何不同,随后进入课本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思”暗涌,引导参与情绪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和情感态度,巧妙的设计课堂环节,时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文字墨香萦绕在课堂中,让思维与文字碰撞,让“文字与思维”涌动,引导学生的参与情绪,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与作者进行灵魂对话,最后就文章进行品鉴,发表个人感想,通过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就题目进行讨论,猜测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学生通过字面意思大概的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随后,教师为学生列举几个例子,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随后让学生们阅读文言文,并且自行翻译,解答课后问题,任务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简单的串一遍文章,将重难点内容讲述之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忧患意识”究竟是消极思维还是积极思维?为什么?学生们根据课堂所学再加上一些案例,在“辩论会”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堂气氛异常高漲,效率自然也非常高。
三、“动、静”相宜,发挥课堂魅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所在,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展现个人魅力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在课堂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平台,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立足于学生的自身实际,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借助趣味性的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语言的“动态”和文字的“静态”完美融合,创造“动静相宜”的课堂,发挥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随后让学生翻阅字典资料书,试着翻译全文,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文章中的重难点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勾出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落英缤纷”“屋舍俨然”等,对这些词汇进行赏析,并试着说出与之相近的词语,比如“落英缤纷”相近的词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群芳吐艳等等,“阡陌交通”的近义词有街巷阡陌、道路交错等等。在课堂的后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让学生将这篇文言文翻译成自己的话并写出来,最后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让文字发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展现自己的文字功底。
四、“众、说”纷纭,实现自我认同
完善的检测评价策略是提升学习技能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自我评价,以更好的正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结果,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的同时,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更好的提高学习能力,并且在他人的激励和影响下,激发学习的热情,在“众说纷纭”中,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以一个星期为节点,为自己这个星期的学习做一个近期目标,比如在“星期测试”中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星期测试主要测的是背诵、写作、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四个板块,在每天的学习中设定一个详细的学习方案,比如预习、复习的计划和目标,课堂中的回答问题正确率、课后习题的评测等,每天都要将自己的学习方案和时间罗列出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在一个星期结束时,教师利用自习课或班会让学生们分享讨论,评价自己的学习,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出谋划策,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学习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实施“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策略,采用积极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创造力和思维的双向发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姜珊.初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46.
[2]陈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