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良
摘 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使每个学生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发展,因此,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为这一原则的落实提供了现实的保障,本文笔者对这一模式在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基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在高中时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认知水平,加之学生各自思维发展的存在差异,导致班级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同,高中生的思维发展为经验型向理论型的不断转化,要求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期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使每个学生在自我思维可接受范围内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本文笔者以分层教学模式为出发点,从“课题引入、教学活动、课后作业、多元评价”四个方面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进行分层的目标设置
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应抓住全体学生的这一不同特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准备工作,首先在备课环节,不能单独的以思维发展灵活的学生为主进行直接导入新知的探究学习,教师应把学生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也要进行不同的设置,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学习目标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变式能力的提高,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在导入环节,以复习旧知为导入,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补充知识,完善知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复习与巩固,达到统一水平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探究。
笔者在进行“函数与方程”备课环节,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中层水平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需要掌握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高层次的学生学会运用实际问题建立函数与方程的连接点,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分类讨论函数点的个数等,学生都能在确定的目标范围内认知新知,获得提升。
二、设计分层的教学活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维發挥的空间,在教学中也要重视按照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把新知识分为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符合自身能力范围内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并加以引导,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笔者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中,首先以复习指数的运算性质作为教学导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建立统一的基础体系,然后以细胞分裂的例子作为教学的展开,学生对指数函数具有表象认知后,进行不同探究问题的设置,问题一:“按照已知的函数结构,总结指数函数的概念,并通过设置几个指数函数,通过画图像的方式揭示函数性质”,问题二:“在问题一解决后进行举例说明函数性质的应用”,每个学生在自我能力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讨论、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进行及时的引导、启发,不仅达到每个学生完成问题的探究结果,而且对教学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设置分层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作为巩固新知的依据,也是把零散知识进行整合的良好手段,课后作业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统一的布置,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毫无头绪,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时不能满足自我能力的突破,作业的设置则失去了复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按照必做题与选做题的方式进行分层作业的布置,达到学生在自身能力程度中得以提高。
笔者在进行“幂函数”教学中,首先以填空题与选择题的形式设置基础知识的考察,如:“幂函数的性质、单调区间、图像判断等相关问题”,然后以解答题的形式设置证明题,如:证明“函数在R为奇函数也为增函数”这一问题,最后在拓展题中设置应用题,结合实际问题,建立模型,并得到结果,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题目的选择与复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四、展开分层的多元评价
评价是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反思自我与建立自信的动力机制,教师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容易造成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应改变这种评价方式,而是展开分层评价,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及时肯定与鼓励,并抓住这部分学生的其他优点,使其建立自信心,对于高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纵向比较,鼓励他们突破自我,得到自身的不断发展,从而做好双向激励工作。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模式为教学有效的开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结合具体的学情,从各个环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等多个方面进行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从而落实因材施教原则,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荷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J].文理导航(中旬),2018(5):40-40.
[2]罗革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11):94-95,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