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优化研究

2019-09-10 03:52伍林
高教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伍林

摘 要:“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内容丰富性、方式多样性、双方互动性、过程隐秘性等特征,在提高信息傳送的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甄别的难度,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应势而为,拓展合理路径,在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185-03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 era, while the richness of content, the diversity of method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process are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it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information screening, which leads to new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expand the rational path, work hard in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and p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to practice.

Keywords: Internet;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概述

“互联网+”时代,网络改变了信息内容、传播媒介和沟通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局面。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深入研究和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课题。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国家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人群的信息获取方式、学习娱乐方式、沟通互动方式,甚至对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诸多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化、个性化、多样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自我教育和互动条件和良好的沟通平台。

1.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更具开放性、共享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获取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需求在国内外获取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受教育者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在全球内选择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同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和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能够跨越空间、时间的限制,共享到同一教育资源,选取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学生喜好的教育内容。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互联网的直观性和多媒体化为受教育者提供了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画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形象化、全面化,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同时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网站、社区、电子邮箱、微信、微博、QQ、APP、网络直播等多样化传播平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载体。

3.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更加便捷。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互动平台,人人都是自媒体。教育者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引导,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由于网络兼具平等性、便捷性、虚拟性、隐蔽性以及传播性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交流提供了环境。

4.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更加深入。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即时传播,使得教育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所急所需,并能够实时开展交流、沟通和引导,一切沟通与交流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师生动向能够及时关注,师生变化能够及时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管理上变得更加深入。

(二)“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新挑战

互联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由于其传播过程的隐秘性、传播内容的驳杂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等因素,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1. 网络内容鱼龙混杂,具有较强的诱导性。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先进的或落后的、健康的或颓废的信息都可在网上传输,并已超越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西方国家充分利用他们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地位,加紧在网络中推行政治与文化扩张政策,借助网络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国内一些不法分子例如疆独、藏独、台独分子、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也乘机作乱,发布各种信息扰乱社会。另外,民粹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娱乐主义等思潮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特别是一些低级庸俗的网络信息,增加了高校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2. 传统方法难以奏效,尚未形成新型方法。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更多习惯通过网絡进行交流,他们更注重个人信息的保密性,不愿向身边人吐露内心的秘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下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知识储备足、社会经验多所带来的天然的教育地位优势逐渐消失。

3. 传播互动过程隐蔽,引导管控难度变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内容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导致大学生思想动态难以掌控,另外,网络互动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导致高校对大学生思想引导难以介入。网络圈层的广泛存在,导致圈层内的人的讨论以及相关信息,很难被圈层外的人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很难全面掌握,思想引导也就愈加困难。

4. 网络碎片化明显,消解思政教育影响力。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微表情、微视频、微直播、微小说等信息载体都在充当思想和意识形态散播的工具。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充分掌握在新媒体下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话语没有转化为网络“微语言”。媒介的“碎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降低。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娱乐以及学习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面临诸多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思维模式较为传统

首先,“互联网+”时代扩大了大学生的代际差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色彩也更加鲜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主客观因素,导致与大学生群体间存在一定隔阂,对大学生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深刻,难以与受教育者实现有效沟通;其次,一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受到固有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影响,存在路径依赖,习惯采用谈话、开会、说服教育等方式向受教育者进行单向传播和强制灌输,可能引起受教育者的排斥和反感;再次,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然习惯以课堂为中心,希望借助自身权威实现对受教者的影响和控制,这种不对等的教育模式并不被受教者所接纳;最后,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积极拥抱互联网,依然采用传统方式对待新生事物,难以跟上网络时代的潮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网络资源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网络资源库,缺乏系统性和条例性,资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缺乏把关,难以在嘈杂的网络世界中发出统一洪亮的“声音”;二是网络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吸引力,说教的成分比较多,观点不接地气,没有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三是话语方式创新不足,阐释理论内涵、回应现实诉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的建设较为滞后;四是互动性不足,主要以网络页面静态展示为主,利用社区,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互动性较强的互联网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较低;五是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形式没有实现有效融合和互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队伍力量不足

高校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在人员数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人员不足,不足以引导和掌控网络话语权;二是在人员结构上,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难以充分应对情况更为复杂、影响面更为广泛的网络舆论世界,一方面具备较强思想政治素养并且擅长新媒体传播互动的专业人员较少,另外一方面相关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和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难以充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宣传和互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控引导比较乏力

由于网络的“去中心化”特点导致“把关人”的缺失,使得网络空间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各种诱导性、负面性的内容大行其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良影响。伴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圈层化的特点日益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深入各个不同的圈层,难以充分了解处于不同圈层的网民动态;另外,互联网也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产生冲击,并呈现出平等、自愿的特点,传统的说教模式和舆论传播,难以被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所广泛接受。

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局面、新挑战、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

网络的复杂化和形势的严峻性,需要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并构建起网络思想教育的分工协作体系,为高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线上线下有机互动提供人才保障。

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壮大人才队伍,形成一支战斗力强、训练有素、作风过硬的团队。二是建立全民参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形成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有机力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重视受教者,尤其是意见领袖的网络意见,充分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形成网络传播效应;三是与新媒体平台、网络大V等合作,形成更加广泛的宣传阵营。对于重大事件的宣传,为了取得更加广泛的宣传效果,可以与有影响力的平台或机构进行深入合作,以产生较大传播影响;四是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考核评价与监督管理,确保专业水平、思想认知以及理论素养达到要求。

(二)构建网络平台,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宣传教育,系统规划、构建网络宣传平台的基础。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高校网络党建、团建、自组织以及社团等虚拟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增强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二是系统构建高校新媒体矩阵,如校园网,校园论坛,官方微博、微信、贴吧等,以受众喜欢的方式第一时间向其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并与其进行交流互动,妥当回答受众的疑问和关切。例如,武汉大学“珞珈山水”BBS开设有“部门直通车”板块,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校各级职能部门负责人员会定时登录BBS,浏览学生的意见,这样能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各类问题能较快地得到解决。

建设新媒体矩阵需要转变做法,一是由以前在党委领导下自上而下强控制的宣传方式转变为在党委指导下的不同层次群体平等参与;二是根据不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精确定位,突出特色,从而对受众群体进行全方位覆盖和持续影响。

(三)整合网络资源,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武器

网络资源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开发、汇聚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丰富、高质量的网络资源不仅为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提供了资源保障,也为开展线下思想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和资源。

思想政治资源的建立需要充分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收集和分类管理,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教育信息、思想政治信息、思想道德信息以及心理健康信息等;二是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更新和维护,网络思想教育需要紧跟宣传重点、贴近学生特点,才会具备较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创新研发,通过图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用受教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四)线上线下协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成为“抓得住线下、走得进线上”的合格教育者,必须要将加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传统工作手段及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做到两者能够取长补短、优劣互补。在线上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段,与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线下坚持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沟通交流、释疑解惑,始终保持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真实存在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学生生活、心理中的重大问题,对学生进行當面开导。坚持贴近学生强化互动,推进线上线下结合,构建网上网下联动的工作方式。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线上线下协同互动,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系统规划、统筹考虑,从策划开始就充分考虑线上与线下结合,并形成完整的活动和传播方案;二是引进新媒体宣传互动的专业人士,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三是充分整合校园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其网络影响力,提高线上线下互动的效果;四是精心策划适合线上线下互动的宣传主题,有助于最大程度达成预期效果。

(五)加强管控引导,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在互联网上就国内外热点政治冲突、社会问题、校园事件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所表达的他们的认知、态度、情感的倾向,是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对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校园各种社交媒体中出现的各种舆论,及时捕捉高校学生群体性问题的导火索,进而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控和引导,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监测管控,高校在IT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可以创新研发技术工作对敏感信息进行过滤,开展安全评估和舆情监测,全面掌握受教者的思想动态;二是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阵地意识,提高对信息的鉴别和分析能力,粉碎和遏制谣言的传播,引导和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看法;三是构建更广泛的管控引导队伍并进行合理分工,全面关注受教者的网络活动空间,并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对行为表现和思想认知出现异常的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四是增强受教者的自律意识,“引导广大师生带头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提升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五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校园文化,加强对网络宣传主题的策划,创造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网络文化作品和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郑元凯.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7(7).

[4]胡卫东,曹庆新,刘珊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辽宁经济,2014(9).

[5]杨延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渤海大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