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艺容
摘 要:文章针对农村中学经典名著阅读沦为碎片化阅读的现状,分析当前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遭遇瓶颈的根本原因,提出突围的三个策略:營造浓烈气氛,让农村学生成为名著阅读的践行者;丰富课堂内容,用整本与群文勾画名著课堂教学的经纬线;回归阅读本真,以学生为主体探究考查方法的新形式。。
关键词:名著阅读;语文素养;瓶颈;突围
经典名著字字珠玑,阅读经典名著,就好像在和大师对话,可以开阔视野,启迪心智,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第四学段孩子们要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广泛涉猎各类读物,一年要读两三本名著。新教材也设计了名著导读,名著阅读正式纳入中考范畴。但名著在初中阅读教学中长期处于“鸡肋”地位,名著阅读现状似乎未因新课标的指向得以改观。农村中学因地域限制,经典更是寂寞难耐,名著阅读教学无法落到实处,阅读变成支离破碎的读提纲、记人物、背情节,提高语文素养成为空谈。
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遭遇瓶颈,究其原因:
一、碎片化阅读成为阅读常态,致使学生的整本阅读观念缺失。
手机等电子产品滋生了快餐文化,电影、电视剧的翻拍也助长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倦怠心理。有了习题和影视剧,就不想阅读整本纸质的名著。好多农村中学又没有图书馆,致使名著阅读缺失。
二、中考指挥棒催生功利心理,使得师生的阅读需求大大减弱。
读只是为了考,读原著未必考得好,做练习倒可能考高分,在这种极度功利的威压下,师生名著阅读需求不强,名著教学在中学课堂没有专门的课时要求,也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在农村尤甚。
事实上,在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水平会逐渐提高,思维品质会慢慢优化,审美情趣得以激发,文化素养亦能提升。农村中学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将阅读落到实处,实现名著阅读教学困境的突围,“切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具体策略有如下三点:
一、营造浓烈气氛,让农村学生成为名著阅读的践行者。
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说,教师不能只在“教科书、教辅书和教参书”中打转。
要营造浓烈的气氛,让农村学生真正动起来,农村中学教师不能只充当旁观者、指导者、命题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体验者、践行者。主动与学生互动,共读一本书、同品一情节、合评一个人,开设相关的专题课、讨论课,开展读书交流、互谈心得等活动,以自身的积极参与去带动更多的学生爱上名著阅读,改变阅读习惯,优化思维品质,让孩子们在经典阅读中形成“不可一日居无书”的感悟。
吉姆·崔利斯(美国阅读专家)说:“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和学习。”针对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这一问题,农村教师要开动脑筋想想办法,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并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坚持阅读。只有教师沉下心来,与经典为伴,专心研读,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浓烈气氛,农村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名著阅读的践行者,真正走进经典阅读。
二、丰富课堂内容,用整本与群文勾画名著课堂教学的经纬线。
叶圣陶先生说:“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要增强经典阅读效果,农村教师要配合教学进度,及时推荐名著,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继而寻找类文,使课内外阅读相辅相成。统编教材里提供导读的名著《西游记》《朝花夕拾》《水浒传》《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骆驼祥子》等,与课文大都有所链接,如阅读《藤野先生》,了解到鲁迅在藤野先生精神的激励下继续与“正人君子”斗争到底的事情后,学生大多不会仅满足于课下注解“为军阀政客张目的文人”的解释,不免要探究更多相关背景资料,老师正好因势利导插入《朝花夕拾》里的《狗·猫·鼠》,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该文正是针锋相对地反击杨荫榆之流的所谓“正人君子”,表达了对他们媚上欺下行径的憎恶及对弱小者的同情。狗、猫、鼠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三种不同的人。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这些文字的写作背景,明白《朝花夕拾》中的单篇不是孤立存在的,应做整本书探究。然后趁热打铁,适时开设《鲁迅眼中的启蒙教育》《决定鲁迅人生的两次选择》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参与和讨论《朝花夕拾》这部经典名著。若能长期坚持这样的群文教学,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由被动地“要我读”变成主动的“我要读”,在阅读中增长见识,提升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让学生与名家亲密接触,听已故老艺术家单田芳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系列评书,看《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等视频;开展“不读《水浒》枉好汉”、“战地黄花分外香”等读书活动,丰富名著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真正明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也明白了要读懂名著,不仅要做整本书的阅读,深入文本细嚼慢咽,还要举一反三做群文的阅读,辨析求索;浅尝辄止的快餐式阅读是永远无法得到真知的。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的教育呢?借用北师大段启明教授的话,学生在名著阅读中体会到了美,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去思考名著里的人物和故事”,经典阅读才有效果。
此外,开展名著专题讨论、故事情节接龙、人物个性化评价,学写阅读心得、举办名著专题手抄报等,都是让名著切实走进农村课堂、贴近农村学生,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回归阅读本真,以学生为主体探究考查方法的新形式。
近两年,福建省中考客观上对名著的教与学起到了较强的指向作用,这也是造成名著阅读“一纲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现实土壤,因此,怎样考、考什么至关重要,这是对命题者的最大的挑战。不妨来看看台湾的一道名著选择题,也许我们能从中发现国内名著考题中存在的一些短板。
某老师让孩子们暑期回去认真阅读一本小说,开学回来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下列哪位孩子的话,让老师摇头叹息,又使同学哄堂大笑?
(A)《论语》读后感
(B)《三国演义》读后感
(C)《老人与海》读后感
(D)《世说新语》读后感
答案:A;理由:把《论语》当小说读,“天才”啊!
这种题型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再来看某地考题:
《水浒传》好汉108位,个个绰号形象。请选择下列一位,说说绰号及由来。
宋江 武松 林冲 戴宗
参考答案:
宋江 绰号及时雨 慷慨仗义,扶危济困
武松 绰号行者 血溅鸳鸯楼之后,为躲避追捕打扮成头陀
林冲 绰号豹子头 “豹头环眼”,长得像豹子
戴宗 绰号神行太保 会“神行法”,一日能行八千里
考绰号也就罢了,连绰号的由来也要说清楚,这不是故意刁难是什么?这种吹毛求疵的考题会把学生对名著阅读的那点仅存的兴趣都给扼杀在萌芽状态。比起国内正儿八经、刻板无趣的考题,台湾的考题显然多了一些人情味,更接地气,更易为学生所接受。阅读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过程,与其让学生记住林冲使了一把什么枪,不如让他明白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心路历程,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与其深究鲁滨逊在荒岛上养了羊还是马,不如让学生懂得鲁滨逊孤岛求生的勇气和信念。
福建省中考,之前市区各自为政,名著阅读考题,题型五花八门,令学生应接不暇,教师叫苦不迭。近两年收归省考,试题命制得以规范统一,名著阅读考题,不是“选择题+经典情节概括题”就是“判断题+经典情节概括题”,而且情节概括考法有所改进,会以考查经典情节的前因后果的形式出现,对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一定作用。农村教师在名著阅读考查方法上,除了“依纲据本”,精研《语文课程标准》与《考试指导意见》外,是否也可以切实了解学生阅读名著的个性化体验,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历,尝试以学生的视野去看名著,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合作探究,学着出一些名著练习卷,互相考查检验阅读效果。
農村中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工程,名著阅读遭遇瓶颈是必然之事,实现突围须得一定时日。今天,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已提上日程,要让经典不再寂寞,能够堂而皇之地走进农村、走进课堂、走近学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振臂高呼,更需要所有农村基层语文老师身体力行,深刻领会新课标关于名著阅读的精髓阐述,在教学中去不断探索解决方法。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农村名著阅读教学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
本论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文学经典阅读与提升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立项批准号:ZPKTY1807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唐香萍.名著考查“切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语文学习,2014(3).
[2]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