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
摘要:校企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性环节。本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现状进行分析,从社会环境、合作机制和校企内涵建设方面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校企文化融合;校企合作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表明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中现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但现阶段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尤其是物流管理这类实操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定向性更强,更倾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对校企合作下的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力求实现新突破。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现状
国外的校企合作形式以德国“双元制”、美国“合作教育”、英国“工读交替”、日本“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模式为主,其校企文化融合主要体现在其文化育人模式中。国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是以工学交替、校中厂、厂中校和订单班等模式进行的,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开展的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部分优质高职院校充分运用校企双方资源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使得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分别在实践技能、企业运营、人才培养方面各自受益,其中文化融合作为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校企文化融合作为校企合作联合育人的基础,不仅能增强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竞争力,还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素养。但其融合过程中仍存在各种问题。
社会观念方面,学校和物流企业在价值文化和激励机制的制度文化上存在偏差。从企业角度来看,物流企业文化因跨界带有复合型特征,不仅运作模式要求高效高质,物流服务本身也是“快进快出、大进大出”,这是基于企业是以节约成本而存在为基础的,这与学校职业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同物流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上对人才培养的看法不完全一致,其育人的激励机制本身与企业所需人才在价值观培养、行为准则、物质文化、工作作风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差别较大,导致校企合作文化融合难度升级。
合作机制方面,学校和物流企业缺乏良好的文化融合机制。例如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以京东、苏宁等知名物流企业订单班的形式开展,结合企业实习进行绩效考评,从而实现文化融合。这种校企合作基础上被动文化融合,具有一定局限性,并增加了学生管理难度,降低教师参与兴趣,阻碍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合作后继无力。这一点从物流企業人才流动性高和职业院校物流专业一年后就业对口率偏低体现尤为明显,这表明校企合作必须在物流企业和高职院校间建立良好的文化融合机制,实现主动融合。
内涵建设方面,学校和物流企业对所需人才培养素质要求重心不同。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主要集中于德育的全面发展,物流企业对于人才的品质要求则侧重于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标准。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是在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的合作中实现人文素养的优化统一。这种情况下,物流专业学生才可以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在毕业后进入物流企业能自然遵循在校期间的行为规范,使之更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校企文化融合的各种困难究其根本主要是由高职院校自身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共同造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培育优质人才,培养人的文化;物流企业文化建设是在物流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是告知员工做事的文化;社会文化受到西方观念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和本位主义盛行,导致学生入职后眼高手低,觉得物流企业工作任务繁重,技术含量低,工作时间长,不愿从基层干起。这些都对校企文化融合造成了阻碍。
三、建议及对策
笔者认为,应依托政府平台,从文化环境、融合机制和职业素养教育上着手,实现新时代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从本质上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1)校企共营良好文化环境。一方面,以精神文化融合为起点,对接区域内物流产业,以龙头物流企业为核心,凝练行业文化内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形成物流专业师生共同的特色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以物质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在教室、实训室、走廊等教学区域和校园网、QQ、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物流专业特色文化宣传推广。线下推广内容除了顺丰、苏宁等合作企业的理念、企业logo等文化外,应包括物流相关岗位操作流程图、技术指标、职业道德规范等;线上推广内容以各种物流专业文化主体活动为主,包括专业论坛、专题讨论、职业规划等各方面,方便学生获得更多职业指导和建议,感受物流企业文化氛围。
2)校企创新良好文化融合机制。校企合作需要地方政府出台更为具体的保障措施,成立专业管理研究机构,发挥统筹协调监督作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校企双方义务和责任。在区域内物流企业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教师寒暑期顶岗实习和学生实习实训常态化机制,共建特色校企文化融合机制,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通过整合职教资源,在社会环境中营造职教氛围,纠正对职业教育轻视观念,形成政、社、行、企、校共同育人新格局。
3)拓展校企职业素养教育新形式。根据物流专业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中引入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教育,充分开发社会、企业资源,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渗透式、纠错式”等教育方式,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并将职业素养训练纳入学分制评价制度。例如,拓展物流专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下的职业素养教育,设立相关考核点和评价体系并计入学分。
参考文献
[1]卜庭梅.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合力育人现状及其对策探析[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5
[2]陈海.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阻碍因素分析[J].中国商论,2018(12):183-184
[3]任积丽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路径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 齐鑫物流教育,2017(11):181-183